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娱评 > 大腕专栏

杨哲:《唐山大地震》的阴谋论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杨哲
2010年07月29日16:01

  

  以前有个叫奈保尔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颁奖仪式上大谈妓女在他的创作中所扮演的重要性,因此,他从一大堆得过这奖的人中脱颖而出。我们这种俗人也一直迫不及待的想看看他到底写的是个啥玩意。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商业化的包装。无论多沉闷,多枯燥的东西,只要你有合适的包装,你都可以把它成功的销售出去。

  回头来看,当《唐山大地震》结尾,出现了那么多人名组成的墙,当一个老先生骑车经过这堵墙的时候,缓慢的平移镜头,重复的画面不停出现,观众们在悼念吗?不,大家都拎包回家了。这是一种尴尬,但也是一种现实。地震的确死去了很多同胞,大家在心里头哀悼三分钟可以。但是你让他花七十块钱,到电影院里来哀悼,这至少不会是大家的初衷。没人喜欢看哀悼片。

  俺不知《泰坦尼克号》的结尾是不是也打着行小字,献给船上死去的那两千人。也许有,也许没有,但你回忆起来,那是一部灾难爱情片。男女青年是奔着爱情这两字去电影院的。人家有个完整的爱情段落,哭点低的完全可以被那首my heart will go on煽得快背过气去。

  而与爱情结合的灾难,则更是卖点。那片子里头没有啥面对灾难的时候的痛斥,更没有 “上帝是个王八蛋”之类的台词,有的是那四个拉小提琴的琴师不紧不慢的拉着琴,努力保持着最后的一点绅士风度,还有的是男人们在高喊,让女人们和小孩先走。这些环节,是最感人的。我会为人类在灾难之前表现出来的勇敢和牺牲精神而感动。说白了,英雄,是灾难片的核心。无论是有名英雄,还是无名英雄。

  但英雄偏偏是《唐山大地震》里所匮乏的。女主角的老公拉了女主角一把,拉完以后呢?他就被砸死了。这动作吧,实在更像是条件反射,你没法把它和英雄一类的名词联系起来。如果说地震太快了,不好塑造那三分钟的英雄,那么余震呢?《911》都能被拍出个电影,赚取一大片眼泪,人家那也是几十秒发生的灾难。但救援人员的牺牲,也可以让人感动。余震中的故事,也很有的可写,可是,《唐》里没有,你完全找不到英雄,所以它有再多的3D,山崩地裂再有真实感,它也不算是真正的灾难片。

  那它不是灾难片又是什么呢?是亲情片?好吧,那亲情片的核心又是什么?必然是母子之间的感情。其实无论是亲情片还是爱情片,都差不太多。这种片子都是双主角的,观众们要看的是两个主角对拉近彼此关系的付出。举个例子韩国片《冰棍》,小男孩得知消失多年的老爸在汉城,非要去见老爸,于是他努力赚钱买车票。怎么赚钱呢?他靠卖冰棍。大夏天的,看着冰棍送进别人的嘴里,一口吃下去,他这只能忍受着馋虫,咽口唾沫。观众们感受到的是,他对见到父亲的渴望。

  但《唐》里,母子,还是母女之间,你看不到这些。母女如果是有原因的不愿再次相见。那儿子二话不说的离开母亲,非要出去折腾,这就有点,让人感觉莫名其妙了。儿子愿意回家来看妈,愿意给妈大房子,甚至愿意春节的时候,把孙子放妈家,这的确是个大孝子才会做的,结果他还把理由给说出来了,“我有钱了,我妈还住那破房子,你让街坊邻居怎么看我?”这一句话就把他之前的所有行为给灭了。至于张静初的那个女儿角色,她对亲妈,还是养育她的妈,感情都有点模糊。养育她的妈快死的时候,我们见到了个诺大的抢戏的工商银行的存折。这镜头完了之后,你再看这人的多少眼泪,你也不觉得她哭得真诚。至于跟亲妈,这要不是结尾的偶遇,这亲妈就一辈子老死不相往来了。这个,亲情到底在哪里?徐帆(在线看影视作品)演的母亲,爱孩子吗?儿子给她房子,她不要,好吧,这还可以理解,老人嘛,对物质没啥感觉。到了这儿子跟儿媳妇为了孙子留不留下闹的都要分手的时候,徐帆这母亲还能装糊涂,怎么看都是一个字,狠。所以母亲对孩子的爱,也是模糊的。

  好吧,这其实不是一部商业片,是部艺术片。是部探索人类在震后的性格创伤的片子。的确,几个人的性格都改变了。小女孩变得敏感,很会洞察人心,继母不让她去跟爸爸看电影,她就不去。她变得很害怕失去,所以绝不堕胎。她有些自卑,所以嫁给了个老头,远嫁海外。但是,如果走写实风格的路线,你要每一步都很真实。每个人物都很真实。那你这男孩缺条胳膊,从旅馆拉生意,一转眼,就开着进口宝马颠回了家,说买房就买房。这中间也缺少太多个环节了。男孩的成功,和他的性格,和地震有必然的联系么?你要是之前表现出他没有胳膊还要考大学,好,我们知道他刻苦。或者他不喜欢上学,就喜欢赚钱,他靠表现残疾来多赚钱,也是种路子。无论是他聪明,还是他厚颜无耻,这些都是他能赚大钱的原因,但仅仅是别人玩台球,他第一个跟顾客冲上去推销,这不足以暗示他未来会成功。所以当男孩开着宝马车出现的时候,观众们会觉得唐突。这种唐突,破坏了整个片子的真实感。

  选择这种路数的片子,你就已经放弃了用华丽的特效和镜头来吸引人的可能,如果你的人物再不出彩,观众们没什么理由会看下去。可问题就在于,这里头的人物也不极端。我一开始看到小女孩在幼儿园报名字的时候,她突然大喊了一声王登。我还以为这是她弟弟的名字,我还以为小女孩潜意识里认为她弟弟比她重要,她要用她弟弟的身份过一辈子。这也是一种路子,一个人因为自卑和缺失感,活在虚拟的另一个人的世界里。可后来发现,这似乎确实就是她的名字。好吧,我多想了。到后来,陆毅这个帅哥出现的时候,我以为女孩又要做一些古怪的行为,譬如陆毅这种帅哥,别的女孩都泡不到,所以她要去征服,借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但也没有,一切都特别顺理成章的,俩人就好了。她和继父之间的情感,我以为有点洛丽塔的情愫在里头,靠,也没有。作为一名编剧,我都为这片子捏一把汗。因为你看完之后,这人物就有如白开水一般,你什么都记不住。嫁给外国老头,似乎活得挺滋润,我还以为她会再次有个压力,让她来选择她该救自己的女儿还是老公。但这个压力转移到了她是目击者,她看别的人作选择。

  作为主人公,她从头到尾到底干啥了?就是逃。怀着满腔仇恨的逃,我们可以理解这个恨,但这个背负了好几十年的恨,就靠一个偶遇,就靠一个人的三四句话,这恨就没了。这又会让你觉得,这恨也不是那么实在。如果说提个建议的话,她应该,作为主人公,她在高潮的时候做个选择。一个母亲和一个孩子都被压在了下头。要二选一。母亲跟她说,让她传话,救小孩。但是小孩到底活着没活着,谁也不知道。作为抢救的人,他们偏向于救母亲,这样危险小。作为传话筒,张静初要考虑大家的话,于是也选择了救母亲。结果救出来的母亲声嘶力竭的喊着要跟张静初拼命。这其实是最无奈的选择。这也是让她能自己锻炼,变成熟的选择。但现在的故事里没有纠葛,没有选择。

  编剧写故事,分几种可能。一,根据商业片的线索出发。二,根据人物性格出发,三,先有了几个零碎的素材,然后再串起来。我觉得这故事是第三种可能。两个小时的时间,多重线索,为啥要这么着急的把所有素材都包涵进去?因为,所有的素材结合在一起,你会得出一个纯新的结论。

  回过头来我们想,为啥冯导要做这片子。冯导是个聪明的人,也是我最欣赏的中国导演。他做一件事情肯定是有原因的。最后俺得出结论,这是部讽刺片。大地震后,第一个表现全民恸哭的镜头,是大家都在悼念老毛。一个人的死,所有人跟着掉泪。反倒是几十万人的死,没人有啥反应。还有那几个倒塌的场面,你唯一能记住的就是倒塌的楼上有个大大的红五角星。到后来,那汶川地震的时候,所有的摄像机都在跟着受伤的抢救队员跑。这些都是绝妙的讽刺点。如果你再引申过去的话,有一个强化镜头,女孩讨论看不看电影,这时候海报上是《红高粱》。《红高粱》讲啥啊,野合呗。可以说是一种造反精神,也可以理解为中国片第一次打入外国电影节的里程碑,中国对外开放的见证。包括后来的九七年的春节晚会,刘欢的歌声,全都是细节点。再想想最后女孩感到被抛弃,于是远嫁海外。男孩残疾,变成有钱人。综合一切,你是否可以理解为,76年,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快结束的那一年,中国的年轻人被上一代们做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是走知识分子的道路呢?还是走艰苦创业埋头苦干经商致富的道路呢?最后上一代们说,我们还是埋头苦干吧。于是残疾的儿子诞生了。他靠努力,的确有钱了,有钱之后怎么样了呢?成为了老板,虽然没明写他剥削手下,但是从小地震的时候,他张罗大家回来继续卖命就可以看出来,他绝不是多在乎手下生死的人。而知识分子们呢,重压之下,苟且偷生,在军队大院中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跟上了性解放的潮流,也学会了和外国人打交道的语言,最后他们在歧视下,被迫远嫁海外老头子,当上了二等公民。三十年后又一次地震,知识分子们回国了。他们看到的是什么?靠,这么多年过去了,房屋质量还是一点没有提高。该怎么死还是怎么死。这时候老一辈们哭着跪地上了,欢迎你们回国啊。但是老一辈子们还是不愿意从那禁锢的小房子里出来。这不就是现状么。包括徐帆开小买卖的时候,邻居安了电话。电话是啥,息时代的象征啊?徐帆非要自己装电话,花了大把的银子,怎么着?装上不会用啊。老男人想和徐帆好,刚主动了把,被拒了。联想一下前后关系,徐帆找老男人,是让他帮忙插上电池,使得她的电话能用,可利用完了,就完了。很像是某国有了引进来的高科技互联网,结果咋样呢,我们自己关门用我们的…

  说到这,大家如果觉得我胡说,上纲上线,我也不反驳。我只是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冯导为什么会花那么长的时间来做这个故事,为什么一定要拍它?他也说了,种种条件不成熟。如果就是单纯为了讲后头那个故事,把它改成车祸,这故事也讲得通。

  就像是我在写小说《埋》的时候,我花了两年的时间,为什么我会这么认真的去写,并不是因为我对里头的那个惊悚悬疑的故事多痴迷,而是对这个故事背后的那个象征,更感兴趣。艺术家最大的骄傲来自于,设谜团和解谜团。外行人只看得到表面的那一层。只有相同癖好的人,才可以看到暗处的那一丝狡猾的共鸣。你也可以理解为比尔盖茨在windows里头的彩蛋。

  杨哲(作家,编剧)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孙吉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