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24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聘任仪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多功能厅举行。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汉族、回族、满族、藏族、苗族和土家族共计30名民族民间艺术家齐聚一堂,他们从事年画、剪纸、泥塑、脸谱、皮影、风筝、木偶、面塑、绢人、唐卡绘制、弓箭制作、苗族刺绣、土家族织锦等行当,其中多数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或中国政府权威机构授予“工艺美术家”或“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文化部孙家正部长、全国文联周巍峙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王文章、文化部社图司张旭司长、屈盛瑞副司长、教育部教科文全委会科学文化处处长刘疆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茜、张庆善以及在京的部分知名学者、专家近百人出席了聘任仪式。
聘任仪式上,孙家正部长发表重要讲话,他肯定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任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是艺术研究领域的一项创举,是一件具有重要象征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事情。30位民间艺术家成为我国首批民间艺术研究员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荣誉,也表明国家对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工作越做越细,并正在引起全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他指出,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涵着人类的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和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是人类文化整体内涵与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它的特点是离不开项目的传承人,正是一个个民间艺术家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传承着民族朴实而宝贵的古老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巨大的、沉默的、绵延不绝的前行力量。今天我们提高民间艺术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帮助他们从理论上总结经验,宣传他们的艺术成就,就是要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价值,提升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共同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光大做出贡献。
王文章院长在聘任仪式上致辞,他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感谢各位民间艺术家欣然应聘并不顾路途劳顿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参加聘任仪式,感谢孙家正部长和周巍峙主席的莅临。他说,五十多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搜集、保存了一大批民族民间艺术遗产,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今天我院聘任30位著名的民族民间艺术大师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既是对他们艺术创作价值的充分肯定,也表明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仍然把承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和保护作为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中国艺术研究院将尽一切力量,充分发挥自身学术优势,通过推动民间艺术的创作,总结民间艺术大师们的艺术创作规律,挖掘、宣传其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价值,让社会认知这些“国宝”对于民族文化延续的重要意义,从而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将在五年内聘任第二批和第三批德艺双馨的民族民间艺术家共100名为艺术创作研究员。他们将涵盖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其它具有突出价值的传统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各个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将筹措经费,为受聘的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举办展览、推广作品、举办研讨,以及开辟工作室,以录相和纪录的方式保存他们的传统技能,进行研究总结和学术出版。
刘茜副院长宣布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聘任的30名民间创作研究员名单。孙家正部长、周巍峙主席、王文章院长、张旭司长、屈盛瑞副司长向我院新聘任的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颁发了聘任证书和荣誉证书。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陕西凤翔年画艺术大师邰立平代表30名受聘研究员发言,对中国艺术研究院对民间艺术家的尊重和对民间文化保护的新举措表示感谢。
30名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多功能厅展出了300多件代表作,并将其中115件展品捐赠给研究院收藏。
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香港文汇报》、《文艺研究》、《美术观察》等29家中央及地方新闻单位和学术刊物到会采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早间新闻》、《新闻30分》等新闻节目对此次活动做了详细报道与充分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