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
穿越时空的“会面”
2011年8月,俄罗斯莫斯科艺术剧院首次访华。这个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丹钦科在一百多年前创建的剧院,带着中国观众的好奇与期待登上了首都剧场的舞台。尽管此前对斯坦尼体系的传颂在戏剧学院里从来不绝于耳,大名鼎鼎的北京人艺也屡屡强调斯氏体系对他们的指导意义,但究竟何为真正的“斯坦尼式表演”,对普通观众,甚至于一部分专业人士来说都仍旧是个问题。
同样的8月,是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逝世五十周年。今日的京剧艺术早已从当年深入人心的主流文化退居边缘,那时的“天王巨星”梅老板,现已成为京剧甚至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言人,一个丰碑似的人物。然光环再耀眼,也始终难掩孤独。
次月,2011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热闹开锣,四部由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剧作组成的“致敬大师单元”尤为引人关注。《伽利略》、《北京好人》、《第三帝国的恐惧与苦难》、《马哈哥尼城的兴衰》齐齐上演,令中国观众得以一睹布氏之风采。尤其对北京观众而言,长年浸淫在斯氏体系占领的剧场里,的确该换个口味了。
在这两个月里,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梅兰芳为代表的三种戏剧表演体系穿越时空的“会面”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随后这个“小发现”顺理成章成为了本期策划的源头。我们的本意不在于重复所谓的“三大体系”,因“三大”本身也仅仅是个并不严谨的表述,对观众而言更无关痛痒。本期策划为大家介绍这三种可称是传统的戏剧观,我们的关注点是:经典于我们当下的意义。从莫斯科艺术剧院首次访华、2011青戏节致敬布莱希特、梅兰芳逝世五十周年这三个戏剧事件说起,为观众打开一扇窗口,了解“三大”及“三大”之外更广阔的戏剧观念,乃是我们真正的意图所在。(文/陈乱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