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语,叫做“顺着人情说好话。”这句话里充满着中国人的智慧和狡猾。 这话有两个层次——第一是“顺着” ,第二是“好话” ;一个中心——“人情!” 顺着——这里边有多少学问?大了去了!小孩,从小家长的教育就是“听话!做个乖孩子!”大点儿了,上学,老师表扬:谁谁谁是个“好学生,听老师的话。”再大,工作了……总之“顺着,”您保证是“好” ,否则就是坏孩子、调皮捣蛋、落后分子等等的“不好” 。 好话——别人爱听的话。这里边的学问也大了去了。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所以您得调整角度,站在听话人的立场去说话,掂量着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话应当怎么说,这样您说出的话来人家才爱听,才受听。 人情——不必说了,两个字里几乎包含了中国所有的社会历史文化。人情世故皆学问嘛。 顺着人情说好话,这种世故与圆滑,捧晕了多少人,坏了多少事,历史上多了,不说也罢。可我们这么聪明的现代人怎么依旧在上它的当呢?怪哉。 就拿“大师”一词来说吧,明摆着的,那是谁都能称的吗?那是您能承受得起的吗?称的人不想想,情有可原,顺着人情说好话嘛;可听的人呢?您就不掂量掂量自己个儿? 查“大师”一词,一意大部队;二意对学者的尊称;三意佛教的十尊号之一;四意古代乐官之长。引申开去,意“指有巨大成就而为人所宗仰的学者或艺术家。”(《辞海》缩印本) 另外,我以为还有一层约定俗成的意思,即大师是在其人身后、历史所给予的“谥号”。因此,“大师”绝对不能随便乱封,更不能自封。 然而情况并不是这样。现在是,大师的封号满天飞,大师的帽子随便戴。封者有阿谀之意,受者无忐忑之心。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我想,那些喜欢给人戴高帽子的人,如果不是有所希图,便一定是阿谀小人。而那些喜欢顶高帽子的人,如果不是好大喜功者,便一定缺点儿自知之明。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事,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出书,起书名时有人建议叫做“话剧大师于是之” ,于先生不同意,结果按照于先生的意思,起书名《演员于是之》。其实,于是之先生在剧院中早就有人称其为大师了,但是当他面对整个社会时,依然谦逊地称自己是“演员” 。这是一种胸襟,一种境界,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自信。 那么说喜欢顶高帽子的人是否缺点儿自信呢?也可以这样说。但是依我看还有一种可能:如若他不是缺少点儿自信,那便极有可能是自恋! 我以为,大师一定要经过历史的筛选和淘汰,大师一定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与磨砺,大师一定是被当代人公认而被后人加以肯定的。就像精品之成为经典一样。 可话又说回来了,这并不都是大师们的错。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谁不想成为大师?谁不想成为世人后辈敬仰的对象?谁不想在自己的行当中取得巨大成就而被社会肯定其价值?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似乎已是名言,那么不想在自己所从事的行当中出类拔萃的也不是好样的。 这也不都是戴高帽者们的错。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谁不说假话空话屁话?人在社会,不说假、大、空你活得了吗?在中国这片土壤上,做“真人”是要付出代价的!再说什么是真?《假老婆的美梦》里说了。无假不成真。 这又是一个悖论。 古人云:家有诤子,其家不败;国有诤臣,其国不亡。“诤”与“谄”相对,直言规劝之意。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可见,顺耳的未必都是好话。剔除人情之后,分辨起“好话”来会更清醒、更理智、更客观。可人情谁又能彻底剔除呢?人情大于王法。看来是没辙了。 人们说现在的批评界普遍“失语。”不是失语,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必须“吹、拍、捧。”——都得活着。 鄙人也时常陷入一种矛盾。 批评界也在矛盾中挣扎着。 我想,大师还会继续封下去、叫下去;千穿万穿而不穿的马屁还会拍下去。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当前文艺界的现实。 但是还是要自律!中国传统道德中很大程度靠自律。因为有些方面,诸如在晋封大师这方面,法律是不管也管不了的,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各级大师必须具备什么条件;什么人不许随便给人封大师…… 但我还是要说,那些已经在您的行当中取得很大成就的人,耐心一点儿,且慎称大师。那些爱给别人戴高帽的,您也悠着点,且慎称大师。 大师会有的,诚如面包会有的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