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了《黑暗中的舞者》。拉斯·冯提尔的电影我只看过《破浪》,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非常喜欢《破浪》,并因此一直等待着《黑暗中的舞者》。 看完之后只是无言,走出屋子,让眼泪在夜晚风干。 然后到论坛里寻找评论,意外地找到好几篇批评文章,也许这不奇怪,《时代》也把《黑暗中的舞者》评为2000年的年度最差电影。不过我也找到夸她的,没有细读,只是看到有人在夸她,抨击那些骂她的人,心里很安慰。 我还是想絮絮叨叨地说我是多么喜爱的,就像当初看过《破浪》之后那样。不懂谈它的镜头如何晃动,如何DOGMA,如何利用并背叛了歌舞片,一个目光如豆的文学爱好者同一个见识广博的影评人不同,他只能也只想谈一些感想。 看《破浪》时就想到,女主人公很像比约克,像个孩子,像个令人揪心的孩子。而比约克就接着演了《黑暗中的舞者》,完全的本色演出,塞尔玛跟比约克一样,都是令人揪心的孩子。她们在这个世界里跌跌撞撞,不可避免地惹人嘲笑,然后继续歌唱。 在常识意义上,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指出她的荒谬,简直可以斥之为弱智,丢了钱可以报警嘛,为什么要杀人?在法庭上又为什么为那个警察保守秘密呢?一定有很多人会这么愤愤不平地想,然后认定这是导演在故意糟践主人公,好赚人眼泪。 但也许塞尔玛在遵循着自己的逻辑。她为偷了她钱的警察保守秘密,是因为警察偷钱的行为也遵循着相同的逻辑。他们怀着相同的隐秘的爱,为了所爱的人抛弃了一切道德规条,他们也因此怀着相同的隐秘的痛苦。当警察恳求塞尔玛杀死自己,我相信塞尔玛完全理解他的需求。杀死警察一方面是为了拿回属于自己的钱,为了所爱抛开戒律的执着;一方面却也是一种安慰,一种深刻而疯狂的慈悲。 同《破浪》一样,这仍然是一个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故事。《黑暗中的舞者》的塞尔玛和《破浪》的贝丝是同一类人,她们按着自己的逻辑恐惧与战栗,疯狂和死亡。这种逻辑是超越尘世的,所有追问的企图只会导致死结,它要求的是无条件的信仰。克尔恺郭尔设想过那个要杀死自己的儿子祭祀上帝的父亲会处于怎样的疯狂之中,那是人类在童年时期遵循的不容置疑的逻辑。拉斯·冯提尔在电影里恢复了这种逻辑。《黑暗中的舞者》里,塞尔玛被带到尘世的法庭,她选择了幻想与沉默,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心灵自恃与尊严。 悲剧是必然的,因为人世就是苦难的海洋。而唯一重要的是信仰,尽管它不过是无边海洋中一根稻草。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悖论:让稻草成为救命稻草。关于拯救,塞尔玛在铁道中的歌舞中已经唱出,所有的美好她早已看见,充满天真谦卑的感恩和满足。 可惜人类早已进入他的成年时期,再坚持童年时的天真便是白痴与疯狂。总记得《小王子》里那个忧伤地作星际旅行的小王子,只有孩子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而世界已经属于成人。塞尔玛,在天真地背叛了这个成人的世界之后,只有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