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一代的影迷也许无法想象,“百花奖”在改革开放之初恢复评奖的时候,选票达到了数百万张———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每个选票都剪自一本叫《大众电影》的杂志,然后经过认真填写放进信封寄达主办单位。到了花开的季节,万人空巷,万众期待。随后,金鸡奖产生,代表民意的“花”和代表专家的“鸡”争相鸣放,一时间星光灿烂,美不胜收。 花开花落,“一鸡死一鸡鸣”,“百花金鸡”随着中国国力提高在顽强盛放着。那些红地毯啊、走光秀啊等西洋玩儿也“引进”到我们的颁奖礼。但好奇怪哦,越是五光十色,越是标语满城,怎么关注中国电影的人就越来越少,怎么投票的人越来越少,怎么票房越卖越差? 看红地毯星踪应该是最赏心悦目的事了,但帮帮忙好吧啦!怎么走在红地毯上的都是早就不演戏,靠几十年前几部戏吃老本的老家伙?这些早已息影在家抱孙子或靠回忆年轻时光度过余生的老同志是每年“金鸡百花”的常客,年年银幕不见影节见,“金鸡百花”恍惚成了老演员的聚会日了。真正活跃在影坛第一线的大明星大导演,他们要为票房忙碌,为生计操劳,谁有空来走什么地毯啊! 见过香港很多老演员,像罗兰、鲍方、关海山、胡枫等等,他们一直工作在银屏的第一线,为年轻一代做配角,做陪衬,但他们依然敬业爱岗,平易近人,被称作“甘草演员”,不明白内地许多可以称作“老艺术家”的同志怎么只对出席“金鸡百花”这类“公费旅游”感兴趣,而不为电影事业做些更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百花金鸡”变成了“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工具,个别承办活动的地方政府繁荣电影是假,招商引资是真。于是,来的电影人都成了给地方招商的“托儿”。繁荣地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这没有错,但与振兴电影似乎没太大关系吧?难怪许多电影人根本不屑于参加这类电影节。 据说,电影节要“瘦身”要改革了,这很好。票房越来越差,票价越来越贵,观众越来越少,“百花金鸡”还在营造虚幻的繁荣,还“搭台”沦为别人“唱戏”的工具,不改革,这只“金鸡”就真会变成广东人说的“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