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剧照 陈曦摄 |
恢宏的场面、动人的形象、悲壮辉煌的历程、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话剧《红旗渠》围绕着当年太行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典型事件展开情节,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岁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涌动在其间的强大精神力量,正因为这一精神,当年的太行人民不管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和人为误解,都能挺得住、不动摇,都能“重新安排林县山河”,最终让“愚公移山”式的神话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使得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这涌动其间的精神就是被人们广为赞颂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有着极为深厚的底蕴和深刻的内涵,观看话剧《红旗渠》后,我强烈地感受到的至少有三层:顺乎民意、艰苦奋斗和勇于担当。在我看来,“顺乎民意”和“艰苦奋斗”是修渠的立脚点和出发点,而“勇于担当”则是让“神话”变成现实的关键,可以说没有“勇于担当”就没有当年的红旗渠。该剧深刻地揭示了以杨贵为代表的一群共产党人“勇于担当”的精神:领导着太行百姓,战天斗地,艰苦卓绝,不怕误解,不回避矛盾,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让“神话”变成了现实。这正是该剧最为独到、最为深刻,也最有价值之所在。
该剧以一种散点式的结构展开剧情,以两条情节线贯穿全剧。一条线是以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顺乎民意,带领百姓修建红旗渠。剧中再现了那段自力更生、艰苦卓绝、惊天动地的伟大历程。林县的百姓自拆祠堂、自带粮食、自带工具,直至献上自己的生命。剧场观众无不为现代愚公精神所感动、落泪。而另一条线,是杨贵与黄副县长和省委调查组的误解和冲突,是修渠者领导内部矛盾斗争的一条线。的确,当我们今天用心灵与良知擦掉历史的积尘,去感受那个充溢着浓郁政治色彩的特别年代的人和事,我们就会发现,红旗渠这一令世界惊叹的伟大工程,固然是太行人民用生命同大自然搏斗的一次壮举,同时也是以杨贵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和勇于担当的结果。正是这条情节线,让我们明白了“神话”何以能够变成现实,杨贵们的“勇于担当”精神何以让人震撼。
在该剧中,杨贵的舞台形象是丰满、深刻的,也是引人深思的:既有创业历程的艰难和坚强,更有心路历程的坚忍和无奈。他与黄县长政见和性格的差异,调查组对他的误解和调查,正是本剧独有的创造性呈现,也是本剧最为可贵的地方:写英雄,不回避来自各方面的矛盾和误解;写壮举,也不遮掩当年修渠带有一定的盲目和冲动,不遮掩动用储备粮食的权宜和违规。确实,人要是没有一点精神,尤其是在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那个年代,终究难以成大事。
展示领导者矛盾的这条情节线比较难表现,而在《红旗渠》中,从编剧的一度创作到导演、演员的二度创造,都将其精彩地呈现出来,充分体现出该剧的艺术魅力和独创特质。杨贵的形象充分地体现了“勇于担当”的精神,同时该精神也贯穿在他战友的群像塑造中。杨贵的舞台形象正是在与黄县长的对手戏、诤友戏,在与调查组之间的误解和消除误解的情节中共同完成的,堪称话剧《红旗渠》的神来之笔。当然,剧中神来之笔不在少数,包括杨贵起用老秀才来书写口号的故事。
所以,我特别看重剧中黄县长角色的塑造。这一角色的塑造,并不只是为了在杨贵的决策中树一个对立面,而是通过这个角色,让观众能够进入到那个年代领导干部的内心世界,既看到他们博大的胸襟、坚强的意志、伟岸的人格,也看到他们的委屈、痛苦、无奈,能够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红旗渠精神、塑造人物和性格、表现以杨贵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那种无私奉献和勇于担当的群像。正是因为这样一个集体,红旗渠才能开通,也正是通过这些角色,我们深深地领略到了“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的佳话,而红旗渠精神则永远激励着我们。从话剧《红旗渠》,我们看到了该剧的主创们对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他们把握历史的本质,追求艺术的独创,精心打造出一部题材重大、内涵厚重、形象生动、感化人心的优秀话剧;而该剧所揭示的红旗渠精神,特别是共产党人勇于担当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于当代的公仆们更会有所启迪、有所感悟、有所震撼。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 季国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