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2月,《木兰从军》(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在上海上映,打破了“孤岛”电影的票房记录。影片根据古代民歌《木兰诗》以及明清两代一些笔记中有关花木兰的传说改编,相当巧妙地融进了民族意识,“从古人身上灌输以配合这大时代的新生命”。影片的基本情节可以说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女主人公花木兰(陈云裳扮演)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了一身武功,由于外敌入侵,花木兰替父从军,抵抗外侮。在军中,她因为武功高强而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同时,花木兰还结交了刘元度(梅熹扮演),两人并肩作战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不久,花木兰因战功升为元帅。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花木兰暗地里对刘元度滋生了感情,但却只能压抑在内心深处。12年后,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敌人。顺理成章的是,花木兰恢复了女儿身,与刘元度终成眷属。影片编导并没有把花木兰塑造成一个“反封建的女性”,而是“着重写她的英勇和智慧”;同时,也不是简单的把花木兰塑造成一个忠心报国的巾帼英雄,而且也写她也追求爱情和幸福。从“民间叙事和民间话语”的角度看,女扮男装本身就具有喜剧的“戏核”(戏眼)。而影片正是抓住了这一喜剧性“戏核”,在正剧的叙事中,融进了喜剧性情趣:如剧中表现花木兰苦改声音、行军途中住宿坚决不肯当众洗尘和与同伴一起睡觉、化装侦察、荣归后恢复女儿身等等,都是置根于女扮男装这一喜剧性“戏核”,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性效果。又如第八场的前半部分,编导安排了花木兰和刘元度与敌人鏖战以及庆祝凯旋的场面,接着描写两人月夜歌舞互诉衷肠,一刚一柔,形成独特的效果。至于人物台词的处理,则也是一种轻喜剧的手法和技巧:影片开头,老赵、老张和老李三猎人联合起来戏弄花木兰,他们的台词非常押韵,像传统戏曲中的道白。十几个镜头中,惯于随声附和的老李将口头禅“可不是吗?”重复了五次,产生了幽默风趣的喜剧性效果,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
《木兰从军》的喜剧表现手法和所取得的喜剧性效果都受到了当时评论家的称赞:“导演则把全片的重心,强固地握住,而并比因若干的滑稽穿插,使紧张的空气松懈起来。花木兰是怎样一个女性,第一场便给予充分的发扬。而镜头的活泼与处理的聪明,更属难得。木兰骑在马上,摄取欺侮她的男人的特写以及百姓入伍,紧凑的片段摄制,间以韩兰根骑倒马等滑稽穿插,都显得非常轻快生动的调子。”(4)《〈木兰从军〉佳评集》,《新华月报》第4卷第3期,1939年3月,上海。
“孤岛”时期,电影商业投机作风盛行并成为了支配电影创作的决定性力量;《木兰从军》所获得的超常成功,便引发了古装片的创作热潮。据有关资料记载,1940年上半年十部卖座片依次是:《董小宛》(古装片,国华公司,46天)、《秦良玉》(古装片,华成公司,46天)、《绝代佳人》(古装片,华新公司,36天)、《梁山泊与祝英台》(古装片,联美公司,28天)、《三笑》(古装片,艺华公司,28天)、《李阿毛与东方朔》(时装片,国华公司,23天)、《费贞娥刺虎》(古装片,华成公司,21天)、《潘巧云》(古装片,华新公司,21天)、《葛嫩娘》(古装片,华成公司,18天)。(5)见《上半年十部卖座片》,载《中国影讯》第1卷第18期,1940年7月19日,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