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网特稿
1937年,马徐维邦的《夜半歌声》为国产电影添加上了第一笔惊悚的颜色,然而客观条件的桎梏却让这个特殊题材的类型片经历了七十余年支离破碎的发展,它在体制之下的夹缝求生,在产业环境中风雨辛酸,在观众的企盼与诉求里风雨飘摇。所幸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惊悚题材,这个多年被中国电影冷宫的类型片伴随着票房数字的喷井爆发,终于也迎来了一丝前进的曙光。仅2010年便有八部内地出品的惊悚片登堂入室走进电影院,而刚刚上映不久的《守望者:罪恶迷途》更是让中国惊悚片的话题再次被摆在了前台。
小投资高回报的景象让无数金主和电影人对这块蛋糕趋之若鹜,但一些影片口碑与票房的逆向倒挂却也暴露了其难易调和的窘境。究竟是什么制约了内地惊悚片的发展?我们与国外的差距有多大?而它的前路又在何方?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随着对众多业内人士的话题一同挑灯话惊悚。
相对于2000年以前的国产惊悚片断断续续的发展难以成为气候,随着电影行业蓬勃发展,热钱和资本嗅出商机开始疯狂涌入,而他们瞄准的正是长期出于的空白状态的惊悚片市场。让我们先做个简单的数据统计,90年代至2000年后初期,内地上映的本土惊悚片只有一部独苗,也就是1994年娄烨执导的《危情少女》,而2004年开始这个数字几乎是每年都在逐渐递增,直到2010年,伴随着票房大爆发题材多样化,也最终被改写到了8部。
但在目前国内电影工业化迅速发展的阶段,虽说惊悚片日益增多,其市场占有率还是很少。以2010年电影总局公布的电影类型统计数字来看,喜剧片和爱情片占有90%以上的市场,惊悚片仍属于“物以希为贵”的片种,也正是这种局面导致惊悚片走红市场。有着“中国第一悬疑作家”之称的蔡骏告诉我们“纯粹从商业角度来说,惊悚类型发扎空间还是很大的,因为它有固定的市场。” 而首都电影院市场部经理于超则根据他的个人经验谈到,“虽然我们现在和国外比较成熟的同类型影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不论是剧情还是制作。但是你可以看到这个类型在内地市场发展非常快,尤其是2010年,可以现在正处于一个膨胀器,有些片子的上座率甚至比同期的其它类型商业片还要高。虽然不能说供不应求,但可以算是没有饱和吧。”
片名
|
导演
|
|
1
|
《守望者:罪恶迷途》
|
非行
|
2
|
《夜惊魂》
|
许斌
|
3
|
《B+侦探》
|
彭顺
|
4
|
《夜幕惊魂》
|
丁小洋
|
5
|
《孤岛惊魂》
|
钟继昌
|
6
|
《楼》
|
李远
|
7
|
《清明列车》
|
张江南
|
8
|
《还魂记》
|
陈正道
|
9
|
《夺命心跳》
|
张琦
|
10
|
《猎首》
|
王凯旋
|
11
|
《B区32号》
|
吕建民
|
12
|
《食人草》
|
钱路劫
|
张番番(《密室之不可告人》导演):惊悚片的长处在于人类天生就有恐惧心理,所以恐怖惊悚可以在全球电影市场这么活跃,可以说是抓住了人的天性。劣势也是这样,由于这种恐惧,很多人放弃看它,所以造成这个片种没法像喜剧动作片那样形成大规模票房,这是个双刃剑。
非行(《守望者》导演):从市场上说,惊悚片有一定的基础,我至少可以让投资方不赔钱。另外一点,我个人很喜欢惊悚片这个类型,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惊悚片这个表象看到人性的突变。它有固定的观众群,在同等电影状态里,同样的大小,阵容里,他们会优先选择惊悚片。
但当我们和另外一些电影人交谈的过程中,却隐约发现隐藏在小成本背后的或许还包括中小公司和新导演的生存之道。虽然这几年在国内新兴的影视公司如春笋般涌现,但不可否认中国电影行业的大钱依旧掌握在为数不多的几家权势型企业手中,也正是因为如此,不少中小型电影公司在有限的资金人脉和发行条件下,要想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占据一席之地,也只能“退而求其次”放弃大阵容、大制作将目光再放新和怪,也就是花更少的钱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对此,《密室之不可告人》的导演张番番讲述到,“除了每年几位大导演的电影以外,大部分影片的票房甚至还要考虑运气的成分,因为你不可避免的会遭遇进口大片、批片,包括现在网络的冲击。”
2000万
|
2009年
|
《古宅魂迷》
|
80万
|
2009年
|
《午夜出租车》
|
1600万
|
2010年
|
《异度公寓》
|
1910万
|
2010年
|
《北纬31度录像带》
|
80万
|
2010年
|
《等着你回来》
|
810万
|
2010年
|
《荒村公寓》
|
2360万
|
2010年
|
《密室之不可告人》
|
2100万
|
2010年
|
《异空危情》
|
500万
|
2010年
|
《绝命岛》
|
1450万
|
2010年
|
《午夜心跳》
|
3100万
|
2011年
|
《失控》
|
1000万
|
2011年
|
《致命请柬》
|
470万
|
【附表2】2008年以来部分惊悚片票房成绩
|
(单位:人民币)
|
肖凯(《守望者》制片人)电影投资都是一种风险,合适不合适总是要有人做嘛。如果我还是像他们一样,投800万,最后2000万到3000万的票房,但是出来的效果欺骗了观众,肯定最终伤害了这个市场。
张番番(《密室之不可告人》导演):中国惊悚片目前有一种夹缝求生存的感觉,其实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
故事单薄:人才匮乏还是客观限制?
“我们中国的惊悚商业电影一定要有别于好莱坞,因为我们是受到市场的限制,我们不能拿别人的标准作为标准。”
观众对国内惊悚片的各种恶评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对于去年宣传攻势极为猛烈的某惊悚片,普遍观众看过之后奉上了“好笑、缺乏想象力、题材单一、一点不吓人”等等差评,基本也代表了中国惊悚电影的尴尬处境。
在国内惊悚片发展的初级阶段,内容重复和抄袭似乎成为一种必经之路,但在中国电影市场大环境的前提下,这些惊悚片最终在特定的路线上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作家蔡骏表示,“审片的问题就让很多惊悚片不能拍,迫使很多作品千篇一律,最终都是人吓人或者幻觉,不会有什么太恐怖或者太血腥的内容;相对的在国外能拍出很多不同题材的作品,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元素。另外就是主创的能力和视野有限,缺乏特别好的导演。”
对此局面,电影工作者们也纷纷无奈的表示,在中国电影产业的大环境面前,惊悚片所面临的瓶颈和承受的压力远远要比其市场需求量大的很多。其劣势不仅仅体现为资金缺乏、设备陈旧、人才短缺,最重要的是中国惊悚片根本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机制,也缺乏成熟的市场支持。打造了《荒村》系列的制片人张备谈到,“我们中国的惊悚商业电影一定要有别于好莱坞,因为我们是受到市场的限制,我们不能拿别人的标准作为标准。但现在很多盲目进入这个类型的创作者们,都在一味地模仿和抄袭,而且他们没有专业团队和导演的培养计划,相当于摸着石头过河,扔一个是一个。”由此看来,在中国惊悚片发展的初级阶段,如何将现有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则是摆在所有惊悚电影工作者面前一个严肃的问题。
对于剧情他们这么说:
非行(《守望者》导演):中国拍惊悚题材最大的难处第一是审查;第二是想象能力的瓶颈,创作力很匮乏,故事很拙劣。当审查这关已经过的时候,最最重要的一关就成了创意一定要走在前边。一定要有能力编制一个让观众欲罢不能,看完大呼过瘾的故事。
许斌(《夜惊魂》导演):抄袭不是单一惊悚片来说的。只要是商业的影片,在100分钟内要发生什么,还是叙事结构,这种重复都是正常的。关键是抄的好不好,现在的电影语言,很少存在说有谁是独创的,只有说你的电影语言和镜头的组合可以是独创的。而且我们中国人和美国西方不一样,我们对故事有很高的诉求,因此我认为我们今后的发展要以很好的故事为依托。再加上我们起步比较晚,在技巧反面要学习美国或者日韩,关键是把这两点融合的比较好。就像意大利有西部片,日本就叫武士片,那我们也是如此,要做自己的类型片。
蔡骏(著名惊悚小说家):实际上从本质上说,所有的惊悚片都是一样的,但是体现在外在文化方面有区别。日本和韩国的比较片中于气氛和心理,韩国有些惊悚片故事也不复杂,但画面拍得特别美,注重摄影和镜头语言的表达,从音乐画面到道具都很精美。美国片是感官刺激,像《德州电锯杀人狂》,但他们也有个别的电影特别有创意,让人意想不到。如果说我们中国的创作者要做到不同的话,就是文化背景和创作元素,但是要说更高的,风格和技巧方面,目前还很难行程也难形成我们自己的风格。
面对审查:规避退让还是讨巧迂回
“我们没资格去挑战制度,但是有大腕们去挑战,我们跟在在后面就成,他们敢拉肠子,我们就敢拉皮。”
在美国的电影分类标准里,惊悚类电影囊括了恐怖与悬疑两大类型,此举表明无论是血肉横飞或者鬼狐仙怪造成的纯粹感官冲击还是离奇诡变的事件的悬念迭生带来的心理恐慌都可以算作惊悚一列。但在国内,森严的审查制度已经明确表明不可以出现灵异或者过于血腥的电影。这样国内惊悚电影主创人员不得不另辟蹊径,无论电影采取如何手段制造恐怖和悬念效果,最终只能在不突破审查制度的前提下“自圆其说”。这就导致了国产惊悚片无论伊始制造多么离奇的故事基础,最终无外乎也只有三种结局,或者是“人扮鬼,鬼变人”,或者是“精神分裂,纯属臆想”,或者是“变态凶手,人上有人”。
虽然国内的电影人们也表示无可奈何,但面对无法撼动的审查制度,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适应或放弃,大部分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守望者》制片人肖凯表示“我们要尊重审查部门的意见,因此在前期准备的过程中也作出了一些权衡。”
当然,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成熟,审查制度也在逐步放宽,《生化危机4》的国内公映就是典型一例。在采访过程中,有些曾参与过惊悚片制作的幕后人员也表达出了同样的感受。
对于审查他们这么说:
张番番( 《密室之不可告人》导演):既然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现状,当你在抓题材作故事的时候,完全就可以考虑别去设置碰撞它。这也不是逃避,就是故事需要。比如像《午夜出租车》,它其实就有些鬼的东西。大家的故事不一样,他的故事需要那样的东西,我们的故事不需要。而且我觉得东方人的恐惧,不一定非要鬼,比如你去坐电梯,一开门突然冲进来一条狗,你会不会害怕。所以惊悚也好悬疑也好,不在于鬼吓人的因素,其实真正吓人的是人。
张备(《荒村公寓》、《夜惊魂》制片人):我高兴的是中国电影审查制度放松,不是我们惊悚恐怖电影所谓,而是其他大片干的。感谢《让子弹飞》,要不是它,我的片子里面暴力血腥都不能有。它都可以切肠破肚,那我们也这么干了。记住,我们作为小片种类型是不敢突破的,我们要感谢那些老师们,我也没想到他们那些类型电影把我们的恐怖元素都运用进去。我们没资格去挑战制度,但是有大腕们去挑战,我们跟在在后面就成,他们敢拉肠子,我们就敢拉皮。
蔡骏(著名惊悚小说家):其实我们小时候看的电影电视剧的尺度不是很严,特别是在电视剧方面。如果说我们现在再拍一部像当年那样的《聊斋》,肯定是过不了审的。但更具体的说《聊斋》,虽然是一部很优秀的短篇小说集,但不是严格意义的惊悚题材,如果要拍的话,更适合拍称爱情片,比如《倩女幽魂》。
未来之路:完善体制还是闭门摸索?
中国不乏优秀的惊悚小说,蔡骏、周德东、鬼谷女、余以健等人笔下脍炙人口的惊悚小说读起来令人背后发凉。这说明中国人具有那种创造惊悚的思维能力,但是在中国电影目前的大环境下能否将这种思维能力形象的表现出来谁也不得而知。
我国的惊悚电影,经历了低潮期与爆发段。比起国外同类型电影无论是剧情还是制作还有不小的差距。进入到了2011年,越来越多的惊悚片即将上映或者正在筹备,以《守望者:罪恶迷途》为首,随后还有《夜惊魂》、《楼》、《食人草》、《清明列车》等片排队守候(见附表2)。的未来几部惊悚片能否扛起国产惊悚片的大旗暂时还无法下这个结论,但是随着这些惊悚电影不断推出,中国的惊悚片正处于一个膨胀期,越来越多的同类电影推出表明国产惊悚片在经历了初级发展阶段后正在追求全面的系统化、正规化。中国惊悚片,乃至放大到中国电影,要想走的更远的话,惟有在剧情方面上下文章,做到让观众意想不到的精彩故事。然后再用认真严谨的制作态度去把它呈现出来,这就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根基。
作为电影史上几乎与生俱来的一种类型,中国的惊悚电影市场潜力很大,我们需要的不是对市场需求量的一味追求,更多的还是在“用心棒”的鞭策下,国产惊悚电影走出泥淖的那一天。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