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文华大奖奖杯的那一刻,我感到举起的是整个河南话剧界的汗水和希望。”10月28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闭幕两天后,为河南话剧界实现零的突破的省话剧院院长赵新宝依然不能平静。采访中,这个视话剧《红旗渠》为生命的堂堂七尺汉子竟数度哽咽。
话剧《红旗渠》中,杨贵带领林县乡亲用10年时间建成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而历时7年打磨《红旗渠》,对河南省话剧院的全体演职员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凤凰涅槃”?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用“一部剧改变一个院”来评价《红旗渠》对省话剧院的意义一点都不为过。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几乎与红旗渠修建同步,省话剧院的前辈们就开始了采访和体验生活,先后写了《风展红旗渠》和《战太行》等作品,但都因各种原因搁置。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省话剧院与全国话剧界一样陷入低谷期。省话剧院演职员们说,直到《红旗渠》问世前,演员的基本工资都发不全。
4年前,编剧杨林精心创作的《红旗渠》让省话剧院看到了希望。不出所料,4年来,《红旗渠》在全国大放异彩。
赵新宝说,因为《红旗渠》,离开的人回来了,大学生也招来了,出现了五代话剧人同台演出的局面。河南省话剧院从没戏演、不敢演、演不成到今天全国巡演甚至因时间错不开而推掉演出,《红旗渠》功不可没。
兄弟齐心 其利断金
导演李利宏表示,《红旗渠》的上演,不仅在我省和全国舞台上发出了河南话剧的声音,也圆了河南话剧人做了近半个世纪的夺得文华大奖梦。能圆这个梦,靠的是全省文艺工作者的集体智慧。
《红旗渠》创作伊始,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从政策、人力、物力上给予省话剧院极大的支持;安阳市委市政府和林州市委市政府也给予《红旗渠》坚实的支撑;编剧杨林怀着使命感耗时4年创作剧本,修改无数次,经历过迷茫,失去过方向,但在红旗渠精神的指引下拿出了令人震撼的作品;导演李利宏无数次踏遍红旗渠的沟沟坎坎进行采风、调研;著名作曲家周虹创作了《红旗渠》的主题歌,很多外地观众看完话剧后就哼出了“草根根深呦,山石崖下埋,长出了那个嫩芽芽,我的乖……”
赵新宝特别感谢话剧院的同仁。这些不求名、不图利的演员们拼着为河南话剧争口气的劲儿在演。
开拓进取 永无止境
捧回文华大奖,除了兴奋和激动,留给省话剧院更多的是思考。“为什么《红旗渠》能在3年演出278场?为什么看似难以触碰的传统题材能够被老中青三代人接受?为什么一部中原题材的作品能够感动全国各地的观众?《红旗渠》的魅力和成功之处究竟在哪里?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对推动我省话剧的发展很有意义。”省话剧院书记张欣说。
正如重庆市垫江县委组织部部长徐兴旺所说:“《红旗渠》让我们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看到了充满了英雄气概的老一辈共产党人所拥有的中国脊梁。”“中国人自古以来看重精神生活,发自内心地呼唤崇高精神。《红旗渠》让大家看到了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追求信仰,在信仰支撑下追求理想的精气神。”李利宏说。
这种精神将支撑省话剧院走得更远。赵新宝表示,一个院只有一部剧是不行的。未来,省话剧院还将打造几部新剧,并恢复《锅碗瓢盆交响曲》、《万水千山》等经典剧目,尝试打造青春话剧、音乐话剧等,使话剧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