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视 TV > 内地电视

杨澜访谈录:你最先看到的那朵“战地玫瑰”

来源:搜狐娱乐
2011年12月02日14:51
合影
合影


  “即使是炸弹爆炸 我们停顿两三秒后 也会继续工作”

  2001年美国攻打阿富汗塔利班,阿富汗战争全面爆发,她是全球首位进入阿富汗腹地喀布尔采访的华人女记者,之后她又两度前往阿富汗采访,成为唯一一位三进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我们再次看到了她的身影。

  2011年2月利比亚爆发示威游行,从而开始了长达8个月的内战。在战争爆发的一个多月后,闾丘前往利比亚报道,这是她时隔八年,再次奔赴战场。在她抵达当时利比亚班加西的第一天,迎接她的便是熟悉而陌生的“死亡”。——刚刚获得普利策奖的两名记者在米苏拉塔遇难。

  生死是战地记者经常会面临的问题,当同行的牺牲发生在眼前,死亡离自己那么近的时候,这对闾丘露薇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心中的疑问。然而闾丘露薇的答案却是“我比较习惯了”。

  其实早在第一次去阿富汗采访的时候,闾丘露薇便亲眼目睹了四名记者的死亡,她知道这是这份职业需要承担的风险。但对于她来说并不是贸然的去做这份工作,在她自己有把握能做这份工作的基础上,她会做好最好的准备,她会用自己的判断去决定什么可以去做,什么不能去做。即使死亡离她很近,生死也不会是她思考的问题,她告诉我们一个故事,就是在2003年伊拉克巴格达的时候,一颗炸弹在她前面一百多米的地方爆炸,而她和她同行的反应便是看了一眼,停顿两三秒后,然后继续干活。她说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如果自己被恐惧左右的时候,会影响自己的专注度和判断力。

  当主持人向闾丘露薇讨教战地经验时,闾丘露薇告诉说,最重要的是要带上设备,要带头盔和防弹衣,她还特别提醒头盔是很重要的。跟第一次去战地的同事24小时都穿着防弹衣的同事相比较,经验丰富的闾丘露薇告诉我们,懒惰不想穿防弹衣的她会做出很准确的判断,来决定什么情况下穿,什么情况下不穿,那就是在去前线的时候一定要穿,否则被流弹击中或者受伤就是自己的责任了。

  “面对死亡威胁已经习惯 但擦枪走火也让人后怕”

  在战场上,闾丘露薇并不过多考虑生死的问题,但是在族群、宗教矛盾盘根错节的利比亚,危险却无处不在。

  在当地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是,四名法国保安被当时的反动派击毙,因为他们怀疑这四个人是间谍,这件事情让人们看到,当地人一直绷紧了神经,处于敌我状态。而让闾丘露薇后怕的是她也差点被当成了间谍。

  在利比亚,当地人不喜欢别人拍自己不好的地方,所以在闾丘露薇把镜头对准了埃及大使馆门口混乱的拿签证人群时遭到了人们的制止。一个人冲上前恶狠狠的质问闾丘露薇是什么身份?说她是间谍,问她为什么要破坏他们的美好形象,当闾丘露薇反问,“你们不是民主自由吗?我难道没有采访自由吗?”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另外一个利比亚人替闾丘露薇解了围,跟那位质疑者争论,最后解围的人转身告诉闾丘露薇“我把他说服了,现在我们不是要自由嘛,你就拍吧。”这件事让闾丘露薇意识到,如果一个外国人做了让当地人不信任的事情时,擦枪走火是很容易发生的事。

  在利比亚 她曾成为被禁足的“大堂记者”

  对于“战地记者”这个职业,人们大多有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相像——他们勇敢、无畏,不惜以鲜血和生命深入到第一线去拍摄。然而对于闾丘露薇而言,生与死的体验却并不是战地新闻工作的常态,更多的时候,她和她的同行们需要从严密的媒体控制、谨慎的外交辞令、嬗变的民众、以及鱼目混杂的谣言中寻找话题与真相。

  在利比亚政权稳定的时候,住在的黎波里五星级酒店的记者是不被允许出去的,没有人知道那时候的的黎波里发生了什么。当时的记者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健身,然后在酒店大堂里面聊天,看电视或者在facebook上面聊天,他们只能做的只是等待广播的通知,告诉他们可以集合去哪里采访了,或者现在哪里有记者会了,他们称自己是“大堂记者”。

  随着政权的更迭,民众内心的变化也引起了闾丘露薇的观察和思考。在的黎波里去一些被组织的支持卡扎菲活动中去采访那些人,他们会说“我爱卡扎菲,我支持他,我们要跟外来势力决战到底”,然而当活动结束人群散去的时候,再去采访同一个人,他会告诉你,他有恐惧,如果他不说刚才那些话,他的命就会没有了。相反,现在大环境变了,那些内心支持卡扎菲的人的内心可能也有着另外一种恐惧了。

  “追寻新闻真相 不是道德审判 媒体要有伦理底线”

  很长一段时间,“勇敢”成为闾丘露薇身上最重要的标签,2006年她停职前往哈佛大学学习,并且坚持上网写博客,以此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她说:“我希望有一天,人们认识我,不再是因为我的勇敢,而是因为我的专业,以及我对事件的观察。”而在2011年的诸多大事件中,她不仅深入第一现场进行报道,也通过微博、博客与读者分享她的观察和思考。

  在杨喜利事件发生后,人们在谴责管理暴力的同时,为了抢夺新闻,各路媒体也将镜头毫无顾忌地对准了病床上得受害女性,引发社会对媒体道德的反思。闾丘露薇就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媒体有追问真相的义务和权力,但是同时也有伦理底线,要尊重受害者的隐私和感受,在穷追猛打的时候,至少要分清公权和私权,也不要自己进行道德审判。”然而这样的事情还发生在灾难报道的时候,记者有时就会问很残忍的问题,闾丘露薇的认识是,当当家急着要去追新闻的时候,没有设身处地的想问题,缺乏一种人文关怀,虽然我们从小的教育里没有这个,但是需要大家去反省讨论这个问题,媒体在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把人文关怀考虑进来。

  什么样的男人受得了你

  在家庭,闾丘露薇有一个以她为傲的女儿,有一个支持自己的老公,虽然女儿会用不以为然的方式向她为老师要书,但她还是看到女儿眼中的自豪。虽然她会为工作四处奔波,但丈夫会调整时间陪她一起出差,即使她出差丈夫不能陪同,他也会在家宅着等着老婆的电话。闾丘露薇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两个人找到一个平衡点,相互商量找到最好的调整方法。

(责任编辑:news)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