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形成的圆明园画家村成为北京已逝的风景,上苑、通州、798等相继崛起;上海苏州河畔的艺术仓库、浦东画家村以及闵行区的艺术家园,在屡次迁徙中理想之旗高擎;深圳的大芬油画村取得了年创汇1亿多元的产业成果,但他们生产的却是油画复制品;四川都江堰的聚源镇“艺术中心”有了政府介入,以其国际化视野和对国际市场的探寻独成特色。?
当年的艺术家出于自由倾向和现代意识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确立了一种新型生存方式——画家村。魑帐跫易杂删劬尤郝洌掖寰?0多年的发展和变迁,姿态万千,如今更多地打上了市场的烙印。
画家村的分类
画家村作为一种特有的艺术现象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北京郊区。我国的画家村以与都市的依存关系和市场特性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都市边缘:从圆明园到通州
被取缔的圆明园画家村:1984年,外地和本地画家开始零星暂住圆明园废墟上的福缘门村和挂甲屯一带。1985至1988年,新潮文化兴起,一批潮流中的先锋人物寄居圆明园,如诗人黑大春,画家王怀庆、莫束和一些摇滚乐手。从1990年7月起,艺术家田彬、方力钧、丁方、张惠平等开始来到这里租房子画画,之后,不断有各地艺术家移居这里。两三年间,这里已聚集了几十位艺术家,并且组织过集体性的展示活动,受到新闻媒体、海外画商及文化界的关注,圆明园画家村也由此成名。但由于人数愈集愈多,参观的人也愈益复杂,被官方看成是一种不安定因素,于1995年10月25日前全部限期搬离。
被迅速清理的北京“东村”:1992年,继北京圆明园画家村之后,又一处流浪艺术家新的聚居地——北京东村形成。张洹、马六明、苍鑫等20多位行为艺术家开始散居东郊。1994年6月,马六明、朱冥等在东村进行行为艺术的展示活动,其集体创作实施的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因裸体行为涉嫌“淫秽表演”,被警方拘留两个多月后遣返原籍。北京东村遭到警察清理后从此不复存在。
诗意栖居的上苑画家村:1995年后,北京昌平县兴寿镇上苑村和下苑村也开始聚集起一批艺术家。他们大多是30岁至50岁之间、以“架上绘画”为主的职业艺术家和来自艺术院校的教授,以及陆续到此的诗人、学者、批评家和摄影师等30多人。如画家王华祥、田世信、申伟光和批评家邓平祥、贾方舟及诗人王家新、尹英希等,他们或购地造屋,或买农家闲置旧宅院修葺改造。由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希望在此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和开放的视觉,诗意的栖居,获得精神上的回归。“上苑艺术家工作室开放展”和批评家座谈会的举办,将艺术家们的生活环境、生存现状和他们在画室的工作及工作成果一起展示给人,这种新颖的展示方式受到各界的广泛欢迎。
杂居的通州画家村:1993至1995年间,方力钧、刘炜、岳敏君、张惠平、杨少斌几位艺术家和批评家栗宪庭已先期来到京东通州区宋庄乡小堡村置房买地盖画室。如今,在宋庄、小堡、大兴庄、辛店、喇嘛庄、北寺村、小杨各庄、白庙、任庄及邢各庄一带,分布着大量现代艺术家,而构成宋庄现代艺术主要创作力量的部分,不少是从“圆明园画家村”迁过来的。当然,这里还有从事传统艺术创作的国画家,走商业路子的行画家,据说这里除一小部分艺术家是由搞文学或其他专业转到艺术的,大部分艺术家都是从全国各地艺术院校经过专业训练毕业后来此的,其中也有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
面临困境的798艺术工厂:始建于1954年的北京798工厂,是一个具有包豪斯风格的建筑群落,也是一个画家村落。自2002年起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画廊及文化投资者的目光。由于多个艺术家的入驻和营造,如今已是国内知名、享誉海外的艺术社区。由于面临租约到期,该区将有可能被电子工业区所取代,因而艺术区面临着被拆除的“生死抉择”。
北京的画家村的发展脉络始终体现着自发形成、自我发展的松散状态,而这正是画家村与市场的相互关联的原因所在。
二、城中村:以上海画家村为典型
变化中的上海画家村:上海画家村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是先有了“画家村”的牌子,再吸引画家来居住,并且由专门公司进行运作管理。它可以被看作是民营文化产业的雏形。
虽然名为画家村,但是这个村庄仍然身处闹市,不仅承受着城市的喧嚣,而且带有城市的印记,比如:其创作无时不在受着城市生态的影响,衣食住行依赖于城市的消费水平。这从上海画家村的几经变迁可以看出。
上海画家村的出现脱离不了社会大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的影响。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之一,上海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多元性提供给不同流派的画家以发展的机会。城市本身的开放性、对外性使各式信息交流迅捷、通畅。对于这群画家而言,他们对上海认可的是它所具备的优越环境和良好特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上海这座城市、或者“画家村”这一生存空间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