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的演员们,满载着申城观众的掌声,今天告别浦江。4场《吉赛尔》再加《阿莱城的姑娘》和《波莱罗》,在观众脑海留下了激情的记忆。但同时,也有一种质疑:请名团来演出是种奢侈……
跨国巡演 成本极高
上海向国际大都市发展的趋势,需要高水准的演艺节目和接踵而来的一流名团名家。但是,在一次艺术研讨会上,一位学者这样认为:国际一流名团的演出,固然有不可替代的魅力,但是,名团名家进行跨国巡演,耗费极大,成本极高,显然,高成本必将通过高票价转嫁到观众头上进行消化,这些演出会把年平均文化消费水准在数百元左右的普通市民挡在门外,只能是少数人的艺术盛宴,因此,只能算是一种奢侈行为。在引进高成本演出不符合本地市民文化消费水准的观点支持下,个别文化学者提出了上海应该多建造设备相对简单的中小型剧场,因为“中国观众习惯欣赏戏曲,票价低廉的剧场才能满足更多观众对艺术的需求”。根据这样的观点进行推论,有人甚至提出了“根本就没有必要建造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这样的大型艺术场所”。
门票卖完 缺口百万
确实,引进名团名家,需要昂贵的成本。就如商品市场上做买卖一样,“好货不便宜”的准则对演出市场同样产生作用,因此,票价相应提高也是必然的措施。这次巴黎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的演出,票价分为5档,最高为1000元,最低为150元。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在向记者分析为何定这样的价位时指出:“150元的座位虽然在三楼,但在大剧院里仍然能真切地感受演出气氛,这样的票价一般的市民也能消费;而1000元的票价,在上海同样有大批的人能承受。这4场演出,门票全部卖完,说明这样的定价并没有吓退观众。”据了解,即使4场门票全部出售,票房总收入与营运成本相比,仍然有100万元的缺口。据悉,有关机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已表示将资助大剧院运用这次演出。
时代发展 多元趋势
事实上,上海市民在舞台艺术欣赏爱好趣味方面,已经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爱好戏曲的观众可以在经常演出的京、昆、越、沪、淮、评弹等艺术品种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喜欢歌剧、芭蕾、交响乐的市民,也需要在适合这类节目演出的场所里得到满足。上海每年保持着至少数十万人的业余艺术爱好者队伍,记者在采访中经常得到这样的信息:不少家庭总是把一流名团和名家的演出,当作享受艺术的重要机会和对孩子学习艺术的鼓励。在高品位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完全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交响乐、芭蕾的发烧友和大师。把社会大众的艺术欣赏爱好静态地局限在狭隘的领域中,显然忽视了社会文化需求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对应关系。
感受名团 留下精彩
面对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尽可能地“压低”票价,让广大市民能感受世界名团的艺术,这是一种有益之举。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巴黎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留下的只是一段精彩,人们需要经常与一流名团名家为伴。因此,上海会欢迎更多世界文化艺术高端的一流名团和名家的到来。本报记者杨建国
《吉赛尔》演出一场景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演出”,共找到11,274,085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