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集 ●
光绪二十四年。
甲午战后那年,康有为考中进士,授职六品工部主事,他极力宣传革新变法,构想相当激进,逐渐成为改革派的理论指导家。有了理论指导,改革派的心气儿骤然升高,改革维新的呼声日益壮大,连光绪看了康有为的书,都深受吸引,心情激动。
这几年间,维新派在全国各地办报纸、办学堂,宣扬变法的理念。
张夫人下了很大工夫去了解康有为这个人,发现他充满新奇的理想,却也急躁而狂妄。张夫人认为他成不了大事,只有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才会崇拜他、相信他。但张夫人忘了,光绪也是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啊!
光绪总想破格召见康有为,可也总被恭亲王阻止。恭亲王认为康梁所主张的不实际、不成熟的变法,和不变一样糟。恭亲王建议循序渐进、缓缓而行。慈禧认可恭亲王的做法,有恭亲王做为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桥梁与缓冲,慈禧还是比较放心的。但恭亲王衰病侵寻,精力有限,政府改革的脚步停滞不前。
光绪深感气闷,只有珍妃极力支持他。
各方意见纷纭,杨喜桢很希望有机会亲自研究考察东西洋政治,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文秀支持恭亲王,但也不免被康有为等人的理想和激情所感动。顺桂则完全相信恭亲王,敌视康梁一党。
李鸿章已在舆论压力之下灰心引退,王逸也向文秀和顺桂告别,甲午战争给他造成严重的身心创伤,他悲观地认为清政府不会再有希望,打算回乡耕读。“乱世则隐”,这也是中国历代读书人的选择之一。
王逸留给文秀唯一的忠告就是:绝不可信任袁世凯!
青筠倒很羡慕王逸。每当她看见父亲又多了白发、看见丈夫郁闷难消,就忍不住越来越痛恨政治。
荣禄、李莲英等人急于浇熄维新派的气焰。他们在陈莲元处聚会,商议了很多方法,最后决定刺杀杨喜桢,以激起改革派的抗议,荣禄便可趁机将他们镇压,一网打尽。
荣禄、李莲英决定刺杀杨喜桢,本来想派春儿去干,但陈莲元觉得春儿对他很好,不想让春儿去做这样的肮脏事,故自告奋勇,揽下这事。
春儿照例来看陈莲元,听人说荣禄曾来,很是奇怪。陈莲元醉中微露其事,再加上春儿打听得来的信息,他感到有人要对杨喜桢不利。
春儿辗转将信息告诉文秀,文秀转达给岳父杨喜桢,请他留神。
青筠与父亲感情很深,闻讯非常紧张,需要玲儿不停安慰。
杨喜桢在蒙慈禧太后召见时,一时激动,提出请慈禧彻底归政、完全退居颐和园的要求。两人经过坦诚的沟通,慈禧答应,只要杨喜桢引退,她就放手让光绪真正地亲政。杨喜桢正喜能自繁冗公务中脱身,完成研究考察之心愿,所以欣然应允。不过慈禧的附带条件就是荣禄仍身居要职。
文秀已是军机章京,算是权力核心单位的幕僚。文秀听罢杨喜桢所言与慈禧之协议,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光绪亲政有望,忧的是荣禄仍居要职。杨喜桢向文秀分析,荣禄其实阻碍不了光绪,他反而佩服慈禧的这种安排。文秀仍要岳父小心有人行刺,杨喜桢不以为意,说他都要隐退了,慈禧怎会要她的命!文秀仍谨慎地派了卫兵把守岳父家。
慈禧把她与杨喜桢的协议告诉光绪,光绪百感交集。慈禧鼓励光绪励精图治,光绪趁机禀明急欲改革之决心。慈禧深思半晌,说她也赞成变法,但听说维新派的理念是“保中国不保大清”,这点她万万不能接受!所以,慈禧严肃地告诫光绪,要她支持变法,唯一的底限就是“不可改祖宗之大法”,也就是不能动摇满州人的统治基础。
光绪自然是答应了,他心中充满着跃跃欲试的激情,急不可待。(20)
文秀走后,杨喜桢收到太监送来慈禧的赏赐,是一双精美的貂里皮靴。杨喜桢在试穿时,一只蝎子从靴中钻出,咬了他一口,杨喜桢惊觉中毒,要卫兵砍了他的腿!但话未说完,便已毒发身亡!
文秀正在与顺桂研究岳父引退之后的朝局走向时,传来杨喜桢的死讯,两人赶到杨家。
顺桂大怒,认为是慈禧太后的阴谋,立马儿就要找人发动抗议,揭穿慈禧阴险的真面目,闹他个满城风雨。文秀连忙阻止,他已经想到,此事如果不是慈禧主谋,那么后党奸臣的目的就是要激起改革派的抗议甚至暴动,接着后党便可找借口镇压帝党,来个一网打尽;更要命的是,光绪亲政的事就会节外生枝,又添变数。
为了争论是不是慈禧主谋,文秀和顺桂差点打起来。
最后还是依了文秀的主意。文秀要现场卫兵不许将此事外泄,对外就宣称杨喜桢已离京前往杭州老家,一年后等朝局稳定,再公布杨喜桢病逝于杭州的消息。这样做,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文秀相信这么做绝对是符合岳父心意的。
可尸体呢?尸体要藏哪儿去?…这才是难题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