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娱乐频道 > 戏剧 drama > 话剧

《茶馆》里泡出的故事 600场背后不止600个故事

来源:北京日报
2010年03月11日11:03

  本报记者 牛春梅

  从1958年到2010年,52年的时间,《茶馆》演了600场。其间经历了两次停演,两批演员,三个版本,在这600场背后藏着不止600个故事。

  1956年

  前身是普选宣传应景之作

  经典的诞生有时充满了偶然。《茶馆》前身其实是一部宣传普选的话剧《秦氏三兄弟》。1956年12月,初稿完成后,老舍来到北京人艺,在二楼的一间会议室里给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等人读了剧本。剧中第一幕第二场,写到了“北京裕泰大茶馆”。曹禺听到这里时,突然站起来说了声:“classic”(经典)。在座的人也都认为剧中茶馆这段戏最精彩,建议以它为基础单独发展成一个戏,以小见大,反映整个社会变迁。老舍立刻表示:“这个意见好!”过了三个月,老舍把重新写好的剧本再次交到人艺,剧本定名《茶馆》。

  《茶馆》写成后,老舍数次修改。其中一稿结尾是“王掌柜救了革命者,自己饮弹牺牲”。郑榕记得,当时于是之提意见说,希望在结尾处有几个老头儿话沧桑的戏。老舍只是“嗯”了两声,并没有说话,于是之也没敢再说什么。没想到一周后,老舍写出了三个老人说着掏心窝的话,最后掷起漫天纸钱的结尾,如今成为经典一幕。

  老舍爱边演边朗读剧本

  人艺的演员都爱听老舍读剧本,郑榕现在还记得《茶馆》剧本完成后老舍给演员读剧本的情景,“他一边比划、表演一边读,把每个人物都给读活了,大家都觉得这个戏太好玩儿了。”

  老舍的女儿舒济说,读剧本是老舍创作当中的一个环节,每个剧本出来他都会先给领导和主要演员朗读一遍,征求修改意见,修改完了还会再给更多人朗读。《茶馆》中的黄胖子眼睛看不清楚,为了分辨看人,用手绢擦眼睛的动作就是老舍读剧本时设计的,在剧中一直保留到现在。

  1963年

  被迫加入标语口号式台词

  1958年3月29日,由焦菊隐导演的《茶馆》在首都剧场公演,反响强烈。同年7月10日,因为剧中“两个大兵娶一个媳妇”、第一幕太热闹了等情节受到质疑,《茶馆》仅演49场被迫停演。

  1963年5月,《茶馆》复排上演,当时受到来自“左”的干扰,为适应政治需要,剧中被增加了一些学生闹革命的情节和标语口号式的台词;在第三幕结尾,插进了常四爷给游行学生助威送水的情节。即便有这样生硬的情节,悄悄上演的《茶馆》仍然吸引了许多观众。演出结束后导演金山跑到后台,不敢说话,不敢握手,只是在桌子底下向焦菊隐竖起了大拇指以示敬意。《茶馆》的第二轮,自1963年4月7日起在首都剧场演出53场之后,再次停演。

  1980年

  曾遭法国演出商怠慢

  1980年9月至11月,北京人艺演出的《茶馆》应邀赴原西德、法国和瑞士三国进行了访问演出。在西德,演员受到了贵宾级的待遇,奔驰公司提供豪华旅游车,载着演员巡回11个城市演出;尽管票价昂贵,主办方还为剧组安排了9场话剧、两场歌剧的观摩。在柏林有一场演出,《茶馆》谢幕24次,观众欢呼、跺脚长达7分钟。

  而在法国,《茶馆》却意外遭受冷遇,不情愿接待《茶馆》剧组的演出商以为中国话剧肯定不如京剧好卖,剧组到达法国时他甚至都没有露面。让他没想到的是,《茶馆》的上座率竟然达到七成以上。大喜过望的演出商又特意带剧组成员游古堡吃法国大餐。第一次出国大家都不知道这顿大餐有12道菜,结果吃了前面三四道就都吃饱了,后面只能干看着美食却吃不下。

  1988年

  《茶馆》是最后的晚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影响很大,人艺传统的现实主义表演方法也遭受空前挑战。1988年北京人艺携《茶馆》、《天下第一楼》、《哗变》、《推销员之死》等五戏赴沪演出。随后的研讨会上,有人说《茶馆》是最后的晚餐,现实主义已经过时了。当时争论得非常尖锐,于是之、郑榕等人参加会议后都感到很诧异。随后,于是之让英若诚给自己介绍了很多西方的戏剧作品,努力向国外戏剧学习。

  1992年

  于是之痛苦告别舞台

  “绝版《茶馆》门票,300元一张!”首都剧场外有人在叫卖黄牛票。1992年7月16日,在北京人艺建院40周年时,老版《茶馆》在首都剧场演出第374场,这也是它的告别演出。

  剧场后台乱成一片,年轻的演员们拿着扇子、T恤衫让老艺术家们签名。这让当时已患病、经常出错忘词的于是之更加紧张了,他跟蓝天野说:“我今晚要出毛病,跟你的那段戏,你注意点儿,看我不成了,你就设法接过去。”结果,他真的就忘了词,而且不止一处,每幕戏都有漏洞,在台上的他痛苦极了。剧中饰演小丁宝的吕中说:“演出结束后,是之老师在后台静静地坐了很长时间。”谢幕时,几个观众跳上台,自发献上一条横幅“戏魂国粹”。于是之激动地在后台对其他演员说:“观众太宽容了!”当愧疚的于是之坐车悄然离开剧院时,很多观众还守在剧场门前等着再看他一眼,但他因为太累了而没有下车。后来,这也成为他的一大遗憾,每次回忆起来都十分自责。

  1999年

  “危楼”创新起争议

  1999年10月12日,北京人艺以全新演出阵容重排的《茶馆》在首都剧场公演,导演是林兆华。这一版的《茶馆》,林兆华认为“要创新就必须寻找新的表现方式”。全剧场景有了大变化,原本兴盛的大茶馆从开始就是一片危楼,透过茶馆可以看到街上奔跑的汽车。

  对于新版很多观众都不接受,最大争议在结尾。焦菊隐版《茶馆》中,以王利发拿着秦二爷的围巾走向后台结束。而在林版中,又加出一小段:国民党党棍沈处长乘坐美式吉普车得意地宣布茶馆已归他所有,并用一连串“好”随口回答随从的建议。反对者认为,这样处理结尾过于诙谐,破坏了《茶馆》的悲剧意味。冯远征谈到这个版本时说,林兆华对话剧的探索是对的,作为演员我们愿意进行新的尝试,但也能够理解观众的质疑。RJ189

  2005年

  赴美演出笑声同步

  2005年6月,为纪念《茶馆》导演焦菊隐诞辰一百周年,北京人艺重排焦菊隐版《茶馆》。因此,此番演出除了演员变换之外,在场景和调度上都与焦版别无二致。

  1946年老舍曾在美国说“我们的话剧绝不弱于世界上任何人”。2005年10月《茶馆》赴美演出。剧中饰演松二爷的演员冯远征回忆说,在华盛顿虽然80%的观众都是美国人,要看字幕才能明白,但演出中的包袱观众都能很快反应过来,笑声几乎是同步响起,现场效果非常好。这要归功于老版中的“刘麻子”,也就是英若诚先生。他对《茶馆》的翻译不是简单的直译,而是将剧本中老北京的土话翻译为相应的美国俚语,十分口语化,让美国人明白其中的笑点和“包袱”。(祁晶)

  向伟大的传统致敬

  解玺璋

  昨晚,《茶馆》在首都剧场上演了自1958年问世以来的第600场。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它使我想起1992年7月16日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老一辈演员在这里举行的告别演出。还是这个舞台,濮存昕、梁冠华、杨立新、冯远征、吴刚、何冰等新一代演员已经崛起,他们在努力显示自身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风范的同时,也成为北京人艺伟大戏剧传统的一部分。

  北京人艺的伟大戏剧传统是由曹禺、老舍、郭沫若、焦菊隐、于是之等一批老艺术家所开创,经历了几代剧作家、导演、演员共同的创造性发展所完成的,并深深地扎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中。人艺建院近60年,《茶馆》上演52年,至今盛演不衰,说明了这种传统强大的生命力。即使在文化的商业色彩越来越浓厚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直接感受到它那跳动着的强有力的脉搏和心声。

  当下的话剧舞台,可谓乱象纷呈,没有哪一种信条不发生动摇,没有哪一种信奉已久的教义没被证明为值得怀疑,没有哪一种大家接受的传统不受解体的威胁。但是,北京人艺却能处乱象而不惊,临疾风而不动,就因为他们有这样一种传统作为自己的主心骨,从昨晚的演出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条传统的血脉是清晰可见的。如果说技术的进步常常搞得我们心猿意马、眼花缭乱,而商业的、市场化的生产方式又严重败坏了大众的文化趣味的话,那么,只有坚持和发扬文化传统,确立和坚信文化信仰,才能“提高社会的精神格调,培养公众的智慧,纯洁国民的趣味,为民众所喜提供真正的原则,为民众所望提供确切的目标”(英国学者纽曼语)。

  人艺的艺术家们是文化传统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在这个以求新求变为时髦的时代,他们肯定不是社会的多数,但他们却以坚韧的勇气,保存了文化传统中最不易察觉同时又最容易消亡的那一部分。这是他们对于文化传统的最可宝贵的贡献。有一天,《茶馆》或许会演到800场、1000场,为此我们相信,文化的传承庶几可望!

  

责任编辑:炊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