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戏剧 drama > 上海昆剧团全本《长生殿》 > 相关新闻

《长生殿》和两《唐书》中的李杨爱情新评

  中国浩瀚的史书、诗歌、小说、和戏曲文学中的帝王后妃之恋的描绘丰富精彩,尤其是《长恨歌》及其同题材的唐诗、元曲和明传奇所表现的李杨爱情,作品众多,风采各异,各呈胜场。我在《帝王后妃情爱题材的发展和<长生殿>的重大艺术创新》(05•上海•上海交通大学与苏州市文广局联合主办《千古情缘——<长生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题目为《<长生殿>的创新性贡献》;全文又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具有如此丰厚的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统的昆剧《长生殿》,突破前人樊篱,作出了五个重大的创新性贡献:此剧是娴熟运用双线结构的史诗性的艺术巨著,是将李杨相恋描绘成两个艺术家的知音互赏式爱情的杰出新作,并对失败的爱情的后续过程做了新的精彩探索,同时深刻揭示李杨爱情的负面影响,批判明皇迷恋女色,荒淫误国。

高明的是,《长生殿》既反对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点又写出女人作梗的能量和影响——杨玉环因其异样的骄奢淫逸和妒忌争宠对政治黑暗和天下大乱的推波助澜,也应负有相当的历史责任。

  此文虽然论及李杨爱情,但因限于篇幅,未能深入展开。实际上,二十四史中的名著两《唐书》(《旧唐书》和《新唐书》),以及史学经典《资治通鉴》和《长生殿》中记载和描写的李杨爱情是一个牵涉面非常深广的颇大的论题,历史背景宏深,故事曲折动人,而且,《长生殿》在描写李杨爱情时,除前文发表的之外,还有多个艺术创新的重大成果,今特撰此文,略作展开和探讨。

  本文主要依据经典史书评述,但是陈寅恪先生说:“唐诗很多是纪事的,有些是谣言,不可信。但民间的传说,很多是事实。例如杨贵妃之死,史书与小说、诗,各有不同的说法,各种记载可供考证。”(陈寅恪《唐代史听课笔记片断》,《讲义及杂稿》第480页,北京:三联书店2002)所以本文也引用了来源可靠、史实性强的诗歌、野史和笔记。

  一、历史上的李隆基是一个情场高手

  虽然帝王拥有众多后妃,众多后妃或应顺命运,或迫于情势,或受名利之诱惑,大多心甘情愿地献身于帝王,但是帝王和后妃产生真正爱情的不多,他们的两性关系大多是政治联姻和权色交易的产物。

  但唐玄宗,又称为唐明皇的李隆基,这个大唐盛世的皇帝,的确拥有过不止一次的真挚爱情。

  李隆基之所以获得他选中的美人的真挚的爱情,首先是因为年轻时代的李隆基是一个货真价实、名至实归的高贵的白马王子,是优秀女性追慕的理想配偶。

  李隆基此人,《旧唐书•玄宗本纪》说他:“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 《新唐书•玄宗本纪》说他:“性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李隆基七岁时就大胆喝斥宫中受宠的武将,这个武将因为在女皇武则天掌权的情势下藐视李氏皇族,年方龆龀的李隆基,幼年老成、神态威严地喝斥倨傲的大臣,他的祖母“(武)则天闻而特加宠异之”。

  可见李隆基此人英俊伟丽,相貌堂堂,仪表非凡,性格英武,精善骑射,又多才多艺,精通音乐、书法。这样文武双全,才貌双全的年轻男子,在情场上魅力四射,兼之具有王子、皇孙的身份,后又凭借自己的智慧、勇武和实力,迅登大宝,成为至高无上的帝王,更且是一个倚靠自己的智慧勇武、励精图治而将国家推向富强、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至尊皇帝,这一切无疑能够得到他所宠爱的美人由衷的全身心的尊敬和热爱。

  其次,李隆基欣赏和重视美人内在的美,智慧的美,也善于与聪敏灵慧的美人调情。

  唐玄宗的皇后共有3人。第一个皇后王氏,是他为“临淄王时,纳后为妃。上将起事,颇预密谋,赞成大业。” (《旧唐书•后妃传上》)王氏在李隆基最艰难的时候,帮助他发动政变,不仅与他患难与共,而且“预密谋”,即与他一起出谋划策,可见她颇有胆气、智慧和谋略。李隆基当上皇帝后,封她为皇后。

  第二个皇后,“贞顺皇后武氏,则天从父兄子恒安王攸止女也。攸止卒后,后尚幼,随例入宫。上即位,渐承恩宠。及王庶人废后,特赐号为惠妃,宫中礼秩,一同皇后。玄宗贞惠妃开元初产夏悼王及怀哀王、上仙公主,并襁褓不育,上特垂伤悼。及生寿王瑁,不敢养于宫中,命宁王宪于外养之。又生盛王琦、咸宜太华二公主。惠妃以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薨,年四十余。” (《旧唐书•后妃传上》)武惠妃才华卓特,李隆基非常欣赏和敬重她的政治才能,非常宠爱这位年过四旬、已经生育过6个孩子的中年母亲。她于死后被追封为皇后。

  第三个皇后,是元献皇后杨氏。她并非李隆基的最爱,且早故,是因为她的儿子当上了皇帝(即肃宗),才被追封为皇后。(《旧唐书•后妃传下》:开元十七年后薨。《新唐书•玄宗本纪》:至德二载五月追封贵嫔杨氏为皇后。)

  李隆基的嫔妃无数,陈鸿《长恨歌传》说他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暨后宫才人、乐府伎女”。白居易《长恨歌》说:“后宫佳丽三千人。”而《旧唐书•后妃传》有记载的仅有赵丽妃和杨玉环二人。《赵丽妃传》记载:赵丽妃,本伎人,有才貌,善歌舞,玄宗在潞州得幸。杨贵妃才貌更至绝顶,而且不仅擅长歌舞,更能创作,智慧出众。

  唐玄宗宠爱的妃子只有赵丽妃、武惠妃、梅妃和杨贵妃四人,她们都具有内在的美,才艺出众,智慧过人。只有武惠妃和杨贵妃的地位和生活待遇都等同皇后。肃宗之母本是犯官之女,在宫中充役侍女,她仅因美色,在才智方面没有过人之处,所以李隆基待她一般,后因其子做了皇帝,其子唐肃宗才封她为皇后。

  李隆基善于与美人调情,两《唐书》仅记载了他与杨玉环的故事,由此已见一斑。

  第三,李隆基追求并重视有真挚爱情的幸福生活。李隆基在众多美人的选择中,最后专宠杨玉环一人,可见李隆基与其他皇帝不同,追求并重视有真挚爱情的幸福生活。

  二、李隆基是情场上多次背叛的老手

  李隆基有一个特殊的经历,即他不断背叛别人,也不断受到别人的背叛。在唐朝宫殿代代相传阴暗险诡的政变风气的浸润下,李隆基成为一个不断背叛别人又不断受到别人背叛的怪异脚色。

  他背叛王皇后和她的兄长,背叛赵丽妃、武惠妃。此后,又背叛梅妃和杨贵妃。

  王皇后尽管与李隆基是患难夫妻,还帮助他夺权,却因她不生孩子,并因而恐惧失宠而与其兄王守一商议,借左道之力,事发,“上亲究之,皆验。开元十二年秋七月已卯,皇后废为庶人,别院安置。(其兄)守一赐死。其年十月,庶人卒。宝应元年,雪免,复尊为皇后”。(《旧唐书•后妃传上》)李隆基不体谅她的苦衷,抓住她的把柄就废了她的皇后,她不久郁郁而死。后昭雪,恢复皇后的尊号,反证她的无辜。

  赵丽妃受宠时,唐玄宗立她的儿子李瑛为太子。后来宠幸武惠妃,就要废去这位太子,另立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为太子。可见李隆基不讲信义。不仅如此,史载:

  及武惠妃宠幸,丽妃恩乃渐弛。时鄂王瑶母皇甫德仪、光王琚母刘才人,皆玄宗在临淄邸以容色见顾,出子朗秀而母加爱焉。及惠妃承恩,鄂、光之母亦渐疏薄,惠妃之子寿王瑁,锺爱非诸子所比。瑛于内第与鄂、光王等自谓母氏失职,尝有怨望。惠妃女咸宜公主出降于杨洄,洄希惠妃之旨,规利于己,日求其短,谮于惠妃。妃泣诉于玄宗,以太子结党,将害于妾母子,亦指斥于至尊。玄宗惑其言,震怒,谋于宰相,意将废黜。中书张九龄奏曰(以前人的教训,作为反对的理由,文繁不录)玄宗默然,事且寝。

  其年,驾幸西京,以李林甫代张九龄为中书令,希惠妃之旨,托意于中贵人,扬寿王瑁之美,惠妃深德之。二十五年四月,杨洄又构于惠妃,言瑛兄弟一二人与太子妃兄驸马薛锈常构异谋。玄宗遽召宰相筹之,林甫日:“此盖陛下家事,臣不合参知。”玄宗意乃决矣。使中官宣诏于宫中,并废为庶人,锈配流,俄赐死于城东驿。天下之人不见其过,咸惜之。其年,武惠妃数见三庶人为祟,怖而成疾,巫者祈请弥月,不痊而殒。(《旧唐书》卷一百七《玄宗诸子传•李瑛传》)

  他狠心地杀害了自己无辜的太子和另两个儿子。这件残酷的杀子事件,引起了天下之人的怜惜,可见李隆基的残忍无情。

  而对武惠妃,他也寡情薄义。在她患病时,玄宗不仅百般求医,还祈请巫术,尽力救她性命,可见情意之深,可是她死后,很快又背叛了她,不仅不再封李瑁为太子,还夺了李瑁的妻子杨玉环,作为自己的宠妃。

  可见李隆基完全是一个喜新厌旧,见新忘旧的薄情之人。

  《长生殿》出于创作的需要,不采用以上的史料。但李隆基其人的政治、家庭背景,他的婚姻、爱情经历,在剧中已经熔铸在他的性格和气质之中。熟读史书的读者、观众和学者了解李杨爱情的背景和“前史”,能够正确理解史实和艺术中的李杨,并作为欣赏和评论的双重依据。

  三、李杨爱情是两人背叛别人爱情的产物,又经历了多次阶段性的背叛

  李隆基在武惠妃死后,深感悲伤,对后宫众多佳丽都不屑一顾,于是高力士向他推荐绝色的杨玉环。李隆基毫不犹豫地从亲生儿子手中夺走杨玉环。这个儿子是武惠妃生的,他这样做无疑是对武惠妃的一种背叛。杨玉环心甘情愿地抛弃年轻的丈夫,情愿投入年过五旬的老年公爹的怀抱,无疑也是对自己丈夫的背叛。李隆基因杨玉环的醋恨而背叛梅妃江采苹。所以,李杨爱情本身就是两人背叛别人爱情的产物。

  而李杨建立爱情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多次阶段性的相互背叛。李隆基前此曾宠爱过梅妃江采苹,他与杨玉环深爱后,与梅妃旧情不断,引起杨贵妃的妒忌和愤恨;他又染指杨贵妃的亲姐姐,也引起杨贵妃的妒恨。李隆基还因小故而两次驱走杨贵妃。这些都是李隆基对杨贵妃的阶段性的背叛。而杨贵妃则与安禄山有染,宫中皆称禄山为禄儿,他随便出入宫掖,“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资治通鉴》卷二一六,玄宗天宝十载;《安禄山事迹》卷上。)这是对宠爱她的皇帝的很大不敬和背叛。

  《长生殿》出于艺术构思和人物塑造的需要,不写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私情,净化李杨爱情,并得到观众和学者的认可,无疑是高明之举。

  四、马嵬驿这个多重交错的背叛场面中的李杨爱情结局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丢弃众多臣子和妃子、子孙,带领极少数人秘密仓皇出逃,背叛了所有被丢弃的亲人和文武百官。《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他逃离长安前后的经历说:

  (天宝十五载六月)辛卯,哥舒翰至瞳关,为其帐下火拔归仁以左右数十骑执之降贼,关门不守,京师大骇,河东、华阴、上洛等郡皆委城而走。

  甲午,将谋幸蜀,乃下诏亲征,仗下后,士庶恐骇,奔走于路。乙未,凌晨,自延秋门出,微雨沾湿,扈从惟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内侍高力士及太子、亲王,妃主、皇孙已下多从之不及。平明渡便桥,国忠欲断桥。上曰:“后来者何以能济?”命缓之。辰时,至咸阳望贤驿置顿,官吏骇散,无复储供。上憩于宫门之树下,亭午未进食。俄有父老献麨,上谓之曰:“如何得饭?”于是百姓献食相继。俄又尚食持御膳至,上颁给从官而后食。是夕次金城县,官吏已遁,令魏方进男允招诱,俄得智藏寺僧进刍粟,行从方给。

  唐明皇背叛众多妃子、皇子皇孙、文武百官。这是唐玄宗在一系列政治失误之后,坐视安禄山叛乱,又无力剿灭的恶果。他自己逃出长安,却丢弃和背叛了长安百姓,使全国百姓陷入战乱的水深火热之中。俞平伯认为:“《长恨歌》立意于第一句,已点明,所谓‘汉皇重色思倾国’是明皇不负杨妃,负国家耳。开门见山,断语老辣。”俞平伯《<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 》,《诗词曲杂著》第404页。对《长恨歌》的理解深刻准确。

  因此,当时的史圣杜甫有多首诗歌揭示和描写当时战乱的惨况,其中长诗《哀王孙》描写玄宗仓皇出逃时,不仅抛弃国土与国民不管,连自己的嫡亲“王孙”也不复顾及,任其落入绝境。此诗开首四句说:“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金圣叹批道:“一解,便写尽无数事。如玄宗从延秋门出,满城达官悉已避去,方失落下王孙,入他人手,正未审几行始得到。轻轻插入“延秋门”三字,言玄宗从此去也。其事既在必书,然实书在玄宗名下,又失讳尊之体,只因写妖乌夜呼,便见用笔回避有法。且令出门时,分外怕人,气色都见。” (周锡山编校《金圣叹全集》第四册第652页)杜甫原诗要替尊者讳,圣叹偏要拖出玄宗在光天化日之下示众,还要将玄宗惶惶逃出都门时的狼狈相,借原句的形象,曲折揭出。接下四句的原诗为:“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腰下宝块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金批为:“不知者谓“金鞭”二句是写玄宗,“宝块”二句是写王孙。殊不知此一解,是先生以异样妙笔,曲曲剔出“王孙”二字来。言是日路隅忽见泣者,耸然惊曰:是真皇帝骨肉也!_本应同驱前后,不待竟去,遂至遗失于此。或问何故不待竟去?嗟乎,金鞭一断,九马尽败,宗庙社稷,已不复顾,安暇复保妻孥哉!问:皇帝不待,是诚有之,然今日路隅泣者何限,何用知此必是王孙?嘻,不见腰下宝块乃是青珊瑚所装耶?是岂他家所宜有?一解四句,凡用无数曲法,曲出王孙来。”此批生动揭示玄宗为保己命,连亲生骨肉也随意抛掷敌手,而他实并非匆忙得连孙子也法带着同走的。联想他在马嵬坡将误国责任一古脑儿推给他曾信誓旦旦地要与之千世万代共恩同爱的贵妃杨玉环,可见他是一个一心为己、妻孥不顾的毫无心肝的实足独夫。大敌当前,连爱妃嫡孙也不要,连有舔犊之情的禽兽也不如,那么对庶民百姓,不要说出力保护,心里连影子不曾有一念之及,故而圣叹又用“然今日路隅泣者何限”一语转折,“曲出”被孤家寡人式的玄宗所丢入苦海、血海、恨海的无数百姓。圣叹便曲曲批出:玄宗之罪大矣哉!“此罪真不可不寸磔也!”(同上575页)

  接着他来到马嵬驿,这个背叛了全国军民的独夫,他自己接连遭到护卫的臣子和军队的背叛。马嵬驿事变是一个多重交错的背叛场面,李杨爱情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走向完结。《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

  丙辰,次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羣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羣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会吐蕃使二十一人遮国忠告诉于驿门,众呼曰:“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及诛杨国忠、魏方进一族,兵犹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玄礼等见上请罪,命释之。

  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述评说:至德元载(756)六月,由于玄宗指挥失误,潼关失守,通往长安的大门被打开了。玄宗与杨贵妃等连夜逃离京师。当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时,扈从的六军将士一路风餐露宿,疲惫不堪,怨恨杨国忠的乱政误国招致了这次动乱,于是怒不可遏的六军将士发动了兵变,杀死了杨国忠及其子户部侍郎杨暄,韩国、秦国夫人也同时遇害。之后,余怒未息的将士包围了驿站。玄宗走到驿门,慰劳军士,命令收兵,军士却屹立不动。派高力士前去询问,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回答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玄宗听后,依杖垂首而立,迟迟不表态。最后经京兆司录韦谔与高力士苦苦相劝,再三陈述利害关系,玄宗迫不得已,强忍着内心的巨大痛苦,走进行宫,扶着贵妃出厅门,至马道北墙口与她诀别。贵妃泣涕呜咽,语不胜情,最后说:“愿大家好住。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乞容礼佛。”玄宗说:“愿妃子善地受生。”高力士把她缢死在佛堂前的梨树下,经六军将士验明已死后,将尸体埋在西郭外一里多远的道路北坎下。时年三十八岁。(《杨太真外传》卷下;《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肃宗至德元载。)

  陈玄礼和众多卫兵背叛唐玄宗。发动政变,翦灭当朝宰相,造成当朝政府倒阁。

  在叛兵的压力之下,为了自保,唐玄宗毫不犹豫地背叛了他一手提拔并非常信任的政治盟友杨国忠。唐玄宗接着又背叛了杨贵妃。

  鲁迅对马嵬驿事件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据郁达夫在《奇零集》中回忆说:“他的意思是:以玄宗之明,哪里看不破安禄山和她的关系?所以七月七日长生殿上,玄宗只以来生为约,实在心里有点厌了。……到了马嵬坡下,军士们虽说要杀她,玄宗若对她还有爱情,哪里不能保全她的生命呢?所以这时候,也许是玄宗授意军士们的。”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记忆的情节也大略相似。鲁迅对李隆基的看法是深刻的。

  再说这批背叛了唐唐玄宗的御前官军,他们也是害民之贼,杀敌无能,却害民无止。杜甫《三绝句》的第三绝揭露说:“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金圣叹长批道:劈头提出“殿前兵马”四字,不复自避唐突。“虽”字、“略”字,虽复多用曲折回护,然毕竟更忍不住矣。下二句,便直用第一绝之第四句,破作两句;非先生句法,亦有重出之时,正是故作此交互映带之法,以见“殿前兵马”之即盗贼也!右一绝,写殿前兵马即是盗贼,“杀人”“人"字妙,并不杀贼,可知。 此三绝句,非写三事。乃独刺殿前兵马也。却为“殿前兵马即盗贼”一语,投鼠尚忌其器,岂可唐突便骂,故分作三绝句以骂之。第一绝,言盗贼则理当淫杀如此,若不淫不杀,亦不成为群盗;第二绝,言普天下之人,酷受淫杀之毒,我只谓都受群盗之毒;第三绝,始出正题,言近则闻道殿前兵马乃复淫杀不减,竟不知第二绝是受群盗毒,是受官军毒?谁坐殿上,谁立殿下?试细细思之。 (704页)官兵如此荼毒百姓,使圣叹怒火难遏。圣叹义愤填膺,直斥官军实为匪军,而匪首则为“坐殿上”的皇上! 这个批语,更明显地直捷了当地将官兵的作恶归咎于皇帝。但是这些官兵也背叛了他们保境安民的职能,沦落为残民的盗匪。

  离开马嵬驿后,唐玄宗的太子李亨马上背叛父皇,抢班夺权,自立为皇帝。唐肃宗另外组阁:

  丁酉,将发马隗驿,朝臣唯韦见素一人,乃命见素子京兆府司录谔为御史中丞,充置顿使。议其所向,军士或言河、陇,或言灵武、太原,或言还京为便。韦谔曰:“还京,须有捍贼之备,兵马未集,恐非万全,不如且幸扶风,徐图所向。”上询于众,咸以为然。及行,百姓遮路乞留皇太子,愿勠力破贼,收复京城,因留太子。

  戊戌,次扶风县。已亥,次扶风郡。军士各怀去就,咸出丑言,陈玄体不能制。会益州贡春彩十万匹,上悉命置于庭,召诸将谕之曰:“卿等国家功臣,陈力久矣,朕之优奖,常亦不轻。逆胡背恩,事须回避。甚知卿等不得别父母妻子,朕亦不及亲辞九庙。”言发涕流。又曰:“朕须幸蜀,路险狭,人若多往,恐难供承。今有此彩,卿等即宜分取,各图去就。朕自有子弟中官相随,便与卿等诀别。”众咸俯伏涕泣曰:“死生愿从陛下。”上曰:“去住任卿。”自此悖乱之言稍息。

  秋七月丁卯,诏以皇太子讳充天下兵马元帅,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兵马,收复两京;永王璘江陵府都督,统山南东路、黔中、江南西路等节度大使;盛王琦广陵郡大都督,统江南东路、淮南、河南等路节度大使;丰王珙武威郡都督,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大使。初,京师陷贼,车驾仓皇出幸,人未知所向,众心震骇,及闻是诏,远近相庆,咸思効忠于兴复。庚午,次巴西郡,太守崔涣奉迎。即日以涣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韦见素为左相。庚辰,车驾至蜀郡,扈从官吏军士到者一千三百人,宫女二十四人而已。

  唐玄宗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到达蜀中,他于八月,下罪己诏,自作沉痛检讨。

  五、李杨爱情是知音互赏式爱情的新的典范

  《长生殿》是《西厢记》首创的知音互赏式爱情新模式的杰出继承之作和推新之作。

  我在《<西厢记>新论》中指出:“《西厢记》一开始虽亦描写张生与莺莺一见钟情,但继而立即超越一见钟情阶段,结合爱情受到严峻考验的心理描写,作者让张、莺舒展才华,在高智商的心灵碰撞中,不断冒出新的爱情火花,从而增进了解,知音互赏,极大地推动了爱情的发展;又超越生理性的性爱,达到灵与肉的结合,展示知识的力量、艺术的力量,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爱。”“描写张崔这对高智商、文化和艺术修养精深的男女青年高雅而富于诗意、富于情调的恋爱方式和相爱途径。”具体来说,张生和莺莺通过诗歌、琴声来传达、发展、加固爱的情意,达到灵与肉的完美结合。《西厢记》之后,明代传奇名作《玉簪记》以《琴挑》一出为中心,也继承了《西厢记》首创的知音互赏爱情模式的描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长生殿》也是如此。唐明皇最初看中的仅仅是杨玉环的惊人美色,杨玉环追求的也仅仅是唐明皇的权力。唐明皇移情梅妃、虢国夫人等,不专情,杨贵妃则嫉妒难忍,双方矛盾丛生。后来定情密誓,因为经过了第十二出《制曲》、第十六出《舞盘》,唐明皇与杨贵妃一起作曲、击鼓、舞蹈,成为艺术上互相欣赏和赏识的知音,两人建立了知音互赏式的爱情。他们通过在艺术上的共同爱好、追求、创造(作曲、演奏、演出),达到心灵上的融合,从而极大地发展和巩固了他们的天赐情缘。

  《长生殿》描写帝王后妃知音互赏式的爱情是通过共同创作《霓裳羽衣曲》而实现的。关于千古闻名的杰作《霓裳羽衣曲》的作者,歧说很多,浪漫的传说也很多。南宋王灼《碧鸡漫志》的考证最为详实。他认为:“《霓裳羽衣曲》,说者多异,予断之曰:‘西凉创作,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其他饰以神怪者,皆不足信也。”(《碧鸡漫志》卷三,周锡山编纂《王灼诗话》,《宋诗话全编》第三册第334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可是《长生殿》为了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的需要,将《霓裳羽衣曲》作曲的著作权归给杨贵妃。第十二出《制谱》描写杨贵妃的创作过程:于醒来追忆她于梦中在月宫中听到的仙乐,然后将追忆到的音乐“转移过度,细微曲折之处,自加细审,”将字字按法调停、段段融和如化,并将他“ 月里清音,细吐我心上灵芽”。

  唐明皇听了此曲,感到美不胜收,惊叹之余,两人同肩并坐,合力切磋,情深意浓。唐明皇认为只有杨贵妃亲自指授,才能完美演奏此曲,而灵慧过人、才艺超人的杨贵妃竟然自己亲自演出。这里将《霓裳羽衣曲》的舞蹈导演和演出的著作权完全指派给杨玉环。史书说:“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旧唐书∙后妃传上》),“善歌舞,邃晓音律”(《新唐书∙后妃传上》)。所以这至少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而《长生殿》描绘她为《霓裳羽衣曲》制曲、取名,这是塑造典型人物的需要,也是容许的。

  第十六出《舞盘》叙唐明皇为杨贵妃过生日,命李龟年等演奏《霓裳羽衣曲》。杨贵妃介绍了此曲的结构、内容和特点,讲的头头是道。唐明皇听了十分佩服,他由衷赞扬“妃子所言,曲尽歌舞之蕴。”杨贵妃预制有翠盘一面,她请试舞其中。于是她整顿衣裳重结束,一身飞上翠盘中。李龟年则领梨园子弟按谱奏乐。唐明皇兴奋得亲自敲打羯鼓,为舞蹈敲击节拍。

  杨贵妃舞姿极其优美,她合着《羽衣第二叠》的音乐和节拍:“罗绮合花光,一朵红云自空漾。看霓旌四绕,乱落天香。安详,徐开扇影露明妆。浑一似天仙,月中飞降。轻扬,彩袖张,向翡翠盘中显伎长。飘然来又往,宛迎风菡萏,翩翻叶上。举袂向空如欲去,乍回身侧度无方。”急舞时:“盘旋跌宕,花枝招展柳枝扬,凤影高骞鸾影翔。体态娇难状,天风吹起,众乐缤纷响。冰弦玉柱声嘹亮,鸾笙象管音飘荡,恰合着羯鼓低昂。按新腔,度新腔,袅金裙,齐作留仙想。”在那令人心醉的音乐的陪伴下,杨贵妃“逸态横生,浓姿百出。”唐明皇不禁连声赞叹:“宛若翾风回雪,恍如飞燕游龙,真独擅千秋矣。”又命赐酒,杨贵妃“把金觞,含笑微微向,请一点点檀口轻尝。”喝酒的姿势也美不胜收,喜得唐明皇“仔细看她模样,只这持杯处,有万种风流殢人肠”。

  这在《长恨歌》和《长恨歌传》中都是没有的情节,在白朴的《梧桐雨》中,也是没有的。可见杨贵妃作曲,唐明皇与她共同商讨、欣赏,然后在杨贵妃舞蹈时,唐明皇亲自击鼓,这些都是《长生殿》的艺术创造。《长生殿》通过杨玉环的作曲和舞蹈,加强了这个人物作为艺术天才的典型性,与另一位有艺术天才的唐明皇达到心灵上的默契,让他们在共同的艺术杰作的创造过程中建立起真正的爱情,从而将一般的帝王后妃的情欲之爱转化、提升为两位志同道合、技艺相当的艺术天才的真挚的爱情。

  一般论者多认为《长生殿》美化了李杨的爱情,认为帝王和后妃不会有真正的感情。也有论者承认李杨确有真爱,但讲不清楚他们真诚相爱的原因,认为他们也仅是一般的男女之爱。实际上他们在帝、妃的身份之外,还是两位艺术水准高超的艺术家。他们后来建立和发展了两位艺术天才相当,艺术趣味相同的艺术家之间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和艺术追求与创造结合起来,这才发生了质变,成为知音互赏的恋人,建立了真正的美妙的爱情。

  六、杨贵妃与唐明皇结成负面政治意义上的知音互赏式的爱情,从而自取灭亡。

  杨贵妃虽然在艺术上与唐明皇结成了珍贵的知音互赏式的爱情,但是作为皇帝和后妃这样的政治人物,没有结成政治上的正面意义上的知音互赏式的爱情,而是建立了负面意义上的政治知音互赏式的夫妻。《长生殿》既反对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点又写出女人作梗的能量和影响。

  杨贵妃在她十几年的宫廷生活中,受玄宗宠极一时,唐代政治家曾指出:“天宝之季,嬖幸倾国,爵以情授,赏以宠加。纲纪始坏矣。”(《新唐书》卷一五七《陆贽传》)

  奸佞杨国忠利用了这一裙带关系,得以平步青云,执掌国政,蠹政害民,促成了天宝之乱。因此,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杨贵妃,但仍可以说她是天宝之乱的一个罪人。

  当代学者一般都高度肯定和赞赏《长生殿》打破和驱除女人是“祸水”的历史偏见和错误观点。我对此也很赞同。

  但我认为《长生殿》同时又写出杨贵妃的妒忌、吵闹和不顾大局的对唐明皇的追求和“独霸”、杨贵妃骄奢淫逸的豪华生活和醉生梦死的生活追求。她本人也和唐明皇一样,完全缺乏居安思危的政治意识,这一切也影响了政治和历史的发展,给大唐帝国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给当时的人民造成了很大的苦难。鲁迅先生首先指出此类女子的危害。

  鲁迅先生通过他的邻居的女佣阿金和别的妇人恶吵以及招揽情人、引起情人之间的血腥争斗,搅得原本宁静的弄堂不太平,害得鲁迅先生本人也无法写作的叙述,生动刻画了一个真实的善于惹是生非的泼辣女性形象。鲁迅先生因此而万分感慨地说道:

  ……我的讨厌她是因为不消几日,她的动摇了我三十年来的信念和主张。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旺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男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殊不料现在的阿金却以一个貌不出众,才不惊人的娘姨,不用一个月,就在我眼前搅乱了四分之一里,假使她是一个女王,或者是皇后,皇太后,那么,其影响也就可以推见了:足够闹出大大的乱子来。

  昔者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我却为了区区一个阿金,连对于人事也从新疑惑起来了,虽然圣人和凡人不能相比,但也可见阿金的伟力,和我的满不行。我不想将我的文章的退步,归罪于阿金的嚷嚷,而且以上的一通议论,也很近于迁怒,但是,近几时我最讨厌阿金,仿佛她塞住了我的一条路,却是的确的。(《且介亭杂文•阿金》,《鲁迅全集》第6卷201-202页)

  鲁迅先生的以上论述明确提出通过阿金扰乱弄堂的太平的事迹,动摇了他否定“杨妃乱唐”的坚定观念,给我以重大启发。反观唐史中真实的杨贵妃这个历史人物,和《长生殿》中的杨贵妃这个艺术形象,她与唐明皇不顾一切、只求自己享受、快乐的爱,影响了唐明皇的治理工作。她是个毫无政治头脑的骄奢淫逸的贵族妇女,唐明皇固然应负主要的历史罪责,杨贵妃并非全无责任。她的贪图享乐,她的妒忌发火,她的献媚撒娇,即使唐明皇要想认真治国,也会搅乱心境、影响治国智慧的正常发挥。何况唐明皇已经是一心贪图享受的昏庸之君,她软硬兼施地诱使唐明皇为了她一己私利,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全心全意讨她欢心,为她服务,加深了唐明皇的不思国计民生的错误。这与周幽王为了讨好褒姒,屡次无端烧起烽火,连累西周灭亡的性质相同。她又利用自己的魅力和她的出众智力(《旧唐书∙后妃传上》说她“智算过人”,《新唐书∙后妃传上》说她“智算警颖”),诱使和鼓励唐明皇重用其兄——昏庸贪婪狠毒的杨国忠,进一步败坏了国事,重蹈了众多前人重用外戚、引发国乱的覆辙,这也是她不可推脱的责任。《长生殿》恰当地将沉迷女色、骄奢淫逸然后荒废国事、引发祸乱的历史罪责派定给唐玄宗,同时也谴责杨贵妃对唐玄宗的荒淫误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其高超史识的体现。如果杨贵妃能够利用自己的魅力,对唐明皇舒展正确的影响,劝阻他的荒唐行止,提醒唐明皇居安思危,鼓励和帮助唐明皇限制甚至杜绝外戚的使用,启发和支持唐明皇任人唯贤,努力治国,这才是优秀后妃的正途。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年轻有为的后妃和亲自执政的临朝太后,有兴趣的学者可以参见拙著《临朝太后——从吕太后到慈禧》。

  另外,历史上确有几个掌权的临朝太后祸国殃民,她们的确是“祸水”,在男权社会中因为历史的机遇夺到了最高权力,然后利用手中的权力荒淫误国。所以鲁迅先生说:“假使她是一个女王,或者是皇后,皇太后,那么,其影响也就可以推见了:足够闹出大大的乱子来。” 如果细检史书,此类人物成为皇后、皇太后的远不止一个两个,本文上面也提及了几个。拙著《临朝太后——从吕太后到慈禧》做了全面的梳理。鲁迅从出生到少年时代就是在此类女祸慈禧的统治之下,后来又有拉他为大旗的江青。杨贵妃与她们相比,性质又有不同,天宝之祸和唐朝由盛转衰的主要历史罪责仍是在唐玄宗李隆基身上,这依旧是毫无疑问的。

  七、《长生殿》对失败的爱情的后续历程的新探索

  一般爱情题材的描写在写到爱情悲剧时,在爱情失败的时刻戛然而止,以感染观众的情绪。少数作品则描写失败的爱情的后续过程。《长恨歌》和《长恨歌传》就是这样的作品。

  白居易《长恨歌》叙述唐明皇到成都之后即“后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在“蜀江水碧蜀山青”的美丽景色中,无限思念贵妃的“圣主朝朝暮暮情”。回京后更是“孤灯挑尽未成眠”,“翡翠衾寒谁与共”。“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传》也说他回京后,思念之情,“三载一意,其念不衰”。《诗》《传》都描绘唐明皇求之梦魂,也不可得,希冀通过神仙之助,与玉环的魂魄相见。

  平叛后,李隆基回到长安度过余生:

  明年九月,郭子仪收复两京。十月,肃宗遣中使啖廷瑶入蜀奉迎。丁卯,上皇发岗嘟。十一月丙申,次凤翔郡。肃宗遣精骑三千至扶风迎卫。十二月丙午,肃宗具法驾至咸阳望贤驿迎奉。上皇御宫之南楼,肃宗拜庆楼下,呜咽流涕不自胜,为上皇徒步控辔,上皇抚背止之,即骑马前导。丁未,至京师,文武百僚、京城士庶夹道欢呼,靡不流涕。即日御大明宫之含元殿,见百僚,上皇亲自抚问,人人感咽。时太庙为贼所焚,权移神主于大内长安殿,上皇谒庙请罪,遂幸兴庆宫。

  三载二月,肃宗与羣臣奉上皇尊号曰太上至道圣皇帝。干元三年七月丁未,移幸西内之甘露殿。时阉宦李辅国离间肃宗,故移居西内。高力士、陈玄礼等迁谪,上皇濅不自怿。之阶处殴。时闱宦阵陶阔离间啸屎,故移居乃们。痛力士、陈玄礼等迁谪,上皇凄不自悍。

  上元二年四月甲寅,崩于神龙殿,时年七十八。(《旧唐书•玄宗本纪》)

  李隆基思念杨贵妃的背景是:

  玄宗不再过问政事,过着悠闲的生活。起先,他居住在兴庆宫,偶尔也去大明宫。侍卫他的仍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内侍监高力士。另有玄宗的亲妹玉真公主与旧时宫女、梨园弟子为他娱乐。但好景不长,上元元年(760),宦官李辅国为了立功以固其恩宠,上奏肃宗说:“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喻不能解,不敢不以闻。”这年七月,李辅国乘肃宗患病之机,矫诏强行把玄宗迁居西内。在途经夹城时,李辅国又率射生将五百骑,剑拔弩张,气势汹汹地拦住去路。玄宗胆战心惊,几乎坠下马来,幸亏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才安全地迁居甘露殿。事后,肃宗没责怪李辅国,反倒安慰他几句。(《资治通鉴》卷二二一,肃宗上元元年)

  不几天,玄宗的几个亲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剩下玄宗只身一人,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好不凄惨。之后,肃宗另选后宫百余人,到西内以备洒扫。(《资治通鉴》卷二二一,肃宗上元元年)

  同时,玄宗对杨贵妃之死一直是耿耿于怀。他从成都回来后,即派人去祭悼她;后来又想改葬,遭宦官李辅国反对而停止,却密令宦官将贵妃遗体移葬他所。宦官献上了贵妃的香囊,玄宗把它珍藏在衣袖里。又让画工画了贵妃的肖像,张挂于别殿,“朝夕视之而欷欺焉”。(《杨太真外传》)在后来被孤独地软禁的日子里,就更思念昔日知音杨贵妃了。

  《长生殿》继承《长恨歌》和《长恨歌传》,写出唐明皇极度的后悔和刻骨的思念,也表现了以上的情节。

  《长生殿》的情节过程是一见钟情、移情妒忌、知音互赏、定情密誓;背叛致死、追悔苦念、争取重逢、遗恨无期。叙述的是一场失败的爱情,或者说是爱情的悲剧。

  其中最重要的是定情、背叛、追悔和痛苦的爱情三步曲。

  这个三步曲,首创了一个失败的爱情模式:山盟海誓、受到现实环境和条件的压力而背叛、反悔和痛苦(作品具体表现了痛苦的体验)。打破了定情、背叛这种简单的格局。

  此类作品过去一般都是描写被背叛、被遗弃者的后悔和痛苦,《长生殿》则描写背叛者的后悔和痛苦。

  《长生殿》之前的有些作品,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也描写了背叛者李甲的痛苦,但李甲背负的是眼见杜十娘丢弃大量财宝的痛苦,还不是对背弃爱情的痛苦。

  《梧桐雨》第四折也描写唐明皇“退居西宫,昼夜只是想贵妃娘娘。”“挂起真容,朝夕哭奠”。《长生殿》继《梧桐雨》之后,充分利用传奇体制宏大的优势,反复描绘和抒写唐明皇的追悔和悲痛,畅写了背叛者的后悔和痛苦。

  《长生殿》写出背叛的复杂性和反复性。剧中首先描写杨贵妃的妒忌,描写她恨唐明皇与梅妃背着她“幽会”,恨唐明皇移情于她的姐姐尤其是虢国夫人。这是唐明皇对她的阶段性的背叛。后来在马嵬坡,唐明皇屈服于军队的压力,抛弃杨贵妃,让她死于非命。这是彻底性的背叛。尤其是没有与杨贵妃同死,实践“情重恩深,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第二十二出《密誓》)这次背叛,是李杨建立了知音互赏的爱情之后的背叛,他抛弃了杨玉环同时也与他最心爱的艺术永别了,所以唐明皇才真正感到了刻骨之痛,他再也找不到新的爱情,再也忘不了他与杨玉环的爱情,他对自己的背叛也心怀真诚的至死不忘的惭愧和后悔。

  《长生殿》后半部用了占全剧五分之一的10折的篇幅,分全力描写唐明皇在背叛之后,作为背叛者的追悔和痛苦。用这样宏大的篇幅来细腻描绘背叛者刻骨铭心的后悔和痛苦,将这个后悔和痛苦写深写透写足,这是前所未有的,是《长生殿》的新的艺术创造。

  描写爱情背叛者的铭心刻骨之追悔和痛苦的这类佳作后世也不多。《长生殿》之后仅有《红楼梦》描绘了黛玉死后宝玉的彻心彻肺的痛苦,但宝玉并不是真正的背叛者,他是在病中受骗而无意识地放弃林黛玉的,他自己也是一个受害者。接着有俄国托尔斯泰的《复活》,描写聂赫留道夫的痛苦,但聂赫留道夫是骗奸玛丝洛娃,他和玛丝洛娃并没有真正的爱情,故而他也谈不上是个背叛者。他后来的良心发现,是一个强奸犯的忏悔。

  现代此类著名作品有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曹禺的剧本《雷雨》和路遥的长篇小说《人生》等。

  《伤逝》整篇描写涓生对他在生存困境中让子君回家而后死亡的悔恨和悲哀,《雷雨》写及周朴园当年遗弃年轻美貌的鲁妈并造成她自杀的心中之痛;《人生》的末章,高加林被退回农村,而他所背弃的刘巧珍已经嫁了人,作家着重描写了他心中难过之极和追悔莫及。

  李隆基这个背叛者,终于也没有好下场。据野史记载:“元献(晏元献)因为僚属言唐小说:唐玄宗为上皇,迁西内,李辅国令刺客夜携铁槌击其脑,玄宗卧未起,中其脑,皆作磬声,上皇惊谓刺者曰:‘我固知命尽于汝手,然叶法善曾劝我服玉,今我脑骨皆成玉,且法善劝我服金丹,今有丹在首,固自难死。汝可破脑取丹,我乃可死矣。’刺客如其言,取丹乃死。”(宋王侄《默记》上)“玄宗将死云:‘上帝命我作孔升真人。’爆然有声,视之崩矣。亦微意也。”(孙光宪《续道录》) 俞平伯认为:“明皇与肃宗先后卒于同年,肃宗先病而明皇之卒甚骤,疑李辅国惧其复辟而弒之。观史称辅国猜忌明皇,逼迁之于西内,流放高力士,不无蛛丝马迹。唐人亦有疑之者,韦绚《戎幕闲谈》曰:‘时肃宗大渐,辅国专朝,意西内之复有变故也。’此事与清季德宗西后之卒极相似,亦珍闻也。”(俞平伯《<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 》,《论诗词曲杂著》第409-410页)

  八、杨贵妃的三种结局和《长生殿》的神秘浪漫主义的杰出新成就

  杨玉环的人生结局,共有三种可能:悲惨死亡、沦落风尘和超凡成仙。

  两《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的是第一种。俞平伯认为《长恨歌》实际暗示的是第二种,而表面描写的是第三种。他的分析非常详尽:

  窃以为当时六军哗溃,玉环直被劫辱,挣扎委顿,故钗钿委地,锦袜脱落也。明皇则掩面反袂,有所不忍见,其为生为死,均不及知之。诗中明言“救不得”,则赐死之诏旨当时殆决无之;《传》言“使牵之而去”,大约牵之去则有之,使乎使乎?未可知也。后人每以马嵬事訾三郎之负玉环,寃矣。其人既杳,自不得不觅一替死鬼,于是“蛾眉”苦矣,既可上覆君王,又可下安六军,驿庭之尸俾众入观者,疑即此君也。或谓玄礼当识贵妃,何能指鹿为马?然玄礼既身预此变而又不能约束乱兵,则装聋做哑,含糊了局,亦在意中,故陈尸入视,即确有其事,亦不足破此说。至《太真外传》述其死状甚悉,乐史来人,其说固后起,殆演正史而为之。

  玉环以死闻,明皇自无力根究,至回銮改葬,始证实其未死。改葬之事,《传》中一字不提,《歌》中却说得明明白白:“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夫仅言马嵬坡下不见玉颜,似通常凭吊口气,今言泥土中不见玉颜,是尸竟乌有矣,可怪孰甚焉?后人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曰肌肤消释(《太真外传》),曰乱军践踏,日尸解(均见上),其实皆牵强不合。予谓《长恨歌》分两大段,自首至“东望都门信马归”为前段,自“归来池苑皆依旧”至尾为后段,而此两句实为前后段之大关键。觅尸既不得,则临邛道士之上天下地为题中应有之义矣。其实明皇密遣使者访问太真,临邛道士鸿都客则托辞耳;《歌》言:“汉家天子使”,《传》言“使者”,可证此意。

  明皇知太真之在人间而不能收覆水,史乘之事势甚明,不成问题。况《传》曰:“使者还奏太上皇,皇心震悼,日日不豫,其年夏四月,南宫宴驾。”是明皇所闻本非佳讯,即卒于是年(肃宗宝应元年),而太真之死或且后于明皇也,按依章实斋氏所考,则其时太真亦一媪矣,而犹摇曳风情如此,亦异闻矣,吾以为其人大似清末之赛金花,而《彩云曲》实《长恨歌》之嫡系也。惟此等说法,大有焚琴煮鹤之诮耳。(俞平伯《<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 》,《论诗词曲杂著》第405-409页。)

  鲁迅的观点又与众不同,郁达夫在《奇零集》中回忆他的观点:“后来到了玄宗老日,重想起当时行乐的情形,心里才后悔起来,所以梧桐秋雨,生出一场大大的神经病来。一位道士就用了催眠术来替他医病,终于使他和贵妃相见,便是小说的收场。”这是鲁迅坚持科学立场的分析方法。

  而《长生殿》选择的是杨贵妃超凡成仙的结局,运用了神秘浪漫主义的手法,作出了重大的艺术新创造。

  参考文献

  [1]周锡山编纂《王灼诗话》(《宋诗话全编》第三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 周锡山《临朝太后——从吕太后到慈禧》[M]. 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

  [3] 周锡山《西厢记评注》(《六十种曲评注》第九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4] 周锡山《西厢记新论》[J]. 上海:《戏剧艺术》2005年第4期。

  [5] 周锡山《论戏曲在中国和世界文学、美学史上的地位》[J].《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6] 周锡山《中国戏曲的世界意义》[J]. 上海:《社会科学报》1999年8月26日。

  [7] 周锡山《中国戏曲的多元性及其前景之探讨》[J].北京:《戏曲艺术》1996年第4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戏剧•戏曲研究》1997年第2期转载;王安葵\刘祯主编《东方戏剧论文集》 (96'东方戏剧展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成都:巴蜀书社1999。

  [8] 《中国戏曲的首创性贡献述略》(即将发表)

  [9] 周锡山《论明清传奇(昆剧)的重要意义》[J].阜阳:《阜阳师院学报》1989年第3/4期。

  [10] 周锡山《<长生殿>的结构特点》[J]. 上海:《文科月刊》1985年第5期。

  [11] 《帝王后妃情爱题材的发展和<长生殿>的重大艺术创新》,05•上海•昆剧《长生殿》国际研讨会(上海交通大学与苏州昆剧院联合主办)论文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2]周锡山编校《金圣叹全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13]靳极苍《长恨歌及同题材诗详解》 [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14]俞平伯《<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 》,《论诗词曲杂著》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5]鲁迅《鲁迅全集》,《诗词曲杂著》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炊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李隆基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