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戏剧,在中国经过文明戏阶段的过渡,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培育,这个“舶来品”终于在中国大地上站稳了脚跟。其标志是:新的戏剧文学建立起来,有了一支从事话剧的队伍,有了专门的戏剧教育,爱美剧即业余演剧制度的兴起,业余(包括校园)剧团的活跃,话剧导演制的初设等。
(一)“爱美的戏剧”
“爱美的”,来自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即“业余爱好者;业余的”。
“爱美的戏剧”的发起背景:一是借鉴了西方小剧场运动兴起时,反对演剧追求商业利益,专心戏剧艺术的做法;二是鉴于文明戏的演出,发展到只顾赚钱不顾艺术的风气;三是来自萧伯纳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演出失败的检讨。
1920年,《华伦夫人之职业》被搬上上海舞台,这次商业演出,投入了组织者汪优游巨大的精力和财力,但令其始料不及的是,演出彻底失败了。
最早提出“爱美的戏剧”的是汪优游。他认为,商业势力的介入使得戏剧片面强调营利,因而损害了艺术。因此,他要仿西洋的"Amateur"和东洋的“素人演剧”的办法,组织一个非营业的戏剧团体。他的这一主张,于第二年得以实现──经他倡议,上海民众戏剧社成立,它成为五四运动之后兴办的第一个话剧团体。其成立“宣言”称:“当看戏是消闲之时代现在是已经过去了,戏院在现代社会中确是占着重要地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
此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南开大学以及一些中学,也都开展了“爱美的戏剧”运动,校园剧团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构成五四戏剧的一道风景线。
民众戏剧社势衰之后,上海另一戏剧团体──戏剧协社崭露头角。于20年代,它不仅组织过多次公演,演出了一批名剧,还以一出《少奶奶的扇子》轰动上海,使话剧声名大震.此外,它在中国话剧界首先建立了现代导演制度,并培养了不少戏剧人才。究其成功原因,盖与著名戏剧家洪深担纲该社有关。
(二)现代导演制度的建立
洪深对中国话剧导演制的确立,多有建树,功不可没。此前,中国人演剧是没有导演制度的。
洪深(1894-1955)加盟戏剧协社,第一个不同凡响的举动,就是推出排演制度,规范演员表演。他不仅强调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的重要性,而且确立了导演的权威,寻求舞美设计同剧本风格的一致。同时,要求演员要体现角色之个性,强调演员与演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洪深一改其平日的绅士派的谦和,严肃认真地指导演员反复排练,把演员导入艺术创造之境界。使那些视演剧为好玩的人,领略了话剧艺术创造之艰难。
洪深在戏剧协社的第二个不同凡响的举动,便是巧废“男扮女角”的旧习。当时,文明戏的遗风尚未彻底废除,一是由于中国的封建传统,历来女角都由男人扮演;二是五四之后,风气开放,但女演员很少,一些男演员便乐得“男扮女角”,并陶醉其中。一次,戏剧协社同台演出两部戏,洪深有意安排男女合演的《终身大事》率先出场,而将“男扮女角”的《泼妇》作为压轴戏。前者演得自然真实,后者相形之下,演得别别扭扭,但见虎背熊腰的男演员,被脂粉、裙钗装扮得不伦不类,引得观众哄笑不已。在观众的笑声中,“男扮女角”的旧习,终于“寿终正寝”。
1924年,《少奶奶的扇子》演出成功,标志着现代导演制度的胜利。它与《华伦夫人之职业》的失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剧是洪深根据王尔德的剧作《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的,他把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有关的剧情都中国化了。演出时,布景之真实,演员表演之生动、自然,为世人称赞。这台戏,从内容到形式与西方戏剧大致相同,但又渗透着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因此,它的成功,标志着话剧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已为中国观众所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