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文化明年最大的动作将是搭建流媒体数字平台。”当这句话从中信文化董事长李博伦口中说出时,难免让人有些惊讶。2004是中国电视业革命性发展的一年,政策大门一步步打开,各方资本纷纷涌入。背靠着中信集团强大的渠道优势,中信文化被理所应当地认为将继而在电视业大展身手。可就在这时,李博伦却抛出了一张数字牌,这难道比电视牌更具吸引力?
此前的三年间,李博伦一直忙于中信文化传统媒体构架的打造。今年10月9日,当中信文化正式以集团的形式出现时,李博伦已经实现了三年前的承诺,中信文化完成了电影、电视、出版、地铁、音乐、体育和广告等七大业务版块的组建。集团成立后,中信文化又开始了数字网络平台的搭建,并将此作为2005年的重中之重。
李博伦对《综艺》说:“所有希望做大做强的传媒文化企业都在面临转折,而明年中国传媒业影响最大的一股力量将是向数字的转折。先进入者,占山为王。”
看得见的利润
临近岁末,李博伦的日程安排得异常紧凑,与中央电视台合拍《汉武大帝》的新闻发布会,海岩、池莉的新作投拍仪式……2004年的各项投资正在产出成果。而在他脑中,目前最重要的一个日程是1月份“数字娱乐平台”的正式运营。中信文化投入3000万搭建的这一以娱乐内容为主的专业门户网站,将成为其实现数字转折的开端。
“数字正在对传统媒体造成冲击。数字化使传统媒体的内容制作、传输过程,乃至销售过程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李博伦说,“每个传统媒体都将面向数字的转折,转好了就能继续发展,没转好的就失败。”
在李博伦的观念中,今后几年,在数字媒体上占先将成为一个传媒企业成功的衡量标准。“它代表着两个字——‘赢利’。传统媒体很难把握赢利,通常三五年就是一个坎儿,不赢利就改行。而数字媒体的赢利更具可预见性,实实在在,你甚至可以通过下载量等等指标以月来计算赢利。”李博伦说。
李博伦为中信文化数字娱乐平台所做的赢利预期是:第一年可能有500-800万的亏损,第二年将持平,第三年将实现15000万的赢利……
不拼渠道拼资源
2005年,3G登陆中国的脚步声将一点点逼近,中国也将拥有4亿手机用户,李博伦称“这相当于有4亿个移动的消费者。流媒体在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改变着传媒业的赢利方式。”事实上,“流媒体”和“移动网络”的出现已经使大批数字媒体应运而生。
中信文化所进入的是一个有着6000个内容提供商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同时数字平台并不是其独有的渠道。15000万的赢利将如何实现?
“它将为传统媒体制造另一个出口。帮助他们实现二次赢利,三次赢利……”李博伦为我们举了个例子:做一本杂志往往需要四本杂志的内容支撑,中信文化旗下的《中国摄影家》每期刊登不过百张的摄影图片,而每期收到的投稿图片却在1万多张。以后,这一万多张将同时登上“数字娱乐平台”,文字内容也将如此。中信文化现有电影、电视剧、出版、音乐等传统媒体业务,数字平台的搭建对所有内容进行二次乃至多次销售。
另一方面,“它还将采取分账的形式整合其他公司的资源”。李博伦正在与中国电影资料馆商谈出让电影网络播映权的协议,而一家南美电视台也主动找上门来,许诺提供6000部野生动物记录片,与这些单位的合作将一律采取分账的形式共享利润。
对于李博伦来说,这一数字引擎的成败与否,将取决于平台背后能否有源源不断的内容资源。“未来的传媒市场拼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和渠道,而是拼内容。但这不是指单纯的节目内容,而是内容资源。谁的资源多,谁将独占优势。”
为何是数字而不是电视?
今年,国家广电总局开放政策搅热了中国最大的传媒市场——电视,外资和民营机构可以参股形式成立内容制作公司,频道经营方面也逐渐放开,民营资本已开始进入。而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传媒集团之一的中信文化却对此并不积极。
“之前也有一些电视台来找我谈频道经营的事,但有人给我算了笔账,投资一个地方电视台,以3亿计算,8年也收不回来。此外还要承担一定的政策风险。”于是李博伦毫不犹豫地将重点转向数字平台,“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财力和人力在最能赢利的项目上。”
从中信文化的背景和产业结构上来讲,中信文化并不缺少渠道和内容。中信文化背靠的中信集团已经在信息产业投资150亿,包括投资建设的长城宽带、“奔腾一号”宽带骨干光纤网络,跨8个省区的22个有线电视网,覆盖亚太地区55个国家的4颗通信卫星;而中信文化本身则已搭建起了一个多媒体的产业格局。
从数字娱乐平台开始,中信文化将开始对刚刚构建起的多媒体内容进行整合开发。这显然比单纯开发一个电视频道更具现实意义。其实之前也有人认为中信文化过于偏重于电影业,或者是出版业等等,而在李博伦的头脑中,“中信文化有23个子公司,在说任何一个业务时,只是个1/23的概念。”现在,李博伦要做的是借用数字网络整合每一个1/23。“随后,我们还要利用现有的渠道和内容资源,将网络通道和内容进行再结合。当然,这是后年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