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舞蹈《千手观音》版权的问题,应该说到现在为止已经淡出公众的视野,再提难免有烦赘之嫌,而拂去争议表面的是非色彩,作为创作和理论领域的诸多“家”们也许应当抛开版权之类的时髦形势和话语,逼近创作本体去思考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期推出“抄袭、模仿和原创”的主题栏目,就意在从多种艺术门类入手,用学理的眼光来剖析“抄袭、模仿和原创”这些在操作中实际上是界线模糊的概念,涉及到艺术本体形式的相似性、创作主体思维的趋同性以及历史传承中不可避免的重复性。
作为研究敦煌壁画人物形象多年的编导高金荣和作为擅长把握动作形式变化的编导张继钢,其实都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自己作品的“原创”性。而作为在同一文化母体中生存的人,又怎么可能把自己打造成创作上真正区别于别人的异类和天才呢?在大谈主体创造性的今天,我们也许应该用更加朴素的态度去对待滋养自己的环境;在大谈版权问题的今天,艺术家也许唯有通过手艺人的本分去回击自身并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在大谈扶持民间文化的今天,我们也许应该更加明白,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世代的因循相袭。
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一炮打响,一夜之间走进千家万户,形成了人人争说的轰动现象。
千手观音 辩
冯双白
对于舞蹈艺术的创作、表演和事业繁荣来说,春晚版《千手观音》的问世和成功,都是一件极好的事情。然而,此后不久,报端上就不断地有关于《千手观音》版权纠纷的问题被报道出来,绝大部分的报道,都涉及到一个由著名舞蹈家高金荣为甘肃省艺术学校编排的同名作品,换句话说,在此风波中,至少涉及了两个作品,它们同名《千手观音》!
应该说,一个舞蹈作品,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是一件大好事。它说明,舞蹈界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舞蹈作品的版权应该受到保护,舞蹈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应该得到高度的尊重。张继钢为自己的作品注册版权,高金荣以版权的名义公开表示自己的意见,这是舞蹈界在“知识时代”、“知识经济”大环境中的一大进步。
问题的关键是,这两个同名之作,究竟有没有发生抄袭现象?与此相关的问题是:我们究竟怎样判断舞蹈艺术作品的版权?
毫无疑问,高金荣对于敦煌壁画上的舞蹈,有过非常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开创敦煌舞蹈学派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从一座座精致的雕像及其舞姿造像,到生龙活虎起来,是高金荣和其他许多舞蹈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一件有建树的工作。
高金荣的《千手观音》在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上获得了一定的好评。这与她1993年出版的《敦煌舞蹈》教材有明显的关系。在书中,她曾经详细解说了关于敦煌舞手姿的表现方式,并注明图示。仔细观看了高金荣所创作的《千手观音》之后,我认为,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作品,其主要特色之一,即敦煌手姿的多样变化:佛手式,鹿角式,弯三指,翘三指,开三指,和掌式等等。整个作品,突出莲花造型,特别是由两个圆圈和一组叠身舞者构成了“三佛”并立的造型,手部动作多用上合掌手位,用以表现莲花瓣。在作品中,舞蹈充分展现了丰富的手势和手臂动作,贯穿了气息的运用。高金荣认为,她的作品突出了敦煌舞的呼吸训练,以深沉的呼吸,高雅的观音形象,恬静优美的神态,表现内心世界的圣洁。在高金荣的作品中,从舞台画面的构成上看,也就是从舞蹈造像的手法上看,她着重表现了多面的观音,即舞者们(一般为6人左右,最多时为15人)叠头如塔,这一造型,在舞蹈中出现二至三次。当这一造像出现时,会出现多臂的千手造型,每人双臂在两侧分层次伸出,形成千手观音造型。
2005年春节晚会上播出的张继钢创作的《千手观音》,是一个令人深深震撼的优秀作品。其最大的特点,是在观音之“千手千眼”之舞蹈编排上达到了艺术的极致性视觉效果,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整个作品,气势恢宏,雍容大度,美轮美奂,无以复加。观音手臂之舞,达到了出神入化、玄机四伏、千变万化,终以归一。作品中间的一段小快板,舞蹈动作没有故意突出“三道弯”的特征,而是继续在手臂和队形的变化中做足了文章,并用叠体的方式,继续提醒着观看者:“这是千手观音!”这一段发展性舞段,可以看做是纵排的“观音”手臂舞蹈之横向变体。张继钢的《千手观音》,音舞形象均鲜明动人,节奏感强,富于变化,传统之美与时代气息相得益彰。观赏中国残疾人的精湛表演,人们无不发出了深深地感叹:这是一个艺术创造上以一当十的经典之作。
我认为,这两个《千手观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作品。
张继钢的《千手观音》更多地显示出一种安详之后的喜悦,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媚笑,端庄之极,让观众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观音的大慈大悲。高金荣的作品中有一种沉浸性的“喜悦”,应该说,美则美矣,但从实际表演效果来看,还是属于比较普通的欢乐。高金荣的《千手观音》中,有特别多的“手”的动作,可以说“旋转”、“绕腕”是其作品中非常显耀的动作,而且也许可以当作“动机性”动作。张继钢的作品中,动机及其变体发展是非常明显的,他不允许其队形随便散开,常常抓住手臂的舞姿,在一个点、一个面、多个面上展开,聚散反复,令人称奇。在造型和韵律中,邰丽华突出的是“手”的动作,而不是“胯”的动作,达到了“美而不媚”的效果。
在服饰上,张继钢使用的头饰,中间像是中国古代达官戴的“帽翅儿”,旁边加有几条黑色的宽带。这是一个很独特的设计,在创作上它有一个极大的作用,张继钢在作品中突出直线条的东西,而这个帽翅儿增加了直线条的效果。同时,光伸头是没有效果的,当邰丽华将头伸出去的时候,配上这一独特造型的“帽翅儿”,它就变成一个视觉向外延伸的线了。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聚散”,用帽子遮住所有人的脸,起到了一人当头、千手千臂多重幻化的作用。
这两个作品还有—个非常大的不同,张继钢的作品制造了一个“活观音”——邰丽华,而这种制造从某种程度上是由动作、音乐、服饰(包括头饰的独特设计)综合作用形成的。而高金荣的作品没有制造一个领军人物,或者说,没有创造“一个”活的观音。张继钢以一变十,以十归一,所有的手臂看上去都是邰丽华的手臂。而高金荣的作品,每个舞者的手臂属于自己,叠头如塔形成了“多面观音”,但是没有千手千眼的强烈视觉效果。
在张继钢的作品中,很少见到队形散开,手臂的不断变化使观众产生悬念,而高金荣的作品处处体现“圆”队形,动作的力量、轨迹都是圆的,有一种晶莹圆润的视觉感受。高金荣用5、6个人排成纵队演出观音造像,但是因为人数(手臂)的不足,因而达不到“千手观音”。而春晚版的《千手观音》从16人改成21人,手臂的视觉效果起到了“量变达到质变”的结果。为此,或许是残疾人演员的限制吧,张继钢迫不得已然而也是非常巧妙地加了5个男生,由此大大拉长了队形,密集了手臂的数量,大大增强了“千手千眼”的视觉效果。
简单地说,这两个作品是很不相同的:
一、舞台结构不同。
高金荣的作品构图以圆形画面为主,是环绕的,是个圆形环绕结构。
高金荣作品呈“三点中心”,这个三点中心的形象来源于佛家“三世佛”的造型。而张继钢作品的构图是“一”和“一”的变体,即以一变十,以十归一。
二、造像结构不同。
高金荣作品的造像以手腕旋转、手臂舒缓运动为主,而张继钢作品的造像以手臂伸张、收缩为主。
三、造像方法不同。
高金荣的作品是敦煌手姿之舞的集中展示,而张继钢主要不是做敦煌舞姿展示,而是造了一座观音“大象”。因此,这个作品所形成的感染力量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从静态的敦煌舞姿到动态的敦煌舞蹈,著名的舞蹈大师戴爱莲先生之《飞天》即已开创先河。舞剧《鱼美人》的“珊瑚舞”更是首开纵队叠人轮舞手臂的风气,至今让人过目难忘。应该说,后来的每一个编导,多多少少都会得益于前辈艺术家们直接或间接的熏染和影响。春节晚会之后,《千手观音》的版权纠纷告诉我们:舞蹈艺术的版权和动作的理论是相关的。可是当动作理论不成熟、不完备的时候,舞蹈的版权是不能判断的,随意地说别人抄袭了自己,或者说这个作品和那个作品是一样的,如果没有舞蹈动作理论的支撑,是说不出口的。那么,动作理论的完备首先应建立在动作分析的理论基础上。目前,动作理论分析仍然不够。同时,《千手观音》告诉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作为一个作品的编导来说,清晰地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有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是艺术创作的关键问题。因此,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这两个作品都叫《千手观音》,但是要“说什么”和要“怎么说”是不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