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视 TV > 永不磨灭的番号 > 新闻报道

《番号》露冠军相 徐纪周蜕变锁定口碑与收视

来源:北京晨报
2011年08月22日08:11
导演徐纪周
导演徐纪周

  北京晨报8月22日报道 2011的夏天,京城的文化娱乐圈有两件事或许在N年之后仍会被人提起:话剧《喜剧的忧伤》创下人艺60年票房之最,“一票难求”绝非夸张;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以下简称《番号》)刚刚“出征”荧屏便露“冠军相”,有收视率口碑好,已成口口相传的“年度最佳”。

  前者导演徐昂,后者导演徐纪周,“二徐”乃中戏导演系同班同宿舍里最好的哥们儿,都曾有过青年导演最普遍的“怀才不遇”的心态,又都有着渴望被主流声音关注认可的急切,他们也想有一个“番号”,因为那象征着被承认、被尊重、被记住。

  徐纪周为此在个人情怀与商业诉求之间,在艺术理想与大众品位之间不断寻找那个最佳的平衡点,花费了整整十年,直到《番号》。

  创作过程:十年积累打造《番号》

  就近年的战争题材剧来说,《亮剑》依然占领着口碑、收视以及重播次数的制高点;《我的团长我的团》一度被期待、却遭遇“滑铁卢”,惨淡收场;《番号》则靠业内口碑先行造势进而拉动收视。“李大本事”(黄海波(微博)饰)鲜明的符号性,大情怀、小视角的表现手法,战争场面的制作精良等实实在在地让观众感到了作品的“名副其实”和导演的举重若轻。然而,徐纪周的个中艰辛和经历波折并不愿向他人提及,他更愿意表现出从业道路还算顺遂,虽然没有一炮而红,但也从未失手,《杀虎口》和《天敌》最多算是反响平平而已。前者因过于放大个人风格,后者因不可抗力因素打击了创作热情,终而应付了事。直到《番号》的成熟蜕变……

  然而,若不是两年前身患绝症的原著小说作者张磊想让徐纪周完成自己的“遗愿”,恐怕《番号》的改编要被无限期搁置。“两万字,主要提供了一场战役、一种情怀和番号的概念,一支由歪瓜裂枣组成的草根部队要证明身份。我手上当时有几个成熟的本子,如果不是张磊生病的缘故,肯定不会先去改编《番号》,挺费劲的。”

  原著为《番号》搭起的“骨架”让其立得住;徐纪周为其填充“血肉”是要让其耍得开,“丰富故事和人物的过程需要巨大的知识储备量。前十几集,强情节、快节奏、一集要设计七八个点,比如八路军和九路军的争锋,九路军装神弄鬼,李大本事向上级借大炮,这种东西特别密。最难写的就是这部分,你要用俗的方式来表达,但内容又不能俗套,要显得智慧。我几次想放弃。”

  在采访剧中演员时,不止一次地听到这样的说法:“徐纪周的剧本很完善,每个角色的每句台词几乎都是完整的。他会要求演员尽量按照剧本说,演起来非常省心。”反观在当下的影视圈,这种原本正常的现象却变得越来越罕见。只有大纲,没有内容就敢开始预售;上一场戏拍完,下一场戏剧本赶到的“飞页”现象;还有一些“不说人话”的剧本迫使演员、导演现场重新编排……这些看似极不靠谱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功利、浮躁、糊弄的心态下又怎么可能期待作品扎实、厚重、落地呢。

  风格分析:小资掺狗血乃成功秘诀

  “接近癫狂,接近极致,把小资情怀放进狗血剧情里。”是徐纪周对《番号》风格的总结,而且言谈中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算准了观众的喜好,一切尽在掌握的得意心态。

  “全剧分三个段落,前十三集比较闹腾,是疯狂的喜闹剧;中段侧重情感,但情感模式是反着来的,李大本事和赛貂蝉、孙成海和大门子都是女强男弱;第三段,编得比较正,逐步走向悲怆。第一阶段满足电视台,对于传奇、狗血的要求,是收视保证;第二段满足小资们的情感欲求;第三段满足我自己的个人情怀。很多观众最后会被第三阶段的悲壮感动,但如果没有前面,就不会吸引观众。”

  再细化到三段情感,“大算盘”徐纪周也早就想好了让它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别抓住不同的观众群,“李大本事和赛貂蝉那条线很小资,按照《大话西游》来的,绚烂之极且稍纵即逝;陈峰(王雷饰)那条很常规,王雷是按照韩剧范儿演的,英俊帅气、家国情怀、文艺幽怨;孙成海是个混蛋,于是出现一个比他更混的女人治他,但骨子里又泛滥着母爱,得反着来才有意思。”

  一部商业剧,创作者必须要有迎合市场、揣摩观众的功利心态,但如徐纪周这般精打细算难免有过度之嫌,是否会对创作时最需要的自由心态有所拘束?“实话实说,所谓的自由心态是最害人的,尤其是对那些刚入行的新人。说句俗话,干这行想出来,都得抱着‘先投身后卖艺’的心态,先让市场知道你是谁,你才会有话语权。”

  除了“谋事在人”,还有“成事在天”。业内人也很难断定什么戏一定会火,天时地利人和都很重要。徐纪周对此深有感触,两部作品当年都遭遇劲敌,《杀虎口》和《潜伏》是同一天播出;《天敌》则撞上了《黎明之前》,可谓是“我悄悄地来,正如我悄悄地走”。否极泰来,《番号》彻底转运,原本最担心的同档期对手新版《西游记》被临时推迟,《番号》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截至目前,平均收视收视便过6个点并成高开高走之势。但徐纪周坦言,他依然觉得这事儿还没彻底成,心还没落下,“上周末收视统计没出来,当时就忐忑了,后来才想到是周末的关系。”不过,又会时不时地“抱怨”轰炸式的各类采访、拒绝各种找上门的剧本和投资,给人一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感觉。好在徐纪周在关键事儿上保持着清醒:“烂剧本坚决不拍,这圈子里没有拒绝不了的关系和面子,你只要接连拍两部烂戏,‘关系’和‘面子’立刻就不认你。”

  自我蜕变:在妥协与坚持中找平衡

  徐纪周,2001年毕业于中戏导演系,毕业后大多数同学去做话剧了,他却玩起了镜头。“话剧圈没标准,不像电影、电视,口碑、票房、收视率就是标准,有票房有收视率的同时获得口碑,既被观众喜欢又被专家认可,你就找到了价值。”徐纪周毅然决然干起了影视。一干就是十年,“商业基础永远放在最前面,文艺情怀还不能丢,每个戏都会有妥协,全妥协什么都不是,全坚持又什么都做不成,这是我毕业十年的总结。《天敌》最初的剧本带有非常浓的个人情怀,但又很符合市场的套路;后来几经修改,变成了一个强情节、快节奏的风格,很小资,播出后发现反应没那么强。写《番号》的时候,仍然是努力平衡个人情怀与大众口味。所有的商业片导演一辈子都在干的事儿,就是找平衡点。”

  徐纪周还以兄弟徐昂的新作《喜剧的忧伤》举例:“如果没有明星,这剧也不能成。我和徐昂的差异很大,但创作观比较能认同。大明星对创作有巨大的干扰作用,圈里人都知道,但他为什么还是用了?徐昂非常自我,这两年往塔尖上钻得越来越狠了,离大众越来越远了,大众的口味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永远是有规可循的。大师为什么会渐行渐远,因为走得太远了。”

  徐纪周目前来看无意成为大师,他最需要,更在乎的是本人和作品都被主流声音认可和关注。徐纪周和《番号》相互成就,《番号》就是徐纪周要找的那个最佳平衡点,徐纪周则很可能让《番号》成为战争题材剧中“永不磨灭”的一笔。

  晨报记者 冯遐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责任编辑:朱童曼)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