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戏曲

台湾戏曲学院副校长蔡欣欣:台湾戏曲传承发展

2011年12月27日11:51
来源:搜狐娱乐
台北木偶剧团走进校园 


  台湾戏曲学院副校长、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蔡欣欣,是大陆戏剧界熟识的朋友。这位长相和打扮都颇为古典的美女教授以研究古典戏曲、台湾地方戏、民间游艺与阵头小戏著称。20多年来,她为推动两岸传统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奔走不懈。

  有人曾笑称,有好戏的地方就能见到蔡欣欣。果然,记者在日前一个好戏密集的戏剧活动中见到了蔡欣欣。蔡欣欣以极快的语速,向记者道出了台湾戏曲的乐与忧。

  如鱼得水与濒临失传

  除布袋戏之外,台湾传统戏曲大多源自大陆闽粤地区,于明代末年随漳、泉、客籍移民的迁徒流传至台湾。因此,台湾早期民间戏曲是建立在闽粤曲艺基础之上的。之后,京剧、昆曲、河南梆子等内陆剧种也陆续传入台湾。

  在台湾,除了京剧和河南梆子各有一个政府办的剧团之外,其他剧团无论是专业的演出团体还是由业余爱好者组成的社团,都是民营性质的。“民营剧团因为没有政府拨款,所以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它们的创作和演出都不受政府限制,戏剧市场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即使是家族式的剧团,也会完全按商业规律运作,不但进行企业化行销,而且家族中有新人参与管理,这就不难找准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院团的市场化运作,直接导致了剧种生存状态的分化,一些剧种在市场中如鱼得水,也有一些剧种濒临失传。

  布袋戏是其中“如鱼得水”的代表。从传统布袋戏,到使用华丽布景、灯光特效的金光布袋戏,再到如今每年有数十亿新台币产值的霹雳布袋戏,布袋戏总是与时俱进地进行着改变。“这样的改变究竟好不好,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但是,这种改变所呈现的是一个剧种因为生存的环境和时代美学变化而产生的蜕变。”蔡欣欣认为,台湾非常尊重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在台湾,也有一些艺术性很高的剧种,失去了在市场中生存的能力,濒临失传。“这样的剧种,我们会通过‘剧艺标本保存’和‘文化生态重建’的双重渠道进行抢救。”蔡欣欣解释,这两种渠道就类似把剧种放进博物馆,通过政府的扶持,把剧种保护起来,等待它们再次被大众接受的机会。

  也许有人会担忧,这些被束之高阁的剧种还能不能再有出头之日?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台湾已经有一些剧种经历了这样的轮回。“拿梨园戏为例,因为大陆到台湾来的泉州人很多,所以梨园戏在台湾曾经非常兴盛。但是由于梨园戏太过文雅,而且其他地方的人对泉州方言并不熟悉,所以梨园戏慢慢从大众艺术走向了精英文化层面。但是近几年,台湾对高雅艺术又开始逐渐关注,梨园戏也随之热了起来。”蔡欣欣说,随着梨园戏被再度关注,梨园戏中的各种艺术元素也成了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于是,根据梨园戏的科步身段演化来的梨园乐舞应运而生。

  传承与发展

  蔡欣欣为记者展示了这样一段视频,台湾明华园歌仔戏团的“奇炫”《白蛇传》演出现场,万余名观众身穿雨衣凝神观看。原来,这场实景演出中的《水漫金山》一折,在声光电的舞台效果配合下,“白素贞”与“小青”被在电影中拍摄特技时使用的威亚吊在半空,几辆消防车同时喷水,营造大雨滂沱的情景。

  在戏曲演出中,这样大胆的尝试绝不多见。“因为场面很炫,所以看这样的戏,就像是参加一场嘉年华。当然也会有人批评这是搞噱头,但对于我来说,我会通过这出戏去思考一出传统的剧目怎样呈现出另外一种艺术效果。”蔡欣欣也坦言,同样是许仙与白蛇的故事,如果是传统剧目,她会一看再看,而这样的作品,看一次也就够了。

  其实,台湾的戏曲在表演形式上做了很多尝试和创新,“譬如台北木偶剧团在《秦琼倒铜旗》中,就有人偶同台演出的、跨界结合的创意。形式的创新吸引了年轻一代走进剧场,接受舞台戏剧的表现方式。”蔡欣欣说。

  除了外在的创新,台湾戏曲也研修了“内功”。“中国戏曲以演员为中心,故事就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所以戏曲中的故事往往都是善恶分明的,人物也是符号化、模式化的。现在台湾的新创剧目中,故事和人物都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真实的人性。这样的戏就很容易引发青年观众的共鸣。”

  “传统和创新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每个剧种都要与时俱进,都要面临变与不变的抉择。可是,每一个剧种都有自己的个性与核心美学,都有各自的角色行当和声腔语言,这些是不能变的;而表演的程式、艺术美学的表现方式——或虚拟、或写实、或写意——都是可变和可创新的。”蔡欣欣说,正是因为歌仔戏和布袋戏在变与不变之间拿捏得很好,所以在台湾众多的剧种中,它们的生命力最强。

  艺师与艺校

  对于任何剧种来说,培养人才和观众都是传承发展的当务之急。台湾的做法是:遴选传统艺术艺师,表彰肯定其艺术成就,帮助这些艺师制定收徒传艺的计划以薪传、保存技艺;为了培养新的戏曲观众,台湾通过行政手段公布了《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通令在各中小学的人文与艺术学习领域中,加入对传统艺术、乡土戏曲的介绍与学习。

  以歌仔戏为例。1994年,台湾成立了“复兴剧艺实验学校”,设立歌仔戏科,歌仔戏首度进入学校教育体系。2006年,该校升格改制为台湾戏曲学院,歌仔戏学系从国中、高职到学院,实行“十年一贯”系统化学程规划。

  艺师作为薪传艺术本体与维系文化命脉的“无形文化资产”代表人,面向“民间职业戏班”“业余子弟社团”,通过学校教育体系和社会推广活动等多重渠道,或经由口传心授与言传身教,或借助书面教材与影音数据,或通过反复演练与舞台实践等途径,根据专业艺生传承人、艺术通才扎根和艺文人口培养等不同定位传授技艺。

  “对于习艺者,不只是单纯复制技术,更需用心体悟艺师的创作思维、民间智慧、生命态度和艺术情感,演艺才能得以代代相传。”蔡欣欣说。记者 刘淼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