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长演不衰 “前卫”与“保守”并存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12月16日的中山纪念堂,中央芭蕾舞团将带来中国最经典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这不是“娘子军”第一次来广州了,但每一回她都能在这里收获热烈的掌声。问世已经41年,《红色娘子军》在观众心目中却依然“青春”,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奥妙?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芭蕾舞团的负责人,揭开了“娘子军”不老的秘密。
“前卫”:穿上军鞋跳芭蕾
《红色娘子军》诞生于同名电影《红色娘子军》问世后的第三年。当时的中国人才刚刚认识芭蕾舞没多久,中央芭蕾舞团便要对古典芭蕾来一次彻底的“背叛”———换下短裙和舞鞋,穿上军裤与军鞋,这样的“芭蕾”不仅中国人没见过,就连老外也无法想象。这极具中国特色、饱含民族精粹的创作,不仅让中国观众在初识芭蕾的同时就为之吸引、折服,也如一声惊雷般震撼了世界芭蕾舞坛。
从1964年起,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每每出现都会为演出市场带来不小的波澜。经历了一个从深受民众欢迎到走上艺术“神坛”、最终又回归大众的过程,如今已成为讴歌女性的经典之作。剧中的不少细节都已经过人性化的修改,符号式的生硬动作被减弱,女性的细腻情感被加强。全剧的音乐也已经过改良———在即将于12月16日在广州演出的版本中,中央芭蕾舞团带来了专门的乐团和合唱团,当年的“伴奏带”已经一去不复返。
“保守”:5代“琼花”受军训
41年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先后出现了5代“琼花”。为了塑造同一个舞台偶像,从第一代的白淑湘到薛菁华、冯英、邹之瑞,再到今天“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李宁,每一代“琼花”都必须接受同样的锻炼———军训。该团团长赵汝蘅解释:“因为不管换了几代演员,‘娘子军’精神都是一样的。”
多年前,当《红色娘子军》剧第一次在舞台上联排的时候,当时的军区领导便提意见:“像‘娘子’,不太像‘军’。”于是,中芭的领导当机立断,作出一个对《红色娘子军》的未来至关重要的决定———全体演员包括演奏员共130多人,开赴大同去“当兵”。当地的部队以一个班帮助一个演员的办法,让她们尽快进入角色。等回到北京再排练时,所有人的表现都有了大变样。回想起往事,老演员们依然感慨万千,中芭副团长黄民暄说:“在那以后,我们在舞台上才像是一个真正的‘娘子军’。”如今时间过去了40年,年轻的“娘子军”们依然得下军营。孟宁宁和张剑都是活跃在当今舞台上的“琼花”,两人说得诚恳:“我们每天跳舞很累,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比我们更累,那就是军人。可是,艰苦的军营生活却让我们体会到了到真正的军人精神,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娘子军’艺术表现力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