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郭汉城文集》由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文集》分为戏曲研究论文集、戏剧批评集、诗集、剧作集共四卷。6月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郭汉城文集》出版专家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艺术界、戏曲界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对《郭汉城文集》的出版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对郭老的一生做了很高的评价。王文章院长说,郭汉城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史学家、教育家、剧作家和诗人,是戏剧界德高望重的忠厚长者,回顾、总结和学习郭汉城先生对当代戏曲理论、戏曲革新和戏曲创作所做的贡献,将会对我国当代戏曲理论建设及创作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郭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传统戏曲剧目,坚持自己的学术主张,经受过多次错误批判而不改求实的治学精神。他与张庚共同主持完成了中国戏曲“志”、“史”、“论”的编写工作,他们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中国戏曲志》及《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是新中国戏曲理论的奠基性著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作为戏曲理论家、戏曲史学家,郭汉城先生与张庚一起把对中国戏曲理论的研究纳入学术规范。作为戏曲批评家,郭汉城先生把自己的戏曲理论研究方法应用于他的戏曲批评之中,为现代戏曲史研究开辟了新路,为当代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也为后来者树立了典范。作为戏曲剧作家,郭汉城先生继承了中国古代戏剧家“创作与理论并重”的传统,他的剧作体现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也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治学精神。作为戏剧教育家,郭汉城先生曾指导过我国第一批戏曲研究生,他带出一批批戏曲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进修生、硕士生、博士生。他还和许多剧作家、导演和演员成为朋友,以通信、谈心、座谈等多种方式,使许多剧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得到提高,使许多演员和他们的艺术受益。
作为学者型诗人,郭汉城先生的诗词,既严于格律,又富有现代感和中国气派。体现了他对艺术、对生活、对自然的敏锐感受力,显示了他作为艺术家的才情和创造力。《郭汉城文集》囊括了先生半个世纪以来戏曲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全部精华,是中国戏曲研究领域的一笔宝贵财富。
中国剧协顾问胡可说,郭汉城同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是一位学贯古今的戏曲史家,是我国戏曲改革事业的主将之一,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和才华横溢的诗人,是我国戏剧界一位谦逊和蔼的兄长。《郭汉城文集》的出版,是我国戏剧界一件大事。
中国戏剧家协会著名专家刘厚生指出,《文集》全面体现了郭汉城先生理论工作的特点。由于郭老中文底蕴深厚,50年代中期投入戏曲研究队伍后,就立刻显出他理论思想和理论见解的深刻。他的许多文章,包括50年代的文章,虽然有时代局限性,但仍然非常有分量,有价值。直到现在,他的理论仍然反对保守,反对粗暴,反对公式化、概念化。他反右,也反左,这一点非常不容易。理论联系实际也是郭老特别突出的一点。粉碎“四人帮”以后,郭老与时俱进地提出“推陈出新也要解放思想”的观点。郭老的许多评论、作品都有非常明确的是非观念,对戏不满意就直言。郭老给人的印象温文而雅,严肃认真,但他的诗却显得很有幽默感,他对文革中许多人的讽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讽刺,不但表现了他的正直,也趣味十足。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龚和德说,他追随郭老半个多世纪,从1954年一直到2005年,郭老跟自己是老师与学生、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半个多世纪里体会最深的是关于“学风”的问题。张庚、郭汉城二老在学术上可参考的理论不多,主要通过马克思理论结合戏曲实践,与党的方针政策相结合的产物。他们的第一个学风是“理论联系实际”。所有文章都结合实践,这一学风从老的研究院开始直到现在,一直贯穿始终。第二个学风是通过平等讨论,各抒己见的方法培养学生,用他们的真知灼见来丰富和教育学生。第三个学风是评价作品时的学者风度,既有原则性又非常谦和。他在戏曲评价中的原则是:在戏曲规律下的推陈出新,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下进行研究,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与多样化,批评而不伤和气,鼓励而有原则,以诚待人,宽厚谦和。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季国平,自称为郭老的私塾弟子,他是读着郭汉城和张庚老师的学术著作长大的。读《郭汉城文集》有三点感受。第一,郭老是传统戏曲现代化的奠基人之一。第二,郭老是理论与创作并重的戏剧家,这是前海学派与学院派的一大区别。第三,郭老是有大家风范的辛勤园丁,他不仅在学术上是大家,在道德上也是大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傅晓航高度评价了郭汉城先生在戏曲改革和戏曲史论方面所作的贡献,结合《文集》中的具体文章,他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郭汉城先生对戏曲改革不同时期、不同问题的重要论述。在戏改问题最多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郭汉城先生撰文就神话与迷信、爱情与色情等的界限、反对简单粗暴和教条主义、反历史主义问题、道德问题、历史剧问题等进行论述。先生对古典戏曲剧目的批评,根本着眼点在于总结创作经验,以作为今天戏曲创作的借鉴。《文集》中收集的郭汉城先生为他人所写的序文六十余篇,反映了众望所归。而序文热情洋溢的言词则反映了汉城先生对后学的关照与爱护。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研究员曲润海认为,郭老对山西戏情有独钟。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郭老多次到山西看戏、调查研究,对山西的剧种、演员、创作人员、戏剧工作者都十分熟悉。《郭汉城文集》中有许多他给山西戏曲写的评论,以及他为山西老中青三代戏曲艺术家写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但显示了他对山西的深厚感情,也总结了做学问的原则与方法。文集中的《现代化与戏曲化》是一篇纲领性著作,突显了郭老对现代化和戏曲化的倡导与追求。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研究员薛若琳总结了郭汉城理论研究的三个特点:一是全面辩证,正反两面都顾及,不偏颇。其二是深刻性,他的论述往往一针见血,绝不隐瞒己见。其三是坚定性。虽然建国后政治上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他的见解始终不动摇。他与张庚老的《中国戏曲通史》和《中国戏曲通论》培养了许多戏曲文学、戏曲理论方面的学生。《郭汉城文集》全面展现了郭老的才华,显示了一位理论家的勇气和骨气。
座谈会上,文化部教科司社科处处长陈迎宪、中国文联研究室副主任李春熹、中国戏曲学院戏文戏主任梁燕、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周传家、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胡可、《中国戏剧》的黎继德、湖北省剧协的陈先祥、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茜、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王安葵、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文峰、北京市艺术研究所所长秦华生、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会长郭光宇、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吴乾浩、胡芝风等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了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