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剧作家曹禺1955年2月9日写给《明朗的天》全体演员的信、导演焦菊隐用过的导演铃、《推销员之死》的演出服装、《武则天》的舞台模型……这些曾经流转在编剧、导演、演员和舞台上的物品,一件件呈现在昨天开馆的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中,令人仿佛回到曾经的声色光影中。
昨天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55周年的日子。选择这一天将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是人艺献给中国话剧百年最好的礼物。位于首都剧场四层的展厅上方,悬挂着的馆名匾额为人艺老导演欧阳山尊题写。步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占了一面墙的《茶馆》剧照,剧照对面的墙上镶嵌着郭沫若、老舍、曹禺三位戏剧大师的铜塑像和他们的生平介绍。右手边的墙上,刻印着人艺55年上演的剧目。据介绍,北京人艺在55年的艺术历程中,共上演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剧目近300部,积累了包括服装、道具、书信等10余万件珍贵的艺术资料。此次展陈的43台经典优秀剧目的700幅照片、600多件实物、400多篇文稿,正是从资料库的10余万件资料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这些资料,展示了北京人艺半个多世纪的戏剧艺术史。
据悉,人艺戏剧博物馆将定期举办各类戏剧主题的展览和讲座,并陆续推出各类戏剧理论研究专著。目前已经出版了《茶馆》、《雷雨》、《蔡文姬》舞台艺术、《焦菊隐文集》等书籍。此外,“中国话剧百年展”也正在首都剧场展出。人艺戏剧博物馆除周一外,每天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