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戏曲

青年演员选场小剧场古粮仓 传统戏曲唱出新滋味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郭佳
2011年10月12日09:04

  权威访谈

  李恩杰(北京京剧院院长):京剧新剧目探索?北京从未停下脚步

  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始终认为,“无论怎么创新,都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京剧虚拟和程式化的特质保留下来,要利用现有的来创造新的程式,京剧不能只演反映历史生活的,一定要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与现实无关,生命力会越来越弱。现在京剧所处的地位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在那个时代,它是主流,可借鉴的东西很多,现在则完全不同了,但并不能因此而减少现实题材的创作,要让京剧与现代生活、与主流人群发生关系。”

  一直以来,京津沪被誉为京剧的重镇,但北京无论是人才还是创作,都在全国占有很大的份额。李恩杰称,“特别是在京剧新创剧目的探索中,虽然很艰苦,但北京始终没有停滞,而且也形成了一些符合当代特征的新程式,比如《宰相刘罗锅》中的‘棋子舞’、‘元宝舞’和‘骑驴舞’,都创造了新的京剧程式。而《宋家姐妹》更是在音乐上破除了现代戏一定要用交响乐队伴奏的模式,用一个混编乐队来进行音乐上的尝试,特别是京胡和大提琴的对奏,在京剧舞台上是首开先河。”在他看来,“几乎北京京剧院的每一出戏新创剧目都是苦思冥想,哪怕有一点成功,就会为京剧与今天的对接加分。”

  新闻内存

  传统戏曲创新剧目一览

  京剧《袁崇焕》以“老耳朵新眼睛”的创作基调,让观众听到了最精醇的唱腔,看到了最震撼的舞台。

  京剧《梅兰芳》以“剧诗”的形式跳出京剧传统套路,用比兴的调度手法串联梅兰芳人生的华彩。

  京剧《下鲁城》在伴唱、合唱中加入西洋和声,首创京剧二黄与京韵大鼓、单弦、北京琴书形成的“京调二黄”。

  京剧《赤壁》文本突破了以往三国故事,虽然写了一场战争,却展示出“一将成名万骨枯”的反战主题。

  京剧《蝶海情》男女主角在表演中分别突破了自己的行当,小生中融入老生,青衣中更借鉴了昆曲的技巧。

  京剧《宋家姐妹》,以电影式的全景多媒体营造氛围,用大提琴与京胡“斗琴”的方式开场,旋律中贯穿宋庆龄喜爱的世界名曲。

  昆曲《西厢记》用最尊重传统的剧本、唱腔和表演结合时尚绚丽的舞台空间,打造了最贴近当代人的“通俗”范本。

  昆曲《旧京绝唱》以昆曲为主体,融入了西方戏剧的表现形式,在三弦的伴奏中,用台中台、戏中戏巧妙呈现北昆经典剧目。

  昆曲《红楼梦》引入社会资金共同制作,同时推出以“红楼寻梦”为题的“宝黛钗”全国海选,并借助央视播出扩大昆曲的影响。

  昆曲《陶然情》以戏曲化的方式表现现代生活,其中还实现了上世纪初的经典歌曲与昆曲唱腔的完美衔接。

  见证人·表演者

  年轻戏迷越来越多

  魏春荣(昆曲演员)

  作为北昆的当家花旦,曾经主演了《关汉卿》、《西厢记》,参演了《红楼梦》等多部新创剧目的魏春荣,对于近些年昆曲为吸引观众所做的努力无疑最为感同身受。“虽然我们没有太多经历过台上演员比台下多的情景,但以往大幕拉开,观众几乎都是50岁以后的,很少能够看到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而现在剧场里的情形却完全不同了,不仅各个年龄层都有,二、三十岁的更是占到了大多数,甚至是十几岁的中学生都不在少数。”

  观众就意味着市场,而有了市场,也就有了稳定的团队。北昆1982年招收的45名学员中,如今只剩下以魏春荣为代表的不足10人,而在魏春荣的记忆中,自己第一次登台是与班里15名同学一起出演《牡丹亭》中的众花神,“可是到现在,当年的15个同学只剩下4人还坚守在昆曲领域。”

  而当年如此之低的成活率也与今天形成了鲜明对比,据魏春荣介绍:“如今北昆的主力是剧院和北戏2001年招收的昆曲学员班,至今24人中有21人都选择了昆曲留在了北昆,《红楼梦》中的很多主要角色就是由这个班的学生演出的。”

  魏春荣将昆曲称为“一门接近完美的民族艺术”,“虽然在当下没有走在流行前沿,但在一辈一辈的传承下,昆曲其实也在变,所以业界完全没有必要排斥新创。所谓传统文学都是历代文人、艺人去演绎流传下来的,我的老师是这样演的,他传给我以后,我接受了老师传给我的东西,但在自己的演出当中,又有一些自己新的体会和新的东西加入,然后我再把这些东西教给下一辈的演员,之后他们再根据自己的特点融合进新的内容,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定不会是最原始的状态。而这种变化又是符合其生长和传承规律的,是循序渐进的。而新编戏更是当代演员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观众审美需求的一种新创作,也只有这样,600年昆曲才能找到与当代人沟通的切入点,否则这门古老的艺术也不可能传承至今,并一直传承下去。”

  见证人·经营者

  昆曲进北京是必然的

  王翔(文化公司负责人)

  一个偶然的冲动促成的厅堂版《牡丹亭》让被称为“文化商人”的王翔赚足了口碑与票房,而因为有了这个创意,“南花北移”的昆曲更在“非遗”头衔之外,又多了当代奢侈生活符号的新定位。除了精致唯美的演出,观众即便在品尝“牡丹宴”时,身旁的几处液晶屏幕都在实时传送着隔壁扮戏房的演员化妆、候场的情形……

  王翔说,“观众进来后享受的基本是一对一的服务,60个坐席,演职员却有50多人,得到的服务和观赏效果都是最高水准的,我们在所有细节上都尽量做到最好,倡导的是一种现场体验式的近在咫尺的审美。北京已经从物质文明的时代脱离出来,进入非物质的消费状态,并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娱乐。因此昆曲进北京是必然的,从短期的利益来说厅堂版《牡丹亭》是一个商业项目,但从长远来看其实我们就是在推动昆曲。”

  谈起商业上的成功,王翔称就三个字“掐尖儿”。厅堂版《牡丹亭》从开始策划到实施都践行了这个理念。昆曲本身的价值毋庸置疑,他还邀请了有昆曲“第一巾生”之称的名家汪世瑜担任艺术顾问,创作中删去了众多枝杈,从55回浓缩到8回共90分钟,撷取剧中精华,在受众定位上选择了高知、高收入的精英阶层。最终让该剧成为针对精英阶层的高端商务演出。

  “我自认为是在寻找昆曲舞台演出之外的另外一种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如果想把它做成一个商务的观演环境,就必须要把餐饮加进来。1980元贵吗?不贵。600年的粮仓,600年的昆曲,裙裾帘布暗香迫近眼眉的那种身临其境感应该是怎样的一种价值!这个社会实际上是依靠一个精英阶层来主宰的,精英阶层接受昆曲,就说明昆曲能在这个社会找到他应有的位置。我不排除普及,学生、票友、胡同里的昆曲爱好者他们可能痴迷于昆曲,但他们的消费还是一种比较底层的消费,还不能形成一个优势群体对一个文化项目的认可。”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