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带来收视率,像刘心武讲红楼这样的节目也是《百家讲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于《百家讲坛》生还是死的讨论,在媒体已持续热闹了一阵子。起因是那篇有名的《清算百家讲坛:死亡倒计时,现在开始》的稿子,但是最近《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在回应此事时坚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直都很平稳,根本不像有些文章说的那样“收视率急跌”。
不容回避,《百家讲坛》近来在选题上出现了日益窄化的趋势,好不容易拓新的一些内容又显得不伦不类。
比如梁祝等传说被认为根本不符合节目原来的定位。但实际上它仍然有它的受众。
《百家讲坛》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生还是死的问题,而是如何确定受众和选题的问题。过分拘泥于帝王将相、野史权谋是会把自己做到死胡同里去的。
《百家讲坛》之兴,起于阎崇年、于丹、易中天等学术明星,更源于当今历史条件下大众对文化的渴求。我非常赞同知名评论人刘仰的观点:“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在其物质富裕程度提高后,都必然会寻找文化上的依靠……《百家讲坛》在中国曾经的风光无限,实际上就是中国人近几十年来生活富裕后,寻找文化依靠的必然。”
在全民教育程度以及大众自觉寻求理想教化的自觉性尚未达到一个理想高度之前,在电视这种大众传媒上开办这样一档普及知识传播思想的节目,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从当初的火爆到现在的被唱衰,《百家讲坛》正在经历一个发展中的必然,但是远未到死亡倒计时。该讲的东西很多,可讲的人也很多,《百家讲坛》现在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的眼睛。
在全民教育程度以及大众自觉寻求理想教化的自觉性尚未达到一个理想高度之前,在电视这种大众传媒上开办这样一档普及知识传播思想的节目,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责任编辑:小肥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