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完了!”
不是意犹未尽,而是心存遗憾。巴特尔的英文唱腔响起,黑暗中后排一对男女观者的问答却听得真切。以一番期待撞向声名浩大的《十面埋伏》的过程,仿佛在跌入一个无所共鸣的虚空,这个久远而莫名的爱情故事于我,不过是一件残破的外衣,上面有一些华丽的补丁,张艺谋的才能在补丁上闪闪发光,构成耀眼的极致,然而它还是补丁。
与《十面埋伏》有关的心情,曾起伏三次。第一次,《十面埋伏》在外界喧嚣声鼎沸,我于是有抵触之心;第二次,影片开始前20分钟,看到人群鱼贯而入,体会到中国电影的盛景还需张艺谋来制造,于是有敬佩之心;第三次,影片结束,在张艺谋的电影世界中浑浑噩噩地周游一番,感受不到他曾经给予万众的成熟思考和深沉的力量,于是有警醒之心。
曾看到过反映《十面埋伏》拍摄过程的纪录片,深知张艺谋拍摄影片的不易、他所承受的压力,如果担负到如我一般的草民肩上,必定身碎骨裂。由此,在此评论张导演和他的《十面埋伏》,颇有不懂之人荒唐妄言的嫌疑。但是,我之所以冒着被嘲笑的危险,在这里表达,一是相信张艺谋导演愿意倾听普通观众的意见;二是希望张艺谋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导演,在今后拍出票房和口碑俱佳的电影。
自从张艺谋导演迷上武侠之后,感觉他像一名沉迷于打游戏的学生,忘掉了自己的学业。《红高粱》的那种生命力张扬的情欲和野性不见了;《活着》中的那种小人物命运的苦难不见了;甚至《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那种简单和朴素也不见了。《十面埋伏》说是武侠,却无侠无义,充斥的是贫乏的感情、做作的调情、恶俗的激情。作为中国电影界顶天立地的奇才,张艺谋导演偏偏要纠缠于一个女子与两个男人毫无根据的爱情之中,在于现实、于故事都不成立的电影间苦苦支撑,企图用唯美的形式障目,让人只想猛喝一声:“那个血气冲天的张艺谋在哪里?”
一直以来,张艺谋的电影都在兼顾西方观众的审美需要,但是此前,他的创作是以中原大地的厚重文化为基础的,《红高粱》便是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了西北高原的原始寓言,将人物对于生命赤裸裸的欲求,通过艺术猛然间爆发出来。然而,似乎过于急功近利地追求国际市场,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只留了中国武侠的影子,整部影片从立意到故事情节都抛开了国人的欣赏习惯,如果说《英雄》中尚且含有对英雄意义的质问,《十面埋伏》则完全走入了虚无缥缈的迷宫。当巴特尔那浑厚的嗓音唱起《lover》时,《十面埋伏》更是彻底变成了一场洋人的盛宴。
张艺谋的心中有一个武侠的梦想,我尊重这个梦想,无意将它击碎,只是希望张艺谋能在今后将“武侠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而不只是将视觉形式、商业模式发扬光大,这样,当张艺谋导演穿着笔挺的礼服登上异国锦绣的电影节颁奖舞台时,国人也会为他诚挚地击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