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当红名角量身定做剧目 |
北京京剧院为“九大头牌”量身定做剧目的开山之作《宋家姐妹》,近日作为“2011年北京市舞台艺术新剧目展演”的开幕演出,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排演场登台。作为剧院5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剧虽然摒弃了近年来通行的奢华大制作,但却完全按照艺术规律进行创作,舞台简单,剧本和立意却力求深刻。饰演宋庆龄的程派名家迟小秋从创意之初就参与其中,迄今该剧已先后修改了25稿,仅提纲就曾10易其稿。1927年血雨腥风的大背景与程派低徊幽咽的唱腔碰撞出一台家国命运与情感诉求兼备的全新现代戏。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表示:“《宋家姐妹》是剧院为当红名角每人量身打造能留得下的经典剧目的第一出,此后,‘九大头牌’都会陆续有属于自己的剧目,下一出将是王蓉蓉领衔的《孝庄皇后》。给谁写戏,谁就全程参与,只有这种完全尊重京剧艺术规律的创作,才能留得住。”
■宋庆龄饰演者迟小秋
带着感动和敬仰投入创作
作为当今公认的“五小程旦”之一,迟小秋以往参演的多以传统戏为主,此次的《宋家姐妹》是她加盟北京京剧院6年来第一次参与新创剧目的创作。对她来说,宋庆龄这个角色既是对她自己的一个挑战,也是对程派艺术的一个探索。为此,迟小秋看了很多关于宋庆龄的资料和书籍,而她也是带着感动和敬仰投入创作的。“宋庆龄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在那个年代,她的精神力量足以触动我们每一个人,能在京剧舞台上塑造这个人物无疑是一种幸运,但在创作过程中,形象、内心和声腔缺一不可。”在迟小秋看来,“表演中既不能丢掉程派的风格,而对于现代戏来说,又要把人物很贴切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完全按照老腔老调肯定不行,但如果特别新又会游离出去。”于是,迟小秋在表演中着重展现了宋庆龄在心情激昂时那种柔中带刚的感觉。虽然全剧的背景无法回避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但全剧却围绕家庭亲情展开,用骨肉亲情与革命道路之间的抉择,展现出她的端庄、稳重和博爱。层层递进的层次感也是全剧的一大看点,迟小秋介绍说:“一共七场戏,宋庆龄面对弟弟子文、妹妹美龄、姐姐蔼龄,以及妈妈几位亲人给她的不同压力,每一场戏都要逐渐往上推进,从不同侧面展现她的坚定,她的意志情怀以及对三民主义的追随。”
■作曲朱绍玉
又似新朋初见、又似旧友相逢
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奖项的作曲家朱绍玉,为这出《宋家姐妹》颇费了一番心思。“这样一出现代戏最好能有一个主题,为此我看了很多资料,包括辛亥革命时期的,包括宋庆龄平日里喜欢听的一些外国音乐。有一天夜里睡觉,我忽然想起了一个主调,觉得很适合宋庆龄这个人物,既有女性的感觉又带有时代感。”在朱绍玉看来,这出戏唱腔设计的总体思维是中西合璧。“大幕没有开启前,乐池先升起,一把京胡和一把大提琴,两个人以独奏的形式互相呼应,一个深沉、一个明亮,缓缓把序曲引出来,序曲不断通过主题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形成高潮。”将世界名曲的旋律运用于京剧中也是朱绍玉此次创作的一个尝试,“不管是斯美塔那,还是柴可夫斯基,或是德沃夏克的音乐,我们都在曲子中加了一些打击乐。”至于以悲剧见长的程派如何在声腔上展现国母宋庆龄的形象,朱绍玉解释说:“这就要求在继承程派唱腔的基础上发展韵律,要让观众觉得程腔听起来很熟悉,但又是新鲜的,就像常说的那句‘又似新朋初见,又似旧友相逢’。”多年来,朱绍玉创作的现代戏不在少数,音乐其实是写情,无情不动人是他一直坚持的。《宋家姐妹》也不例外,唱腔上都是围绕一个“情”字去展开,也正是因为此,这出戏给观众带来了与以往看现代戏截然不同的感受。
■张太雷饰演者谭正岩
临危受命担纲男一号
谭派第七代传人谭正岩饰演的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太雷是剧中第一个出场的角色,在以往的影视剧中,这个人物作为主角出场的次数并不多,这一次的《宋家姐妹》虽然是以宋庆龄及宋美龄为主的“旦角戏”,但在男性角色里,张太雷的戏份是最重的。谈及这个角色,谭正岩直言幸运,“这个角色原来是由花脸演员来演的,都排了几个月了,但后来导演觉得用花脸的声腔、身架很难准确地表现出张太雷作为中国第一位在共产国际任过职的革命家所具有的博学儒雅的气质,于是决定改用生行。”从换演员到彩排,一共只有三个星期,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这位革命前辈的形象、气质表现得准确、适度,谭正岩花了很多心思。排练中,谭正岩一直在琢磨的是,对于京剧程式的运用和生活化的表演怎么才能捏合得恰到好处,既要避免空泛造作,还要避免太生活化而没了京剧味道。他自己觉得,这出戏里自己演得最给劲的是第四场和宋子文的对手戏。“张太雷虽然只有20多岁,但却是经历过风雨见过大世面的,所以既不能棱角太突出,又要睿智;既不能仅像个热血青年,又不能没有锋芒。摇摆间,当我一穿上长袍,围上长围巾,戴上眼镜,一下就有了自信,灵感也就来了。”全剧的最后一场,又是宋庆龄以生命保护了张太雷,此时的一段唱竟然是谭正岩自己写的“快板”,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