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二次元到底哪里好?细腻、有创意、独立世界观
事实上,被好莱坞喜爱的日本“二次元”,绝对不是少女漫画、也不会是恐怖鬼故事,它们基本都是有“赛博朋克”血液的科幻题材。而这一流派追根溯源,还是美国制造。“赛博朋克”(cyberpunk,是cybernetics与punk的结合词),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以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为主题,通常有社会秩序受破坏的情节。现在赛博朋克的情节通常围绕黑客、人工智能及大型企业之间的矛盾而展开,背景设在不远的将来的一个反乌托邦地球,而不是早期赛博朋克的外太空。
这种流派的两位代表人物是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与弗诺-文奇(Vernor Steffen Vinge),前者作为创派宗师,不仅创造了赛博宇宙(cyberspace)这个词,他的《神经浪游者》(Neuromancer)还是科幻经典。后者,也就是文奇同样题材的作品《真名实姓》(True Names)竟然比吉布森赖以成名的《神经浪游者》早了整整三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科幻小说就像是培养基,日本“二次元”在营养丰富的基质上茁壮成长,待果实肥美之后,又被好莱坞摘去制作更加可口的加工食品。
A. 想象力赶超好莱坞,低调预见20年后的世界
《攻壳机动队》堪称是《黑客帝国》的“精神导师”。 |
虽然“赛博朋克”产自美国,但很多时候,日本“二次元”作者们的想象力与世界观,却甩出老美们好几条街。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无非就是对《黑客帝国》是否借鉴了《攻壳机动队》的讨论。其实,沃卓斯基姐弟早就坦承很多设计的灵感都来自“经典图画小说和著名漫画家的作品”,并且资料显示这部电影的众多企划都是日本动漫迷。
说到这部比《黑客帝国》早诞生十余年的经典漫画,其中对于未来的畅想,比如3D打印、云计算、一体化、大数据库、甚至国家关系等都在20多年之后的当下被一一实现。而这还只是原著在科技层面上的想象力,在社会层面上,这部漫画对于发生地政治环境的隐喻也与当下发生的一切不谋而合。有网友这样点评《攻壳机动队》与《黑客帝国》之间的关系:“前者推出理念,后者通俗化并且传播理念。”
今敏的《盗梦侦探红辣椒》早在四年前,就已经将诺兰《盗梦空间》中的“盗梦”元素玩得风生水起。《红辣椒》改编自筒井康隆创作的同名科幻小说,讲述一位女博士通过造梦机器,在梦境里化身成无所不能的侦探“红辣椒”,帮助有心理创伤的患者治疗精神疾病,同时侦破了一起由造梦机被偷而引发的惊天大阴谋,最终拯救世界的故事。
B.镜头语言开创者,《黑客帝国》的“躲子弹”源于此
《亚基拉》很困惑:好莱坞啥时候把我生出来? |
1947年,手冢治虫在《新宝岛》中首次运用了以电影技巧来绘制漫画的手法。采用变焦、广角、俯视等电影技术绘图,以分镜头的方式连接。摆脱了以传统漫画单角度视图和微变化的绘画方式。这种手法沿用至今,成为漫画的叙事标准。至此以后,日本动漫里娴熟地使用电影语言,这仿佛就是为好莱坞电影准备好了的分镜头剧本。
对于日本动画来说,一些独创性德特技手法也影响到了好莱坞。有人拿出《黑客帝国》的片头以及枪战场面与95年剧场版的《攻壳机动队》进行对比,发现其中镜头语言高度相似。另外,《黑客帝国》中最经典的桥段,男主角躲避子弹的定格慢镜头,也是日本动画电影里常用的特技手法,《亚基拉》、《大都会》等用它来表现爆炸场面的震撼效果,也被学者称为“子弹时间”。
其实很多人看完《盗梦空间》后都谈到今敏的《盗梦侦探》,但实际上从镜头语言的运用上,今敏的《千年女优》更接近《盗梦空间》,只不过《盗梦侦探》更加克制,并没有刻意地在现实时空与梦境时空之间来回跳跃。在《千年女优》里,故事同时在现在时空里记者对女演员的采访、女演员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女演员出演过的电影的剧情空间这三个时空里不断穿梭讲述,让人目不暇接。
C. 美国有高科技,日本还有哲学思维与细腻情感
卡神买下《铳梦》的版权后,就……没动静了。 |
与美国科幻所崇尚的荷尔蒙主义所不同的是,日本“二次元”中的大量作品虽然讲述的是一个个科幻故事,但这其中还包含了大量哲学思想,以及独立且逻辑清晰的世界观。有网友这样点评“二次元”与好莱坞的结合:“日本有造梦的细腻,美国有造梦的科技”。
手冢治虫的漫画能流传后世仍有所影响,最主要是漫画作品中那些带有人性的哲学思想。他强调“不尊重生命与忽视精神世界的科技发展,一定导致人类和地球的灭亡”,被尊称为“漫画之神”的他不仅通过《铁臂阿童木》等较为通俗的科幻作品探讨“科技与人”的关系,更有《火鸟》、《佛陀》等更具哲学性的作品思考“生命与永恒”。灌注在作品中的思想性,令手冢治虫不仅从技巧上开创了“日式漫画”的格局,更成为了日本“二次元”界永远的精神领袖,后代作者们无不是在这座明灯的照耀下,不断在作品中加入了对世界的思考,木城雪户的《铳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艺术系副教授、好莱坞商业导演、美国编剧协会会员,诺斯洛普-戴为思(Northrop Davis)因深谙日本动漫与好莱坞电影的互生之道而使得其研究与创作在美国独树一帜。上世纪90年代,戴为思曾因一段跨国情缘而旅居日本,也就在那时他读到了日本漫画家木城雪户的代表作《铳梦》,为其中深邃的内涵而吸引。“杀戮天使Alita有两面黑暗的一面和光明的一面,真实的人不就是这样的么?”戴维斯点评两国的漫画诧异时曾说:虽然好莱坞本土动画在科技上领先,但往往情节简单,人物也不够丰满,里面有太多的超人和英雄,忙于大刀阔斧地拯救地球和人类。而日本漫画的过人之处在于有跌宕的节奏、精湛的细节、动人的情怀,因为它扎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里面的英雄往往只是普通人,甚至是女性,即便科幻也饱含着真挚的情感。
《阿凡达》制片人兰道看到这部作品之后评价:“《铳梦》是我最喜欢的故事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女孩的自我发现之旅。它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做一个人有什么意义?有人的心就能成为人吗?有人的意识就能成为人吗?有人的灵魂就能成为人吗?我很期待将这个故事带给观众。”
D. 瞄准亚洲票仓和“伪漫迷”,但翻拍经典易扑街
说了那么多“形而上”的创作优势,对于赚钱才是正经事的好莱坞来说,看得见的低风险、想得到的高回报才是翻拍日本“二次元”的重要动因之一。
作为“现任”与“前任”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日本两国自然是好莱坞的两位“干爹”,本土容量有限,尤其对于投资高昂的商业大片来说,海外市场尤其重要。在亚洲与美洲差距巨大的现实下,从本土就地取材是再好不过的办法。
就日本本土来说,“二次元”产业链非常发达完善,包括山田洋次、中岛哲也等大导演在内,都常常将小说、漫画改编成电影。而对于整个亚洲,尤其是中国来说,“二次元”的辐射作用亦是深远的,几乎每个80后、90后家里都有至少一本日本漫画。有如此群众基础,好莱坞又如何能够视而不见呢?
值得注意的是,除《哥斯拉》这样的作品之外,日本经典二次元形象很少被好莱坞碰触,因为贩卖给“伪”二次元迷才是正解,真正的“二次元”迷们,是非常抵触他们心中的经典翻拍的。《七龙珠》因为真粉太多,口碑与票房太差(不过也因为拍得实在太烂)。而至于公认非常适合影像化的《EVA》、《高达》系列,因其成为御宅族(OTAKU)们心中宗教一样神圣的经典作品,改编的难度和风险太大,所以亦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常见的好莱坞翻拍“二次元”浪潮中,经典形象是需要再三考虑的项目,贩卖经典不如贩卖元素,改编名著不如寻找新作。
另外,日本市场近年来的整体表现都是本土电影出色(尤其是各种人气动漫的剧场版),好莱坞很难挤进票房前三。拿2012年来说,日本电影票房成绩前四名都是本土电影,《碟中谍》排名第五,比第一名少了20亿日元。相比观影需求偏向本土化的日本市场,中国市场才是他们的主要诉求:《环太平洋》在日本票房遇冷之后,却在华收入近7亿,称霸全球。《哥斯拉2014》里两只怪兽的打斗场面中,还特地选择了中国城作为前景拍摄,巨大的红灯笼以及中国龙的图腾相当显眼。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