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正在发牢骚,嫌弃谍战剧没完没了地霸占整个电视荧幕,就像每天强制给你灌同一款烈酒似的让人神经紧绷、大脑抽筋。但当广电总局一声令下停播/延播所有涉案、谍战剧,以“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积极向上风貌”的电视剧全方位替代并覆盖荧屏时,才猛然想起回味那些余留的“酒香”,并一边“醒酒”一边忐忑不安、表情怪异地等待接下来一股红色浪潮绵延飞奔至少3个月。
为什么说是红色浪潮?今年是建党90周年,不少于三家卫视负责人证实了广电总局特殊时期引导荧屏作品方向的口头通知,而他们几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献礼剧”来替代原本的“谍战风”安排。突然调整黄金档虽说对剧集制作方打击不小,但对各卫视损失并不显著——不过最无奈的恐怕非此二者,而是看电视的各位受众。这已经有先例:前段时间重庆卫视改头换面,不播任何商业广告,全天播放红色节目,算不算给这次“献礼”带了个头?尽管重庆方面对此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志气满满、颇具信心,渝宣传部长也驳斥了此举为走“文革老路”的说法,但网友还是对此褒贬不一。
当昔日深入骨髓的精神和人文关怀被浮华、虚伪掩埋,是不是就只剩下为了形式而形式的标准化流水线生产来引导受众“思想”了?红歌,红剧,口号,甚至扮演“江姐”,让人们游离在没有精神的空壳做戏中,不知所云。有时候在想,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到底是越来越幸福,还是越来越痛苦,或是越来越麻木?那么又该谁来为这些失去的东西买单?
今年五四青年节刚刚过去,除了那半天假期,我想绝大多数青年早已将其当作一个可有可无的节日。五四时期,没有极度一致的灌输式教育,没有程式化的各种“实践”,也没有那许多的束缚,青年却更加富有理想抱负,生龙活虎、意气奋发!也许我们并不能强求这个时代的青年也能对这此节日有什么特别的触动,但五四“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核心精神不该随这称谓一道丢弃。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物欲膨胀的时代,青年们的灵魂似乎沾染了太多的油荤而变得沉重,已经追赶不上身体奔跑的速度,什么进步,什么爱国,什么公民意识,什么独立思想,都比不上几张大团圆,更比不上一套大房、一辆豪车。在这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中,别怪有网友调侃新五四精神为“宅、腐、搞基、百合”——讽刺有理,并非空穴来风。在这其中,我们出奇统一、轰轰烈烈的“主流文化教育”有起到太多积极作用么?
思想从来不是用来灌的,文化从来不是用来填的。任何思想文化都是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讲究多元,方可百花齐开、万马齐鸣;否则色彩单调,暗淡无光,终究乏味无奇,被受众抛弃。
哈钦斯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我们从小接受着红色教育,被灌输各种各样所谓“主流思想”,看似博大正义,实际起了什么作用么?除了一致的死板、脆弱和世俗,如今有几个青年学会了自我教育、自我反省?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宣传品(包括影视作品)开始呈现多样化趋势,虽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我们看到了更加多彩的世界。而在这建党90周年之际,却要突然收住这文化纷呈、灵感飞舞的势头,坚持各大卫视播出清一色的“红色献礼剧”长达数月,未免有些荒唐。
特定的节日或庆典,是否有必要全国一致地、长时间地持续灌输某一种文化才显得诚心、才能团结一致?答案是否定的。爱由心生,献礼更为自愿,没有人过生日非要别人给自己“进贡”、“献礼”的,不仅个人,其他也是此理。广电总局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然而窃以为意会言表即可,不必非要全国人民上下一致地走这么一个形式化的过程——要知道,强扭的瓜不一定甜,虽然主旋律的影视作品也不乏《亮剑》等妙片,但堆在一起持续又猛烈的攻势受众未必承受得起。
全国有这许多的电视台,贵在口味众多、各有风格。看什么、不看什么、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全在受众自主选择,所以就强制性的“文化调控”来说,出力可不一定讨好。
流小犀(专栏作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