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春季档
2009年的贺岁档,完美又亢奋,如果把其形容为一部电影的话,那就像加强版的《疯狂的赛车》,从第一个场景到最后出字幕,都只有亮点,没有冷场。
贺岁档的13周,总票房达到了骇人听闻的14.3亿,比2008年同期高出五成以上,更几乎相当于2003年的全年票房。贺岁档的周平均票房是1.1亿,这也是个前所未有,高得可怕的数字,足以令中外电影人和投资人想入非非。13周中,产生了六部影片过亿影片(前述影片去掉《喜洋洋和灰太郎》,加上《叶问》),已经高过2006年全年的水平。更令人惊异的是,六部影片皆是华语片,考虑到中间还有《闪电狗》和《马达加斯加2》两部够分量但不够成功的好莱坞搅局者,这个数字就更意蕴丰富了,简直等同于一个动员令了。
当贺岁档所有的好牌出尽,影迷的热情开始逐渐消退之后,电影市场也就进入了票房意义的春季档。当然,国内的市场进入快车道也只是这六七年的事,准确的说,是2002年底《英雄》上映后才开始发力的,所以档期一说,定义实在够不上完整,搞到情人节档、五一档、端午档、暑期档、十一档各种档期帽子乱飞,混乱异常。
实际上,只有到了2007年,随着《变形金刚》和《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两部强片的接连上映让暑期档成为名副其实的票房粮仓,跟北美市场对应得上的四大档期才算是基本固定下来,其中,暑期档和贺岁档是主力部队,年票房的六到七成都来自于这两大档期的贡献,而春季档和秋冬档是过渡档期。不过,说这哥俩是过渡只是个应景的说法,因为它们并不总是与疲软划等号的,相反,还很有特点,亦会吸引《功夫之王》和《画皮》这样的重量级影片,爆发出间歇性的小高潮,再比如,虽说是春季档,却有好莱坞的暑期档大片入伙。
大致说来,国内市场的四大档期,从头年的12月到本年的2月是贺岁档,共13周,接下来的3月到5月的13周是春季档,暑期档从六一开始,与北美的五一起锚不同,持续到8月底,也是13周,九、十、十一三个月为秋冬档,还是13周。
一成的增长率能不能拿得出手
今年的春季档,是从3月2日到5月31日,13周的时间里共上映了43部新片,在卖座片方面,有《南京,南京》和《博物馆奇妙夜2》两部过亿影片,与去年持平。总票房8.1亿,比去年同期高出8000万,周平均票房略超过6200万。不难看出,一前一后两个数字均远较贺岁档逊色。不过,这样比是不够妥当的,有赶鸭子上架之嫌,因为贺岁档本来就是全年的高点,要求春季档与贺岁档等量齐观,“从胜利走向胜利”,相当荒谬。
票房过亿的《博物馆的奇妙夜2》 |
我们可以通过与去年同期对比,来考量今年春季档票房的含金量。去年春季档的总票房是7.3亿,也就是说,今年春季档比去年同期高出约10%,这个增长率显然低于近几年国内电影市场的近三成的平均增长率,也低于北美15%左右的增长率。另一方面,一成的增长率虽然令人失望,但认真说起来,这还要部分怪罪于去年春季档太过耀眼,再往前一年,也就是2007年的春季档,总票房只有4.1亿。
再引入一组数字,使用《中国电影报•产业周刊》每周公布的可统计电脑售票票房数据,2008年的全国总票房是37亿,也就是说,周平均票房约7000,如果2009年的增长率是20%,那么周平均票房就是8400万,春季档的6200万低于这两个数字中的任何一个,比起总有盈余的贺岁档,确实硬不起来。
如果说贺岁档是一针把中国电影人刺激得夜不能寐,整日里浮想联翩的高效兴奋剂的话,那么春季档就是一盆让他们恢复理智的冷水,市场是冷酷的,观众是翻脸不认人的,起码尹力导演对此深有感触,他的《云水谣》公映于2006年,还能有3000万的进账,同为主旋律影片的新作,公映于5月1日的《铁人》却只拿到了1260万(截至6月7日)。当然,陆川会有不同的看法,他的《南京,南京》成了今年的第一匹票房黑马,很难想象一部严肃得近乎压抑的大屠杀电影会取得《功夫之王》的成绩(毫无疑问,李连杰和成龙会相当不高兴),这也给那些只盯着贺岁档不放的发行公司和导演提了个醒:与其在贺岁档的高危环境里与半打强手过招,不过到舒服的春季档来试试运气。
[1] [2] [3]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