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之爱情》也属于滑稽短片,但它对中国喜剧电影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加上又是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影片中最早的一部中国电影,所以单独加以讨论。
《劳工之爱情》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饶有兴趣地向观众讲述了一个水果摊贩想方设法赢得爱情的滑稽故事。与纯粹逗笑的滑稽故事有所不同,《劳工之爱情》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并在情节的发展中注意到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主人公原本是一个木匠,因为各种原因改设水果摊,但也不忘老本行,常常以木匠家什锯瓜刨蔗。对门祝医生的女儿有事无事经常光顾水果摊,成为郑木匠心中的最爱,便以墨斗递送水果,两人遂结下掷果缘(《劳工之爱情》的另一片名就叫《掷果缘》)。祝医生的诊所生意不好,无人光顾,加上房东索讨房租,使得祝医生心急如焚。正好郑木匠登门求亲,祝医生便告诉郑木匠,你要是能让我生意兴隆,我就答应把女儿嫁你。郑木匠毫无思想准备,悻悻而归。后来见一群男女彻夜聚赌打闹,灵机一动,偷偷把楼梯改成活动的,使得赌博男女全部摔伤,一时间祝医生的诊所门庭若市,财源滚滚而来。最终祝医生答应了郑木匠的求婚,有情人终成眷属。
《劳工之爱情》也体现了郑正秋一贯的“改良”和“教化”思想。这集中表现对郑木匠的审美态度上。影片一开始,通过锯瓜刨蔗等有趣的细节,点明了他是一个出色的木匠,并为后面的改造楼梯埋下了伏笔。他自食其力,忙忙碌碌,乐观积极,幽默豁达。影片通过他与小孩的关系,显示了他心地善良的一面;殴打无赖,则又显示了他的疾恶如仇和敢于打抱不平。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劳工神圣”。尤其是他为了追求爱情的所作所为,以其独特的智慧赢得了观众的认同和赞赏。所以尽管有他把人推进热水锅里,为了使祝医生发财不顾别人死活的“恶作剧”,但观众仍然在笑声中忘却了他的损人利己,反而为他的聪明和智慧所折服。这也正是喜剧的智慧和力量。
《劳工之爱情》在镜头运用和时空转换上较一般的滑稽断片也有了一些进步。影片共有六个场景,以水果铺为中心,一边是老虎灶,一边是楼梯,楼上是俱乐部,楼下是木匠住处,而水果铺对面则是祝医生的寓所。每个场景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演员则在这些相对独立的空间组成的封闭环境中进行夸张的、滑稽的表演。由于是散点布光,所以有些画面缺乏明暗层次,甚至昼夜不分,直接影响了影片的真实感。《劳工之爱情》共有一百三十多个镜头。摄影机仍然不动,但景别却有了一些变化,不仅有全景和中景镜头,而且也使用了特写镜头。“尽管在场面调度和演员表演方面,仍然保留着初期电影中常见的舞台化痕迹(如人物横向入画和出画,布景对称,光线缺少层次),但在镜头调度方面,影片又力图突破舞台思维的羁绊。创作者通过从全景到特写的不同景别的变换和交叉蒙太奇、叠印、降格摄影、主观镜头等银幕技巧的运用,较为出色地营造出了引人入胜、完整有序的喜剧情景。”(1)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在影片中没有看到表现人物感情和心理的特写镜头,但影片多次出现主观镜头和叠印画面组合,表现人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这说明早期电影人在利用电影化手段造成喜剧性效果方面已经开始有了一些意识。
众所周知,在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的制片方针上,郑正秋与张石川与郑正秋曾经有较大的分歧。郑正秋最初坚持他一贯的“改良社会”、“教化社会”的艺术主张,认为明星公司应该拍摄“长篇正剧”:“明星作品,初与国人相见于银幕上,自以正剧为宜,盖破题儿第一遭事,不可无正当之主义揭示于社会。”(2)与郑正秋不一样,张石川认为在试拍阶段应注意观众的兴趣爱好,坚持“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笑,尚无主义之足云。”(〈敬告读者〉,1922)。在演员方面,郑正秋主张要以文明戏演员为主,张石川则强调文明戏表演与电影表演之间的差别,反对用文明戏演员。争论的结果,是郑正秋作了让步,附和““处处惟兴趣是尚”,“从诸同志后,将趣剧作尝试之初步”(3)。因为影片公司创办之初,“办理者亦毫无把握,加以资本短拙,设备未周,故只能摄新闻滑稽等短剧。”(4)从影片《劳工之爱情》的人物关系设置和情节的发展看,确实体现了“处处惟兴趣是尚”的趣味和追求。但也许正是这样,使得郑正秋和张石川在《劳工之爱情》的合作相得益彰,也使得这部影片不仅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喜剧电影的奠基之作,而且也标志着早期中国无声滑稽短片的成熟,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对于《劳工之爱情》,有人在称赞之余还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如影片的结尾,“祝医生女儿,虽已给了木匠,自己忙了半晌,还是分文无着,那示何不乘此加一张字幕在最后说,医生在桌上寻觅金时,一个也没有。医生大为懊恼。这样一来,还有两种好处。一来可以免去一种常套的团圆结局,一来滑稽片可以用滑稽来收束了。” (5)呆:《观明星公司影片》,载《申报》1922年10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