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话剧

《新暗恋桃花源》舞台探索研讨会在京举行(图)

来源:搜狐娱乐
2011年07月03日14:00
合影
合影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2011年7月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红星文化大厦·红星剧院联合主办,杭州东西文化中心协办的“《新暗恋桃花源》舞台探索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举行。来自戏剧界、评论界以及新闻界的20多位专家学者,秉持着“中肯评论、立足学术、坦诚交流”的宗旨,对《新暗恋桃花源》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深入的交流。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茜、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副巡视员、评论家梁鸿鹰出席了此次会议。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有: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季国平,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安葵,原《中国戏剧》副主编王育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贾志刚,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宋宝珍,清华大学哲学系美学教授、文化评论家肖鹰,《人民日报》文艺部“文艺评论”版主编刘琼,《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徐涟,《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向云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青年戏剧评论家陶庆梅,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教授、青年评论家胡薇。杭州红星文化大厦与会的领导专家有杭州红星文化大厦·红星剧院总经理程俊,杭州东西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杭州文广演艺机构负责人、新暗恋桃花源越剧剧本编剧颜全毅,杭州东西文化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秘书长李莉,杭州水南半隐艺术文化会所项目负责人白凤荣。会议由《艺术评论》副主编唐凌博士主持。

  《暗恋桃花源》是台湾知名艺术家赖声川创作于1986年的经典话剧,剧作通过奇特的戏剧结构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诸多相对的情境放置于同一舞台,于一悲一喜、一古一今两台戏中戏的平行交错中,产生出鲜明的比照和激烈的碰撞,完成了艺术上的独特探索和有效实践。与此同时,它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在世界范围内,《暗恋桃花源》已拥有30万人次的观众,自2006年大陆版北京首演以来,累计演出200余场次,巡演至十余座城市,所到之处,无不得到普通观众的热情赞誉。《新暗恋桃花源》在原作基础上,将剧中《桃花源》部分用越剧呈现,令话剧与戏曲同台演出、交叉叙事、彼此彰显,这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大大拓展了作品的深度,提示了戏剧舞台的无限可能性,使话剧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韵味。

  另一方面,《新暗恋桃花源》一剧对于传统戏曲越剧的宣传和流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它是由杰出的越剧创作者和表演者精心原创的越剧新作,艺术品质精良,演出唯美流畅、情节活泼生动,是值得一睹的戏曲佳作;第二,导演赖声川怀着对越剧的喜爱,花费很多心血寻找和捕捉越剧的原汁和原味,这本身就是对越剧传统的一种尊重和守护;第三,越剧加入经典话剧,必然吸引两个观众群将目光投向对方的领域,这其中也就隐含了越剧吸纳新的观众、甚至迎接更多追随者和粉丝的可能性。

  会议上,专家学者对《新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手法、思想内涵、舞台探索、戏曲元素等丰富议题进行了集中研究和探讨,深度挖掘了《新暗恋桃花源》可贵的探索经验,对新创的越剧《桃花源》部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为话剧舞台的实践及时提供了理论总结,也为越剧的进一步继承发展贡献了宝贵的良策。

  刘茜副院长在开幕式致辞中说,《新暗恋桃花源》这个剧确实是一个特别值得探讨的新模式戏剧,能做一个这样比较大胆的探索,在同一个舞台上用悲喜两种形式、两个剧种、两种历史背景下的情节,来表现两个意境深邃的完整剧本。我感觉这个现象非常值得探讨,今天特别有幸能够请到戏剧界这么多知名的评论家,还有中宣部的领导、评论家,以及剧协的领导,我想今天经过大家的探讨,对这部戏的意义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另外,也会在探讨过程中推动中国戏曲、戏剧的发展。另外,这部戏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作者是台湾的著名作者赖声川先生。所以,我觉得通过杭州红星文化大厦大胆探索,对两岸文化的交流和两岸对中华民族文化同根同源的性质有更好的推进和探索,这一点也是这部戏的深刻意义。另外,我发现很多青年人对这部戏比较感兴趣,比较投入,所以这部戏能够20年经久不衰,和它在市场上探索也有一定的成功因素,这些都是值得今天来探讨的内容。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季国平作了具体的分析,他指出:第一,《新暗恋桃花源》本身戏有内涵,戏里面有两岸的情结在。这部戏最让我感动的是自然联想到两岸之间有很多的无奈。正因为这一点,这部戏本身有它独到的价值。还有桃花源这个情结,当代人怎么去演艺这种情结,个人都有个人的情结,所以这部戏本身很丰富。同时,这部戏二十多年常演不衰,两岸三地,毫无疑问是由于明星效益。里面有很多商业因素。这部戏演了二十多年,主创人员怎么创作,二十多年来的推广,包括现在出来了越剧和话剧版的剧,本身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尤其我们国家现在在搞文化体制改革,核心还是要出人、出戏。恐怕我们不打破现有的各种不利的体制机制,包括我们创作的思维定式就很难改变。第二,话剧和越剧。导演自身在不断追求创新,这个剧目本身的结构就有利于这两个剧种来表达,越剧和话剧嫁接有优势。嫁接时首先考虑了群体、观众是年轻人,这个定位很重要,这都是跟市场相关联的。话剧本身很擅长当下的,戏曲演艺传统的,这也让我们觉得,我们在艺术创作过程当中这种创新精神,但这种创新不是麻木的,是从戏剧出发的,有机的。这是从样式来讲。从地缘来讲。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了很多这方面的人才,包括赖声川等都被吸引过去了,得为杭州做点事。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也指出这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戏,在剧场观剧的时候,直观的观众效果非常好、非常热烈。同时,这个戏不是简单的戏。它给观众带来的观看效果是值得关注的。首先,这部戏风靡了二十多年,屡演屡新,导演不断变化演出方式,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很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第二,它并不是简单的混搭,包括这次用越剧跟话剧的混搭,我也不认为是越剧抢了话剧的彩头,因为我觉得都很出色。这个戏表面上是嘻笑怒骂,实际上寓意深远。陶渊明的《桃花源》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寓言,我们希望把我们的社会建设成和谐社会,那就是桃花源。所以我觉得这个戏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戏。赖声川为什么用这样一种方式,把悲剧、喜剧混搭在一起,这两个互相碰撞。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安葵说:《新暗恋桃花源》在追求娱乐性的同时,它的核心的东西是使人感动的。云之凡和江滨柳两个人的生离死别,确实有着非常清楚的政治背景,就是两岸的分离。但是到今天,这种两岸的分割谁是谁非,好像已经不再追究了,但是留下来的,忘不掉的是留在心里很深沉的感情。同时,我也觉得它不是娱乐。拿《桃花源》很著名的寓言性很强的故事进来混搭,我开始觉得它是用来跟“暗恋”进行对比的,暗恋很严肃,桃花源很滑稽。这个戏除了这个主线以外,很多情节、细节也都是写人们之间部能够互相理解的无奈和滑稽。这是用滑稽跟严肃的、人生的东西做对比。但是我后来想,这种滑稽、无奈也是一种很深层的人生感受。另外,对于越剧来讲到底怎么样,我作为观众来讲,我似乎也感觉到这是目前越剧的一种无奈。我有一个想法,赖声川先生如果想再玩一把,是否也可以做这样的实验,让赵志刚来演江滨柳。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从《新》剧在整个戏剧大环境变化当中体现出的文化意义角度进行分析,他指出,第一,赖声川在做这个戏的时候,他是带着当时非常先进,甚至非常先锋的,一个做实验戏剧的观念来做这部戏的。他用一种喜剧和悲剧的组合,用严肃和荒唐的组合,执著和无奈的组合,悲情和滑稽的组合,来表达了一种现代人在生活当中所体会到的情感的复杂和无奈。同时,在娱乐越来越成为我们的主流文化语境的大潮下,让一个有文化价值的作品,不断生命力,不断随着文化的审美潮流往前发展,势必要引入娱乐的概念。今天我们用一些影视明星演的时候会更多吸引观众,会有更多剧场效果,会有更多票房收入,有更多现代文化产业的意味在里面,这都是时代必然的推进。第三,这次的越剧版,越剧本身讲究精致、唯美的东西,这个戏里的文化气质、文化品位有一些往回找。当娱乐业发展到今天,有必要提一个“娱乐道德”的观念。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让你的娱乐经过严肃、严谨高品质的制作,而不是简单低成本的粗制滥造。最后,赖声川把最早的组合、穿越、不同品位、不同品格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产生单一的东西本身不会有的艺术效果和思想品质,用一个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这个东西完全是他一贯的艺术追求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

  原《中国戏剧》副主编王育生指出有文化内涵的戏剧是好的戏剧。公序良俗、娱乐道德需要提倡,而现在的泛娱乐化是十分危险的。同时,两岸的艺术交流现在也有价值在。艺术最大的价值就是探索、创新,没有探索、创新,其他别的因素都不存在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贾志刚说出了自己得到的两点启示:第一,它表明了赖声川和这个戏的主创的主张,同幻觉性的戏剧舞台完全相反,这部戏中戏曲的加入,公开地表明了舞台的假定性,承认戏就是戏,戏可以对生活进行夸张,或者说比生活更高。第二,它摒弃了俗势力,保留了戏曲表演的本质精神。但是这个戏由于戏曲加入之后,我感觉到还有一些不协调的地方,比如说两个戏中戏之间没有任何关联;第二个不协调的一点,戏曲的舞台时空一会是固定的,一会是超脱流动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宋宝珍说:首先,我觉得赖声川的集体即兴式的创作模式,对于这个戏总体风格的形成应该是意义重大的。第二,“暗恋”的文本和“桃花源”的文本有对称性,以片段化、场面化的情节演绎了不同风景下的人生画面。此外,这个戏打破了传统戏剧幻觉效果,把舞台的假定性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向云驹说:我觉得这个戏后现代的视角不能避开,它是后现代的背景,这是主要的语境,所以它对后现代有一些贡献。后现代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拼接和重组,我认为现在不是简单的拼接和重组,而是碰撞。两个剧组的碰撞、话剧与越剧的碰撞,虚拟与写实的碰撞,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喜剧与悲剧的碰撞。 另外,从深刻性上我觉得也有可说的。有三个空间:暗恋的空间、桃花源的空间,两个剧组在一个排练场的空间。三个空间和后现代的三个语境也是相对的,乌托邦,反乌托邦,意托邦。如果说一点不足就是极致化还不够,该深刻的还要更加深刻,该反深刻的还要更加反深刻,两个剧组在一块的时候是否应该更加冲突,两个剧组之间甚至可以发生一些爱恋,架可以打得更激烈一点。

  清华大学哲学系的美学教授、文化评论家肖鹰指出:赖声川整个戏剧的根本,实际上是布赖希特的间离化的结构。观众可以把自己的情感的带进去,来进行一种思想的探索。 我认为赖声川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好的工作,一个是两个剧组的冲突。另外,用了两个经典的叙事,一个是桃花源,这部戏剧在80年代展开时,实际上它展开了中国文化一个基本的情景,这个情景对大陆来说是改革开放,对台湾来说是何去何从;一个是“暗恋”, “桃花源”是一个经典叙事,是一个乌托邦,是一个理想。这种理想的情感追求,在当代还有没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它还有没有可能?越剧版的《新暗恋桃花源》成和败都有。成,因为“桃花源” 有很大的表现空间,局限在于,越剧版的《暗恋桃花源》,从戏剧艺术来说我认为还是一个草稿,还是草创、初步尝试,如果要把它经典化打造还有很多空间。

  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副巡视员、评论家梁鸿鹰说:在我的印象当中赖声川有三个特点: 一、现实的锋芒。在他的戏里总要对现实说点什么。比如这次他说去廊坊,车到廊坊堵车。二、他是搞原创的,不愿意走跟别人相同的路。三、他的戏有复合性,不是单纯的东西。从内容来讲,赖声川还有作为台湾人对大陆的依恋,几乎每部戏里都有。另外,他心里也有一种很悲的东西,你看完这部戏就会觉得,他对好多事都看透了,包括对爱情、家庭。现在在文艺创作当中,限性的东西,很一个方向去的东西比较多,作品是多了,但是我们的作品到底有哪些,无论是艺术上还是思想内涵,能够经得起琢磨,让多方面的人都能有各种解读,我觉得这也是作为艺术家的追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青年戏剧评论家陶庆梅说:这个戏看上去是混搭,但我其实想说的是,在混搭底下是非常复杂的东西。 我自己觉得《暗恋桃花源》有三个构成它的基本动力: 一,两岸关系。两个戏一个是生离,一个是死别,都在讲分离带来的人生差别,我觉得是巨大的情感动力在这个戏里。二,在《暗恋桃花源》的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非常经典的,《暗恋》和《桃花源》同时演出时,这两个戏出现统一的格局,可以发现两个台词是完全接得上的,尽管一个是悲剧,一个是喜剧,能够接得上,造成的戏剧效果是最强烈的。我真的是在一个快速后现代化过程中,想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潜意识。三,对人生痛、悲、留恋,各种各样很复杂的情绪在里面,都给你传达出来。最后还想强调,《新暗恋桃花源》本身的气质,赵志刚本人的表演,让《桃花源》在最后关头实现了从喜剧往悲的地方非常好地转达。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教授、青年评论家胡薇:我觉得越剧部分特别有光彩。首先,它契合了刚刚兴起时候的状态。另外,也契合了现代人喜欢追求乐活的心理。所以我觉得,传统戏剧的魅力只要找到合理的载体永远不会过时。另外,每个人心中实际上都有一个桃花源,每个人一生都在寻找新的桃花源。这是《暗恋》和《桃花源》拼接在一起的情感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基础。 我建议让两个戏的时代特征更明显,这样更有无限的可能。

  《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徐涟:我觉得26年中这部戏仍然在讲当天现实生活和人的情感普遍遭遇到的困境,所以我觉得这就是这部戏的经典性所在,也是价值所在。我个人觉得,对《新暗恋桃花源》来说,我觉得混搭的尝试确实非常有意义。同时,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这个戏能不能全部做成越剧,不一定非要是话剧,如果全部做成越剧的话,可能会给戏曲一些新的启示,这样一个戏观众会非常欢迎。所以我觉得,戏曲真的有很多老东西,怎么反映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多有一些属于戏曲自身的戏味、人情味。看完这个戏以后感觉到人生无奈,人生无常,我们人生就是上帝掌心的一个玩物,我们进入剧场之后是赖声川,它的主创的玩物。无解。最后生活无解,没有答案,什么样的方程式解不出来。但是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去探索,用艺术去思考人生。最后,无望。看完后我觉得人生很可悲,但也很可爱。比如老陶,那两个恋人。就那么一点情怀记了半辈子,到临死前还要见一面,不惜对不起老伴。生活让我们很可怜,最后我们执著追求,不放弃、不忘怀,我们是很可敬。

  最后杭州方面就这个剧整个创作过程当中的想法,跟到场专家进行了交流。杭州红星文化大厦与会的领导专家有杭州红星文化大厦·红星剧院总经理程俊认为娱乐是为价值观服务的,这样才称得上文化,不然就是娱乐。杭州东西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杭州文广演艺机构负责人、新暗恋桃花源越剧剧本编剧颜全毅谈了剧本创作中的艰辛。

  会后,许多重要媒体都对研讨会做了及时充分的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政协报》、《文艺报》、《北京日报》、《中国艺术国报》、《中国戏剧》等纸媒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大量报道和高度评价。同时,搜狐网等网络媒体在也第一时间对研讨会的情况进行了特别报道,引起广泛的关注。

(责任编辑:崔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