冯小刚《唐山大地震》开始公映,这是张静初今夏的第二部主演大片。认识静初是《孔雀》,在非典的安阳,第一次见她,她坐在车里给安阳街上的孩子们签名的情景至今印象深刻,那时候找她签名的安阳人应该不知道她的名字,只知道她是演员,因为来拍电影了。张静初是从《孔雀》一举成名的,她的姐姐确实是中国影坛上难得的经典形象,这个角色是与《孔雀》影片的整体气质水乳交融的,一位演员或者一位影星的一夜成名,往往难以逾越让她成名的经典角色的综合魅力,我们往往都会说“张静初还是《孔雀》里姐姐最好”或者是“怎么看她的表演都还像《孔雀》里的姐姐”。其实在《红河》等片中,张静初都奉献了有别于《孔雀》的精彩表演,但却难得有最公正的评论。
最近看了两部张静初的电影,一是喜剧片《唐伯虎点秋香》,二是《唐山大地震》。我是很希望内地演员多接喜剧片,特别是香港喜剧,我觉得喜剧能彻底打开演员的天性,放松演员状态。周星驰、张曼玉、梁朝伟、周润发、张国荣这批伟大的演员都曾有过大量喜剧片的锻炼,彻底打开了,凝聚起来才更有一种超级的表演能量。我很喜欢《唐伯虎点秋香》中张静初的表演,她演的秋香前身倩倩张弛有度,很放松,特别是倩倩不得已服毒的那场戏,表演很有层次。可惜,这部影片口碑的错位,掩盖了她在秋香上的表演光华。
回到《唐山大地震》。去年看到张静初接这部戏的新闻,很为她担心,因为又是一个姐姐,又是文革后的年代,弄不好又摆脱不了《孔雀》里姐姐的影子,或者是重复。但这个姐姐不同。
《唐山大地震》改编于加拿大华人作家张翎的《余震》,她提供了唐山大地震中一个极具戏剧化的戏核,孪生姐弟被一块石板压着只能救一个生存,母亲选择了救弟弟,而生死线上的姐姐听到但她最后却奇迹般存活下来,从此,一块巨大的“石板”压在她的心头挥之不去,对母亲的怨恨。可以说,这个戏剧核,很像老婆和老妈都同时落水,做儿子的先救谁的段子。亲情的割舍,可以是任何一个突发的灾难,而不仅仅是大地震。可以说,《唐山大地震》是个引子和外包装而已,假如把这个故事放在大洪水中,我想这个母亲取儿舍女的故事依然成立,而这个故事的核心推动力,绝不是母亲,而是被母亲甚至是被命运抛弃的女儿。因为母亲以为女儿死了,她对女儿祭奠甚至是忏悔的行为是静止的,没有戏剧前进动力的,而真正能构成戏剧进化能力的是活下来的女儿。
女儿奇迹生还,从此对母亲的怨恨也同时生成。她来到部队大院的新家,但唐山的噩梦与亲情依然回旋在她的梦境。她自闭无法融入新家。而毫无血缘的特殊关系,也使得养母对养父心存芥蒂。原著中,女儿是被养父强奸的,但电影中给删除这条线了,我觉得删得还是合理的,让女儿在初恋偷尝禁果中,方登渴望自己血缘的联系,她比任何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母亲,因为成为母亲后,她才有可能去试图窥视20多年前自己母亲的内心真实。对母亲的原谅,方登没有直接触及,而是通过对养母、对养父的关注与理解,而走出了沟通的第一步。遇到陈道明、陈瑾这样的老戏骨,是张静初的幸运与不幸。不幸在于她不能放松自己,否则在这两位声色不动尽得风流的功力演员面前,张静初很容易败下阵来。但张静初没有败,她很好地掌握了方登内心发展的层次感。我们看到梦中的方登回到唐山老家的眼神,渴望却又无助,张静初还原了方登童年演员在石板下的那个令人难忘心碎的一瞬。张静初的表演松弛,波澜不惊,却细腻入微。她与陆毅在宿舍偷情后给养父开门的镇定中,还流露出欢愉被噶然打断时难以掩饰的兴奋。在养母前面,她被养母的真爱所动,张静初把方登作为女儿的天性自然流露,令观众无不动容。
女儿永远是父亲的情人,何况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养父。方登与养父的戏,是全片后半部的重点之一,方登从养父的孤独隔空相望母亲的孤独与痛楚,但她还是无法原谅,不回故乡,不见亲娘,远走他乡。汶川地震后,她在不同的时代却是相同的废墟中,看到一位母亲的痛苦的抉择,她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在汶川废墟上,张静初那段表演也很精彩,与扮演母亲的刘莉莉的很夸张的纠结相比,张静初几乎平静得近乎一个休止符,我觉得这种处理非常符合方登的此刻的状态,因为32年前她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张静初把这种情绪延续到了与母亲在唐山的重逢,她的下跪也是水到渠成。正是因为张静初休止符版的表演,才将最后的高潮推动得波澜壮阔,观众才能泪如泉涌。
可以说,假如徐帆不是冯小刚老婆的话,《唐山大地震》绝对应该紧紧抓住方登的主线说故事,女儿的原谅与忏悔才是全片巨大的情感推动。张静初当之无愧成为该片最佳女主角。当然,目前的成片,徐帆的母亲戏份很重,这是徐帆近年来表演相对最出色的,但她不是扮演母亲元妮的最佳人选。徐帆是大青衣中最有喜感的演员,她还会有最优秀的表演,但肯定不是这样的大悲剧。说实话,唐山话本身就有喜感,加上徐帆很努力的表演,使得我看在母亲戏时常常出戏。不过,相信角色本身的魅力会弥补徐帆自身的问题。
可以说,在陈道明、陈瑾、徐帆等一批优秀表演艺术家的围剿中,张静初成功突围,迈向了真正的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