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最执着的坚持为青春作注———
《一楼罗密欧,二楼祝英台》、《评选戈多》、《禁止呐喊》、《悼亡剧场》、《阿Q反传》、《一条线上的七个犹太小孩》……这些充满激情创意与青春智慧的戏剧汇聚在京城只为了一个目的——“大戏节”。近日,第十届“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在北京9剧场青春登场,这一在激情夏日让人疯狂的演出品牌由北京戏剧家协会、北京9剧场主办,宽友(北京)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北京贸联嘉盛国际会展公司协办,从全国62所大学的72个剧社的90部作品中脱颖而出的19个剧目,无所顾忌地带着刺猬的犀利与锋芒呈现在观众面前。为期半个月的演出有舞台狂欢,更有黯然感伤,但即将于下周一落幕的“大戏节”所带来的话题却将一年一年传递下去……
用戏剧进行有逻辑的思考 表达意图大声疾呼
着迷于天马行空的表达方式
虽然第一次参加大戏节,但是中国海洋大学海鸥剧社却是此次参赛大学剧团中成立时间最早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立青岛大学由校地下党领导组织179名学生请愿团赴国民党所在地南京请愿,要求抗日。行动失败后,地下党组织成立了海鸥剧社以文艺形式唤起民众、宣传抗日。79年风雨历程后,戏剧传统犹存。如今的海鸥剧社,定期招募新同学,社团常驻演职人员40名,编导10名,剧务10名。每学期在校内举行“话剧周”,期间,两个校区将上演风格迥异的八部戏剧。
“《评选戈多》是讲述当代大学生在理想和现实中挣扎的三幕先锋剧,残酷又绝望”,该剧导演、来自中国海洋大学2007级新闻学专业的郭意达如是评价。“剧中,新任院学生会主席、二年级学生库卡,上届主席三年级学生普罗米,大一新生、班长里多三人进行每年一度的‘评选戈多’活动,三人在争论与投票中轮回。而戈多,即意味虚伪麻木被社会磨灭了理想的人。”
今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郭意达,在海鸥剧社屡有演出,也牛刀小试导演了《油漆未干》、《太阳升起的地方》、《海之魂》等剧目。“话剧于我而言的最大魅力就是内心想法得以借助舞台表达和实现。”在郭意达看来,虽然新闻和戏剧都是对社会和人的关照,但戏剧的肆意想象力和天马行空的表现方式让自己更为着迷。
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表演专业的《悼亡剧场》缘起于小时候被关在已经下班的商场,于是玩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开门才出去。在这出戏中,剧中人也被关在了已经下班的剧场,所不同的是,这个剧场一关就没再打开过。全剧有青春校园也有恐怖心理,很多观众是从头到尾一直在流泪。
在编剧孙晓星看来,“专业剧团有责任,因此担子重,所以他们排一出戏会思前想后做市场调研,但学校则不同,仅仅凭借着‘相信’就能去做。我们一直觉得当别人说你幼稚时,其实是在夸你。”同其他很多剧社仅仅靠学校微薄的资金支持外,他们的运作方式足以令人羡慕,公司投资运作,剧目创作完成后会在天津进行商演。
改变抱怨之后践行的绵软无力
在今年的演出剧目中,四川大学编导系带来的《禁止呐喊》尤为吸引评委会关注。只有两个男演员撑满全场,《禁止呐喊》的秘密武器为何?该剧编剧兼导演、广电编导系大三学生曹阳认为:是“真诚”、“生活”、“有趣”和“责任”。
“嘿,对,就是你,你人生的脚步也太快了吧?有没有时间像这两个兄弟一样调侃现实的荒诞,对抗生活的不公,不顾一切追求理想。”在《禁止呐喊》的宣传册上,剧情简介一栏如此开篇。两个从小一起成长的朋友携手走过小学、中学、大学,走入社会经历买房、拆迁、恋爱等成年人共有的悲喜,对美好的渴望驱使两兄弟一路寻找生活的症结和出口。
在曹阳看来,《禁止呐喊》的前半段“就是一个纯喜剧”,“因为从学校生活讲起,我们所有主创最熟悉的也是校园生活,所以你可以看到例如最不好用的校园网、永远晚点不会提前的校车、排队排队再排队的饭卡充值。”只不过,对于这些最琐细、最生活甚至有点恼人的片段,曹阳用他钟爱的搞笑方式呈现出来。“如果说评委老师们认为这个戏还不错,我想我们真诚的从生活中感受,然后再用创意表演出来是原因之一。”曹阳说,入大学后,他就一直琢磨着记录学校里有趣的点滴,铆着劲写这个剧本。
“在戏的后半段,禁止呐喊四个字适合概括我们的表达意图”,曹阳认为,理想与实现的间隔、欲望与满足的鸿沟难以消弭,敏感的大学生团体迅速捕捉缺口并且大声疾呼,但是群情义愤的职责与抱怨之后,理性反思与务实践行却绵软无力。“我们不缺虚张声势,我们急需有逻辑的思索,急需做实事。”
戏剧能为世界做什么?
在商业文化盛行的忙碌之都香港,有那么一群灵动的青春生命渴望与世界对话。每年三到四月,来自香港九所大学的剧团便汇集在政府提供的一座小剧场里进行年度联合汇演。没有评委点评,也不设任何奖项,更无关注的闪光灯,清冷外场并未带凉为话剧狂欢为理想高歌的内心火热。其中,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大剧坊就是这场名为“香港大专戏剧节”的常客。2009年推原创作品《顾城之死》、2010年演《我们的美好非洲时光》,每年一支团队一部新戏的中大剧坊今年携改编剧目《一条线上的七个犹太小孩》受邀来到大戏节碰撞花火。
《一条线上的七个犹太小孩》将英国女性主要剧作家卡里尔·丘吉尔的作品《七个犹太小孩》与香港话剧团现任艺术总监陈敢权代表作《一条线》合二为一,在“戏中戏”的架构前端,一个无名戏班上演了探讨巴以冲突、和平与战争话题的短剧《七个犹太小孩》;后端,回到后台的戏班收到下次演出剧本《一条线》,伴随他们玩闹试读,一个小游戏演变成一发不可收拾的生死之搏。今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即将任职于香港儿童木偶剧院的罗颖妍将编剧、导演揽作一身,“我们在思考,戏剧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通过电影、书籍等资料我们清楚了巴以冲突的来龙去脉,我们看到了这个为利益角力的世界正在饱受战争的侵蚀”,这部戏剧最终能改变什么改变多少,“我无法得知,只是我们寄望沟通、理解与改变。”
戏剧只是校园内的美好回忆毕业后的英雄梦想 迫于生存压力无法将戏剧当做职业
相比很多参赛剧团的“专业相关”,中国海洋大学更像是一支勇猛的杂牌军。编剧黄蕾毕业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几位主演分别来自07级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07级大气科学、09级金融专业,其他成员也是各行各业、无关戏剧。
从大一就加入剧社的07级大气科学学生李飏在四年里又演又导,毕业走进了收入稳定的气象局。“为了这部戏来北京演出,我请了一周的假,一个月的薪水泡汤了”,虽然热爱戏剧但是迫于生存压力的他坦言无法完全放弃现在的工作,“但是一有机会还是抑制不住内心蠢蠢欲动的热情”,而和他情况相似的还有刚毕业于07级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徐鹏,“现在的我刚踏入制造业,不过只要机会来了,我一定会辞职,转入和戏剧有关的工作”。
一门本该结业的课程却成了无法割舍的爱好
来自川大编导系近30位本科生组成了《禁止呐喊》的创作团队。舞美、灯光、音响、剧务、协调、外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传达着集体创作的小团队分工明确。“编导系的课程特杂,上大二的时候我们接触了话剧,有些同学可能交了作业结课了事了,可是我们这些人着了迷,大家平时一起玩的时候就常常说故事,希望继续做话剧。”负责宣传和外联的谭银称,“这里面有马上毕业的师哥师姐,实习找工作都挺忙的,但是大家一定会准时来排练。”谭银说学校和院系都非常支持他们排戏,还将表演教室和学校的小剧场借由使用,“不过我们还是经常被校管赶出来,因为排到夜里一两点常有,一遍结束后,大家就聚在一起说哪感觉不对或者哪可以修改得更好看。“
“院系提供排练补助之外,大家还是难免自掏腰包”,制备道具、购买服装、印制宣传材料都要花钱,谭银以性价比衡量开支。“从成都到北京参加大戏节,我们为了省钱就买火车硬座票,一路20多个小时坐的还挺难受的”。谭银说,大家一起聊天的时候也设想毕业以后的情景,多数还是希望做和话剧相关的工作,即便“此路不通”,也希望以这出戏给自己的大学的尾巴留下有关激情和梦想的回忆。
无法用成本概念计算投入戏剧的得失
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剧坊的《一条线上的七个犹太小孩》的舞台上,演员中的三男六女多是香港中大二、三年级的在读生,电子工程学、宗教研究、财务与精算、护理、文化研究……除了表演,同学们的专业似乎无所不及。虽然在香港做银行和金融才是主流,虽然在三到四月的考试期很少有同学愿意把时间花在排剧上,保险、财务与精算学系的陈家蔚并没有以其熟知的经济学成本概念计算得失,今年毕业的她将工作锁定在政府的艺术行政部门,对于选择,她只是说“我喜欢戏剧、喜欢表演”。
演出诚可贵观摩价更高
剧目落选,以志愿者身份实现观摩心愿
河北大学的帐篷剧社成立于2008年,虽然今年他们报送的两个剧目均没有入围决赛,但同学们依然执着地来到北京,边当志愿者边观摩。在他们看来,这些同龄人的作品不仅比他们的作品质量高,更比商业戏剧打动人。由于剧目没有入围,所以他们此次来观摩的食宿都由自己负担,很多个人住在廉价旅店的一间大房间内,可即便是自掏腰包,他们仍然非常珍视这次机会。影视艺术学院编导专业的刘荀说:“平时我们常常会坐动车到北京来看孟京辉的戏,而大戏节对我们来说更是一个体制外的,没有束缚的,有冲击力的品牌,特别是剧社之间有交流有争鸣,这一点很吸引我们。”虽然在高校中还是不折不扣的新军,但仅仅成立3年的帐篷剧社在保定却有着不小的知名度,以前,话剧在保定几乎没有演出,更谈不上市场,正是帐篷剧社成立之初搬演的《恋爱的犀牛》,让很多保定人知道了戏剧为何物。但其实在上大学前,剧社的这些同学也几乎没有看过话剧。没有剧场就在多功能厅和阶梯教室演,自己贴钱免费为市民演出,帐篷剧社虽然没有在真正的帐篷中演出,但他们就如同大篷车一般,在原本没有话剧演出的保定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刘荀说,“今年9月,我们将尝试进行商演,票价定在几块钱,目的就是为保定的话剧市场做个市场调研。”
羡慕自由与争鸣的交流平台
首次来到内地演出,第一次参与内地大戏节,已经观看了中国传媒大学《阿Q反转》和天津音乐学院《悼亡剧场》的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剧坊的同学,用“大大的不同”形容两地大戏节的差异。“这里的水平是比我们高一些的,最突出的就是文字的功力与剧本的文学性”。宗教研究系的梁家怡说,到香港演出的内地话剧团剧目不算多,但只要看过的“从没失望而归”,人艺《北京人》的京味儿台词与写实舞美、国家话剧院《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心理小说般的表现方式令她印象深刻。剧目本身外,剧场氛围让导演罗颖妍称羡,“香港大戏节的观众没有这么多这么热情,即便来的观众也多是演员拉来捧场的好友。演出结束后没有观演的交流环节,香港观众不会像这里的观众那样很细致地提问,向创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我们也没有专业的评委和指导老师给出指点和评价,其实这些对剧目和演员的成长都非常重要。”而在大戏节的组织筹备方面,罗颖妍认为内地的投入力度更胜。“香港大戏节只有几所大学参加,在同一个地方,几天演出然后就结束,讲座、工作坊的配套方面远不及这里。”
可以预见的舞台绝唱 为毕业大戏做了悲伤的注解
介乎于非艺术院校和艺术院校之间,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表演系作为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系,同学们站在舞台上的心态却格外复杂和纠结。作为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表演系08级学生量身打造的毕业大戏,《我是海鸥2011》中没有男一号和女一号,全班16个同学在这出戏中都是主角。据他们的指导老师雷悦介绍,“这出戏虽然集合了契诃夫的几个短篇,但更重要的是要让观众看到一帮热情的孩子活生生的状态。整出戏被嫁接在他们16个人身上,最终的呈现是长时间碰撞出来的,缺一个人都不是这个戏了。演员不仅仅在演角色,还演自己,他们不仅是在表演,更是在生活。”
当被问及作为综合性大学的表演系,明年将面临毕业的他们将来会否从事戏剧专业时,雷悦称,“很遗憾,不一定。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很清楚,这两天之后,他们或许一辈子都不会再上舞台了,甚至都不会再从事表演这一行,所以这也为这出戏做了悲伤的注解。”大四将面临毕业实习的他们,因为不是毕业于中戏、上戏这样的艺术名校,进入院团的机会几乎为零,“北漂”或者改行成为他们没有选择的选择。从面临毕业的茫然,到排演毕业大戏的彷徨,再到一个同学父亲去世给全班带来的震动,这次的“大戏节”,全班同学从暑期放假的状态自天南海北聚集而来,甚至有的从新疆坐火车赶赴这个毕业大戏之约。
作为综合性大学中一个靓丽的群体,他们在学校中有着不少粉丝,也正是每一次公演后同学们的热情以及论坛中的热议,成为了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力量。当面对“如果这次大戏节的演出取得了成功,你们会不会坚持留在舞台”的疑问,雷悦坚定地问大家,“你们一定会,对不对!”此时,每一个同学都低着头,眼中噙满了泪水。在这出雷悦老师倾注了无数心血的《我是海鸥2011》中,她不仅要向同学们传达出艺术理念,她更想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他们,“不管你今后是否会继续做这一行,至少在这次的舞台上,你要做一次主角。”曾在俄罗斯留学的她,希望同学们能以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契诃夫,“他们不用像俄罗斯人那样去说话,说自己的话就可以,甚至加入小幼稚小搞笑都可以,大学生不要去做山寨人艺,他们应该更加青春、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