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庄严时刻,我想到62年前,在故都北平首展,由中国水墨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创作的不朽巨作《流民图》,想到于记忆中回响了半个世纪的一位德国作家的话:为了克服内心的惰性和揭露敌人的假面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一千条舌头进行宣传。 10年前,我参加中央电视台专题片《蒋兆和的〈流民图〉和丹尼亚的日记》的摄制工作,让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和中国画家蒋兆和的《流民图》进行了艺术的声画配合。两位在二战中为祖国和人民尊严作出奉献的艺术家,在这部片子中又一起并肩战斗了。 1994年,纪念蒋兆和(1904—1986)诞辰90周年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蒋兆和的残存的前半卷《流民图》,同他的5名学生复制的后半卷《流民图》对接在美术馆半园厅。这是解放后第一次完整展出的《流民图》:8尺高,9尺长,名不虚传的黄金比例、最佳的视觉效果、超宽银幕,形成了巨大的艺术磁场,我确实感到身临其境,有一种力量要把我拉进画中。 凡是看过《流民图》的人,50年前都有极其深刻的思想共鸣;50年后则会把它当作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对那种牵衣顿足拦道哭的情景,会有撕心裂肺的体会。从对待《流民图》不同的态度和译介中,竟可以分出不同的阵营,甚至敌友。 在旧中国,《流民图》仅有的两次展览,北平首展遭禁,上海二展遭骗,是法西斯分子制造的两起“《流民图》事件”。 蒋兆和是自学成才的艺术家,中国美术大师徐悲鸿、齐白石在艺术上和生活中都曾帮助过蒋兆和,但在那个时代,这些帮助无疑总是杯水车薪。“一二八”凇沪抗战时,蒋兆和是拿画笔的战士,画过许多宣传画,特别是抗日英雄蒋光鼐、蔡廷锴二将军油画像,在当时影响甚大。他的雕塑作品《孙中山像》《齐白石像》,使得他获得“江南雕塑家”的美名。日寇侵华,身在沦陷区的蒋兆和,生活更加困苦。他选用比较经济的笔墨砚,成功解决了西洋素描与中国画笔墨的矛盾,他的作品严谨,写心传神。在画了一批表现沦陷区人民日夜盼望抗战胜利急切心情的“小画”之后,蒋兆和说:“我时刻在思索如何画出一幅集中表现沦陷区人民遭受日寇烧杀掳掠的历史画卷,由之产生了创作《流民图》的强烈动机。” 1944年8月,在上海《流民图》二展结束时,《申报》上登载了绿萍的文章:“笔者不认识蒋先生,但相信,而且深信作者一定把自己画的周围更扩展开去,一定能够替中国人民群众写出不仅可泣而是可歌的画面,一定为中国人民呐喊他们都所感到而尚未到来的呼声与动态,而成为中国伟大的名副其实的画家。” 神秘人物XX局长从北平来到上海,伙同日本人开的储备银行副行长,将《流民图》骗走。直至1953年,失踪10年的《流民图》在靠近黄浦江码头的地下室被发现。卷在外面的后14米霉烂不堪,残存的前半卷仅余12.02米。? 最早看到半卷《流民图》的外国观众,是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胜利的苏联人民。1957年,蒋兆和与王曼硕访问苏联,《流民图》在莫斯科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举行的现代中国画展览会上展出,蒋兆和成了主角,他立刻被誉为“东方的伦勃朗”、“中国的苏里科夫”。《流民图》放在世界博物馆也是头等历史名作。美术史家A·切戈达也夫说:“这是真正崇高的艺术创作,洋溢着深刻的戏剧性和生活真实,同时也充满真正的诗意灵感。一整串来自生活,带有鲜明个性、同时又加以概括而典型化的、各式各样的人物性格和类型,走过这幅漫长而悲哀的画卷……外型塑造得准确而忠实,着墨不多而机敏的素描恰倒好处,若断若续,同时又有联系的结构别具匠心!这的确是人民在不幸与痛苦、自尊与崇高精神美中的形象。戏剧性的紧张在这里融合在贯穿着庄严节奏的史诗形式之中。”另一位学者恩·维诺格拉多娃写道:“在蒋兆和的画中出现的,在观众面前经过的一连串人物的命运,揭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的悲剧。这个画家的作品——实际上是对人类的一种历史性教训,它胜似成千册图书更强有力地号召和平。” 半卷《流民图》,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固定陈列在美术馆二楼,展出期间,始终有保安人员专职守护。观众们激动万分,有人留言道:“蒋兆和先生胸怀龙云之志,而心通人民之爱憎,他不单为我们留下史诗般的绘画巨制,他的艺术同时是一种永恒的号召。在他的画前,我深切感到作为中国人的尊严和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