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和李连杰 |
三
这几年里,徐克尝试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他的想法太多,变化太快,在许多人看来,90年代初用一系列武侠电影打造起来的“徐克风格”,反而有些模糊了。徐克把创作过程形容为“赛跑”,而对手就是自己:不停克服自己即成的线路,不停打破自己过去的习惯。“人生下来就有很多失败等着他。要做成一件事情,失败是必然的考验,但如果你中途停止,就会白费心机。如果坚持下去,你曾经尝试过但失败了的东西,终有一天会成功。”
《龙门飞甲》里,徐克尝试的是3D技术。他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看3D电影,一部叫《十三只鬼》的老片,他戴上红蓝眼镜,可以看到黑白电影里彩色的鬼,这让他感到很神奇。他始终想让电影的内容更接近立体、有深度的真实世界——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道彩色,从立体声到八声音道,追求的都是“真实”。 科技能帮他做到实景里做不到的事情,可以用最强大的方式表现他的题材,甚至在创作的过程中发生质变,让他产生新的观点。他非常享受这种螺旋上升的过程。
虽然是同一座客栈,《龙门飞甲》比起《新龙门客栈》来,已经物是人非。但一个英雄在生死离合面前,会如何对待和自己出生入死的伙伴,彼此之间又如何互相支撑,这差不多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战乱,徐克年幼时全家从越南迁居香港,生活的飘零奔波让他对“乱世”有一种情结;而即使生如浮萍,在烽火连天民不聊生的喧噪中撕扯,也要坚守内心一份宁静,这是他在古人诗词书画中看到的情怀。武侠世界可以容纳一切:最丑怪和最美艳的,最诡异和最迤逦的,最激烈和最平淡的——3D让这个漂浮在云端一般的世界变得真实。
3D的机器体型巨大大,徐克要克服空间和面积的限制,拍一支箭射穿另一支箭的微妙景观。他请《阿凡达》的3D技术指导来训练工作人员,也训练演员们用不同的方式表演:李连杰不仅要面对虚拟的对手,还要想像对方手中握有三把不同的兵器。徐克知道李连杰的底线——他害怕伤害动物,怕刀具碰伤对手演员,出新出奇,倒是不在话下。
为了达到理想的感觉,徐克往往会在现场示范表演,“我是情不自禁。”他故事里的角色和细节,往往从某个人的颦笑之间衍生开去:他喜欢观察人,别人讲话时迟疑的口吃、尴尬的表情会引起他的兴趣,陌生讲话的声音,也会让他揣测对方自己可能都未意识到的内心世界。他很喜欢周迅,总觉得她的样子又可爱又可怜,第一次合作《女人不坏》时让她演了个小傻瓜,这次却要求她性格刚烈,对生死都泰然若之,不带半点委屈。桂纶镁第一次拍他的戏,之前不会开机车的她就被要求飙车,后座上还带一个人,她被吓得不轻。徐克在现场又不苟言笑,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桂纶镁都十分怕他。
他总是想让演员变得不一样,有时也有些苦恼把他们逼到一个近乎害怕的境地,又安慰自己说,这是电影的代价。只是他很怕女演员哭,觉得无可奈何,但哭完了,还是要她们做那些看起来危险的事情。
女人他看“一瞬”,男人他则看“一世”。徐克和李连杰认识20多年,即使不常联络,愈来愈发达的媒体渠道也让两人知道彼此的大概状况。他零星听说过李连杰为“壹基金”鞠躬尽瘁的种种事迹,再见面,觉得他成熟了许多,和“侠”的感觉也越来越近。李连杰皈依了佛教,觉得参透了很多事情的因果,放下了许多怨怼,自觉不需要再去证明些什么或者争取些什么,他讨论阴阳的平衡与合理,讨论柔和刚的相对性,思考生命中得到什么才能获得满足的终极问题。练武40多年,折断过无数次腿摔断过无数次胳膊,他反而渐渐明白,武术不过是身体发肤之事,心性的修炼无法由外向内达成。
他劝徐克:其实任何时候、任何结果就三个字“YES,OK,NO”,我们都好、都可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