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点”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事物,我们可以由点连线,也可以由点及面,从一个小小的“点”里我们往往能延伸出许多或有趣或惊人的发现。因此,搜狐娱乐将施展浑身解数为您在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海内外娱乐圈的“捡漏”,从那些不被人注意或者干脆被人遗漏的光点里发现一个更有趣的娱乐圈……[我来说两句]
更多“漏点”?尽在 [电影篇] [电视篇] [音乐篇] [大事件篇] [人物篇] |
|
2007年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一百年,话剧百年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市场化和商业性也开始影响到话剧的生存和发展。中国话剧被迫重新思考和调整与观众的关系。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票房、上座率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事实上,正是这两股力量,左右着中国话剧未来的前途。
这是一个崭新的大众娱乐时代,我们也不要粉饰话剧现状,再出现类似“演出剧目日渐繁多,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这样无意义的溢美之言。在今时今日之状况下,只有真正的话剧走入市场、走进观众,才应该是话剧真正出路之所在。
“现在中国话剧界的真正的问题是,不论民间戏剧和主流戏剧都不够专业,也不够敬业……”
繁荣背后无精品,人才单薄是根源
今年,正值话剧百年百,话剧市场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谐的美好景象。
然而,《满城全是金字塔》、《疯狂的石头》、《拿什么整死你,我的爱人》、《武林外传》,甚至是《有多少爱可以胡来》……这些乍听上去响当当的剧名,再仔细看来,原来也不过是话剧人跟人们玩了一个魔术似的以假乱真的小把戏——但却没有魔术那般的让人感到的神奇又有趣。这样的年繁荣,似乎来得有点缥缈不实……
人丁单薄
中国话剧的这种虚假繁荣,最根本的原因通俗讲来就是一点——人丁单薄。这里的人丁包括很多人,甚至你和我。
首先是业内专业领军人士少。中国当代话剧的领军人物多为早些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经营话剧市场在具备艺术构想的同时是同样需要市场策划的。当艺术必须向市场低头的时候,艺术家们的构想就远远不能满足话剧在中国市场行走的支持力与行走力了,经营艺术是一门学科,而当代话剧界就极度缺乏这样的领军人物和领军意识。个人化的、人性化的管理在当前的形势所迫下,是显得很无力的。
其次是参与话剧的专业人士少。不论是专业的演员还是编剧,都面临着相当不景气的话剧市场的现状。所以舞台上留不住好演员,台下留不住好编剧的事便是顺其自然发生的事。然而当话剧百年,大家纷纷回归舞台对话剧表示致敬,这番景象甚是空前繁盛。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悼念——对曾经的舞台梦想与回忆的悼念。那些人们曾经抱有的,对舞台的期望与幻想,都已经逝去的无踪影。
当人们回归这片热土的时候,他们进行的不是耕耘,而是游览与回味。那些所谓的业内人士,带着某种情愫回归话剧舞台,顿时话剧界便呈现了一片空前繁荣。某位独立戏剧的制作、策划人曾经说过:“现在中国话剧界的真正的问题是,不论民间戏剧和主流戏剧都不够专业,也不够敬业……”至于个中缘由,或许也不是大家无情无义的原因,而是现状逼迫他们这么做的。这个立场上,谁也不是谁的谁,谁也没有权力说是谁的错。大家都只是一片哗然。
繁荣挣扎
然后就是了解话剧、关注话剧的人少。或许这也是话剧呈现这种现状的根源所在了吧。曾经有位学习影视的大学生讲到:“有一阵我是疯狂迷恋话剧的,然后就很经常的买碟来看,但是却从来没有花钱买票到现场看过……”这番话说得不禁让人心寒,却又心酸。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他说的不无道理。即使票价调到了低的极限,也还是会有绝大部分的人会问为什么,为什么要花费我的精力和时间去看这样一场演出?说实话,这种问题我也想问。因为这种想法实在是太理所当然和铿锵有力了。
现在这种快餐生活文化正在人们的生活轨迹上慢慢留下足迹。时间绝不仅仅是金钱,而是渐渐代表了一切。当人们要拿出自己的部分“一切”来到小剧场观摩一部话剧的时候,的确是缺乏充足的理由和动机来说服自己。当人们说服不了自己的时候,谁也说服不了人们。
那么即使花再少的金钱,也会有绝大部分的人对此不屑一顾。
话剧本身就不是普罗大众的艺术,它现在属于年轻知识阶层和中产阶层。也就是说,有钱的人没有时间,而有时间的人却相对的缺乏金钱。这样受众群体日益缩小,便会有没人看话剧的局面随时出现。这种危机意识存在每个话剧人的内心深处。
人们深知,当一门艺术失去了受众,这门艺术就与死亡渐渐逼近。然后便会有所谓的挣扎与浮动,不知道这样形容是否过于偏激,当代话剧对流行文化的疯狂的二度咀嚼,就是一股挣扎之相。
挣扎的同时应该会有人反思,百年的反思,然后就有大腕儿来救场,然后就有媒体来报道,然后就有评论人来说话,然后就有人来看,有人说好有人骂……这是一种良好的循环。但是不知道在“百年”这个节骨眼上风靡的话剧热潮,会不会带给下一个百年一股强劲的东风。(作者:耿国鑫) | |
|
(责任编辑: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