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的明星版话剧《雷雨》到后来的全明星阵容的内地版《暗恋桃花源》 《琥珀》 《艳遇》 ,这些年影视明星和娱乐红人涉足话剧舞台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今年这股明星热浪似乎更为凶猛。随便浏览一下近期上演或即将上演的话剧,打着明星招牌的不下十台。金星、华少、万芳、刘晓庆等影视红星或综艺节目的宠儿都纷纷登上或即将亮相话剧舞台。且不说这些明星的表演是否够专业,但人气那是绝对旺。而这,或许正是出品方所期待的。
大致梳理一下国内明星话剧的发展历程,第一个吃螃蟹的当属1998年姜文主演的话剧《科诺克医学的胜利》 ,不过真正把“明星话剧”这一概念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并取得持续成功的,是著名主持人叶惠贤。2001年,叶惠贤推出全明星版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 ,聚集了倪萍、廖昌永、黄豆豆等明星。此后,他又相继推出了明星版《家》和《雷雨》等。一时间,这一模式被很多演出单位竞相效仿,以至于像朱丹、陈好、胡歌、梅婷、秦海璐、辛柏青、何炅、谢娜、李宇春等明星扎堆话剧舞台的现象一直热度不减。
表面看来,明星话剧为话剧演出市场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演艺明星走上话剧舞台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粉丝也因此走进剧场为话剧买单。但是否可以藉此断定明星话剧就是话剧的未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方面,冲着明星走进话剧剧场的观众是来看“明星” ,而不是来看“话剧” ,他们因“明星”而走进剧场,也会因“明星”而远离剧场。另一方面,术业有专攻,这个道理在极为强调演员表演功底的话剧中更是显而易见。虽然明星中不乏话剧表演专业出身的,但大多数登上话剧舞台的明星,要不纯粹是以此过一过话剧舞台的瘾,要不就是借话剧舞台来证明自己除了能演电影电视剧之外,也可以演高难度的舞台剧。最终真正能在台词以及表演等方面过关的少之又少。
或许,把明星话剧简单地贴标签、画红线,绝对地判定明星演不了或演不好话剧,似乎都有失公允,毕竟在话剧舞台上大放光彩的明星时有出现。但如果觉得“明星”就一定是优秀的话剧演员,这可能是一个美丽的误会。首先,作为当红的影视明星,受制于各种场合的走穴,他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话剧的排练、台词的熟练、人物角色的琢磨和研究;其次,出品方为了弥补邀请明星出演所造成的巨大花费,演出的票价往往让很多观众望而却步。起用明星,这是话剧的卖点与看点,但是话剧市场过度依靠明星肯定是不健康的。培养话剧观众,需要的是更多好的剧目,需要的是更合理的价位,需要的是更冷静、客观的评论和宣传,而并非只是花高票价去近距离目睹所谓“明星”在舞台上的娱乐秀。明星无疑能提高话剧的娱乐性,但话剧还有它更为重要的艺术性。
频繁邀请明星出演话剧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目前话剧精品难出,只好通过所谓的名人效应来保作品的现状。当各路明星竞相登上话剧舞台的同时,话剧真正立足之基石——剧本,却被人们忽略了。中国话剧走过百年后,市场越来越繁荣,观众也越来越关注话剧,可是,真正能称之为话剧的又有多少?说到底,明星只是话剧舞台艺术的一种表达手段,而不应成为决定性因素。谋求话剧艺术的长远发展,除了外在形式上的突破,更应把精力投入到话剧艺术本身。在戏与明星的选择上,我们更应该倾向于前者而非后者。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左岸)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