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今年的戏剧季上,京剧传统保留剧目《杨门女将》被中国京剧院重新翻排,并与交响乐结合,命名为交响京剧。这是该剧吸引我去看的最大动机。由于经常有老先生们警告,改动经典必然付出代价的说法,所以我倒要看看这种改动法是否有可取之处。 前半场文戏,后半场武戏,自然与老戏相同,演员的表演也没有太多可挑剔之处,毕竟邓敏、袁慧琴都是文武兼备的优秀演员,如果对于只是奔着“角”来的观众,自然觉得很是过瘾,但估计关注更多的则是《杨门女将》前面加上的交响京剧的名头。我发现这种交响与京剧的结合怎么听都像是京剧样板戏,我无法让音乐将我的思绪带入古战场的厮杀之中,反倒只要交响乐想起,我马上就想到《林海雪原》。 我想起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在《杨门女将》演出的当晚,我发现来看戏的多数仍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京剧发展到如今,主要观众群却还是这些年迈者,交响乐加上余隆也没能取悦于年轻人群,而一出青春版《牡丹亭》却吸引来成千的年轻面孔。 其实京剧除了唱、念,做、打的戏份也不少,应该比那几个小时纯粹表演加唱的“困”剧要热闹不少,关键要时尚,才能吸引青春力量,什么时候有第二个白先勇把京剧也推广一下,而先锋大导林兆华显然不如白先勇在小资中的人气。 《杨门女将》演出前,我和该剧的导演林兆华进行过交流,在他看来,京剧的变革是必然的,而且他认为要创造新时代的程式,关键就是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他以往排演的京剧看,林兆华对经典表演和唱段与舞台调度的结合可见功力,尤其是舞台,他在保留传统上的创新并不像现在流行的只是进行舞台的重新设计,灯光变幻多端、不断更换布景这些所谓的创新在他看来不够准确,将最传统的糅入时尚,却又不失高雅这才叫高明。即便当年他把《宰相刘罗锅》中的辫子缝在胸前遭到全国戏曲界的非议,而如今的《杨门女将》与交响乐的结合又将冒着被骂不伦不类的风险。 其实戏曲要成为中国的歌剧,在革新方面还有大量的创作空间,就像这次与交响乐融合,这都不是一两天就能够解决并被认可的事情,需要很深的功底做很多的功课。演出当晚,我也发现了一个很小的细节,演出现场的大屏幕上的交响京剧几个字被去掉,而是冠以《杨门女将》管弦乐队版本的称谓,这更加证实了我的预感。 不过,虽然戏曲的革新值得鼓励,但这次交响乐与戏曲的结合确实差强人意,就像林兆华自己说的,“混合”和“融合”不能同日而语。 □草根(北京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