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梦之梦》创作过程漫画图(赵乐/图) |
编者按:《如梦之梦》并不是一部新戏。2000年,该剧在台北艺术大学首演,演出形式非常特殊,观众位于中间,演员则围绕着观众演出。这种特殊的舞台形式,漫长的演出时间,使得该剧演出的机会少之又少。随后,《如梦之梦》又分别在台湾、香港短暂演出两次,最后一次演出是在2005年。新版《如梦之梦》,可以说是赖声川近年来努力经营的一次厚积薄发,也是2013年业界备受瞩目的惊人剧作。关于8小时的“梦”的诞生,关于奇特的环形舞台,关于神秘的“梦”中人……你知多少?在开始这场“梦之旅”前,你做好攻略了么?
一、 追梦攻略之《如梦之梦》诞生记
故事梗概:
故事的开始是《西藏生死书》第269页,一位医学院刚毕业的学生,第一天到大医院上班,结果病房中五位病人当天死掉四位。当医术无效时,她只能站在一边,当一个无助的旁观者,而这些病人一个一个在恐惧和惊慌中死掉,得不到任何启发或安慰。医生花很多精神怂恿濒临死亡的“五号病人”说出他的故事,从他的故事,我们进入顾香兰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梦。于是主角们的生命,甚至于过去的生命及死亡开始交织在一起,形成这次史诗般的旅程。
《如梦之梦》是从赖声川导演在生活不同阶段的一些故事积攒而来,其中主要包括四个故事: 故事一:以《西藏生死书》为起点
《如梦之梦》的创作有个有趣的过程,也是在印度发生,赖声川去参加一个十天研习营(他这些年的学习都是在戏剧之外),他带了一本《西藏生死书》,完全是无意间,那本书我已经看过了,只是随手抓一本,印度的旅行非常遥远。翻开这本书刚好看到一个医生的故事,那个菜鸟医生上班第一天五个病人死了四个,医生非常难过的找了书的作者,说他不知道该如何帮助他们。甚至一个老人死前拉着他的手问他:你认为上帝会宽恕我的罪吗?那个医生连这种问题都无法回答。突然之间赖声川思考的很多事情都结在一起。
故事二:法国城堡的画像
那年九月赖声川在法国旅行,住在城堡里面,后面有个湖,在一间面对湖的起居室当中,有个画像,通常看画都会习惯看标签,法国驻意大利大使1860~1900,有点感觉,这个人曾经是城堡的主人翁,是外交官--他是个外交官。他只活四十岁--他父亲也只活了四十岁。这不是什么震撼或感动,只是记下来了。赖声川想到,如果他不是驻意大利,而是中国大使,娶了个中国女人,清朝,那个中国女人站在这个城堡里面是什么感觉?又想,如果他还活着呢?他有多少故事给我们?这只是赖声川一天小小的感受,吃过饭后打开电视,看到九二一的新闻,整个旅行被九二一地震盖过。这也称不上灵感,是创作者在玩一个游戏罢了。
故事三:车祸中的假失踪
后来赖声川回台湾,他女儿在英国念书,有一天伦敦出现大车祸,他很注意,担心了一会儿。这也只是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没什么。过了两个星期,在一个纽约跟华盛顿时报的浓缩报纸上,出现一个新闻,那个伦敦车祸的死亡数字有修正。首先因为混乱中报错了,第二个原因,部分的乘客在车祸之后并没有受伤,离开现场没有回家。部分中的少部分出国了,没有打电话回家,后来才回家。这个东西对于编剧来说太精采了。你没有死只是离开、但人生中欠别人的都可以一笔勾销。当时赖声川心中有很深的悲哀,他看到现代人一个经典的例子,能不能一笔勾销重新开始呢?同样的赖声川没有记录这件事情,只是脑子里记了起来。
故事四:无法诊断的发烧
曾看过一篇文章,讲一个无法诊断的病、以致于病人死亡。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你以为死亡都有原因,其实不然,这种病例多到可以把病名叫做“无法诊断的发烧”。看这个文章赖声川有很多感受,到底是什么让人生病?
《如梦之梦》的架构和剧名:
赖声川有个构想,不成熟到只有一个剧名:在一个故事中有人做了个梦,在那个梦中有人说了个故事。这个剧名哪里来的?有一天赖声川在罗马博物馆中,有一幅画中画(画一个美术仓库),于是就想到这样一个剧名。瞬间这些东西创造了《如梦之梦》的核心构想。
赖声川到达印度的那个晚上,因为看到《生死书》中医生的故事,上述来自不同时间、不同国家的事件和灵感,顷刻间被串联了起来,成了《如梦之梦》。
[1] [2] [3] [4]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