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和李连杰 |
二
李连杰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徐克时的场景。那是1985年的某个深夜,两人约在12点见面,李连杰在半岛酒店的大堂了等了好一会儿,因为太晚,还迷迷糊糊跑错了洗手间。那时他已凭《少林寺》系列红遍大江南北,电影以1角钱的票价拿下1亿人民币的票房,但“体制内”的身份让他有种困顿感,有人告诉他,你要走出去,就要拍徐克的戏。
徐克迟到了半个多小时。他当然看过《少林寺》,银幕上的李连杰让他觉得有点冲动和暴烈,站在他眼前的真人却格外害羞和内敛,似乎不希望别人多瞧他一眼。那时徐克已经有了“老怪”的外号,李连杰也听说过他做事的风格“有点儿疯狂”,但觉得眼前的这个人走路、说话“并不是大导演的姿态”,很随意。两人聊到近1点,徐克便招呼稀里糊涂的李连杰一起去配音室,看他给电影《最佳拍档》做后期。
两人就此结识,做了很多年的朋友,直到1989年的《龙在江湖》,他们才算正式开始了合作。香港对李连杰而言并不陌生,早在1981年,他就认识了当时还在邵氏做总经理的蔡澜,之后的几年里,他们常常在石添位于九龙塘的别墅里吃喝聊天,在座的还有写精灵古怪小说的倪匡、写天马行空音乐的黄霑。他们对来自大陆的李连杰很好奇,喜欢向这个曾经连获5届全国武术冠军的电影红星探寻武术的奥妙,也会问起当时对他们而言相近却不相亲的大陆种种。
最开始,李连杰和徐克的话题也大多如此。徐克总是问李连杰许多问题,两人谈工作,谈剧本,当然也谈生活。李连杰发现,要理解徐克的话,需要点儿特别的逻辑,“他说123,你就去想123,结果发现那是错的,他要的根本是789。”后来他开始慢慢习惯了这种变化多端的表达方式:徐克不一定能准确地说出他要什么,但他知道他不要什么,
《黄飞鸿》系列无疑是两人的合作中最精彩的一笔。徐克一直想重拍黄飞鸿:他记得小时候在电影院里看黄飞鸿时,整个剧院的人都在拼命拍手,他想把那种兴奋和享受带回电影院去。而年岁渐长,他对“黄飞鸿”这样一个人物的期望和好奇不减反增,与他理想中的英雄主义渐渐融合在一起。李连杰的出现让他有点兴奋:他站出来就是一个“侠”,人们可以信任他、依靠他,关键的时候,他会挺身而出,救人于水火之中。
比起之前的版本,李连杰演的黄飞鸿简直太年轻了些,但在徐克看来,他是真正懂武术的人,知道什么是侠义精神,他身上就有那么股浩然正气,“而且他不粗鲁,有种优雅和斯文气,又带点温柔和浪漫。”在徐克的电影里,演员和故事之间的关系几近“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他曾经因为对林青霞中性一面的好奇拍出了《东方不败》,李连杰与黄飞鸿,也是互生互长的关系。
电影是什么?无非是和人分享自己上天入地的奇想异想幻想,而那些人恰好能和你一起把那些疯狂的念头变成现实。拍第一部《黄飞鸿》的时候,李连杰还本着实打实的态度,因为拍《少林寺》“基本上就是把以前练过的那些一段段摆出来”,连基本的保护都没有,武术设计的原则更是“理论上可行”。徐克要求他在空中连踢7脚,他一边偷笑一边嘀咕,“导演不知道地球引力吗?”在他的经验里,空中连踢3脚已经是人体的极限。但徐克告诉他,踢完3脚观众刚兴奋起来,哪里能过瘾?李连杰这才对“武术指导”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完成了“无影脚”这一黄飞鸿的招牌功夫。
拍“楼梯大战”时,奇特的上下循环路线设计也让李连杰迷惑不已。“导演就戴着墨镜坐在那儿低头打游戏。我忍不住过去看一眼,原来他在玩当时很流行的那种爬上爬下的格斗游戏,他说,我们就这样拍,你们从上打到下,再沿着那边的楼梯打上去。”后来,好莱坞拍摄《三个火枪手》时也借用了这一段。
两人认识了20多年,彼此的称呼一直都没变。徐克还是习惯叫李连杰“杰仔”,李连杰也习惯称徐克为“导演”。李连杰不喝酒,两人聊天的时候始终是客客气气的,彼此没忘过形,也没有过秉烛夜话式的长谈,只是每次见面,都有份说不出的亲切感。拍《新龙门客栈》的时候,徐克就属意李连杰出演主角周淮安,但档期对不上,到了《龙门飞甲》,他第一个就想到了李连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