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雄》到《十面埋伏》,是中国电影双重转轨的产物,也是“主流大片”向“商业大片”的转型。
●《十面埋伏》既是中国电影产业化道路的一次跨越,也是张艺谋导演生涯的阶段性标志。
上个世纪90年代,数字化技术广泛运用以来,电影进入了“大片”带动市场的时代。《泰坦尼克号》尤其成为数字化促进奇观效应的分水岭。此后,《黑客帝国》、《指环王》、《蜘蛛侠》、等大片纷至沓来。中国电影当然不能坐视,《英雄》、《天地英雄》、《十面埋伏》和摄制中的《无极》,正是回应挑战、奋起直追的表现。
从《英雄》到《十面埋伏》,是中国电影双重转轨的产物,也是“主流大片”向“商业大片”的转型。90年代的《大决战》、《开国大典》、《周恩来》、《鸦片战争》规模和投资不可谓不大,它是事业型、政治性电影管理体系的产物,代表了那个时期电影艺术的水平和工业化的经验。但是,多元化的市场和新一代受众期待多类型的影片的出现。因此,探索商业大片的制作经验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第二方面,国有电影体制正向多种所有制的电影产业格局转化。以北京而言,民营电影公司世纪英雄、华谊兄弟、保利华亿、新画面四足鼎立,电影业界的强势生产力多数被吸引到他们的周围,形成了制作商业片的新组合。有一位业内人士曾感慨地说:我们每年要有四部《英雄》这样的影片就好了。有10亿票房垫底,不怕美国大片的侵袭和挑战。这种盲目乐观的期望,既不符合我国电影生产力的实际,也低估了电影市场竞争的严酷形势。
《十面埋伏》是继《英雄》之后的又一次规模化商业性动作。它意味着中国电影大投资、国际化营销策略的渐入门径。张伟平和张艺谋通力合作所体现的生产力转型,既是中国电影产业化道路的一次跨越,也是张艺谋导演生涯的阶段性标志。运用武侠、历史资源加上超级视觉包装,实现了清醒、实际的市场定位,在刘德华、金城武和章子怡的加盟之下,亚洲电影市场很显然是在明确的营销目标之内。如果圣诞档期真能在美国上映的话,《十面埋伏》将接受欧美市场的检验。据有关方面的统计,中国电影在美国市场上的最高票房,始终只在150万美元左右。《十面埋伏》是否能够大幅度提高这一数字,还需拭目以待。
□倪震(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代表作有《第五代电影前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