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深度评论

北京日报:《三毛钱歌剧》 雅致光鲜的粗鄙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林克欢
2011年03月17日09:07

  美国当代炙手可热的舞台导演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有人说他是戏剧天才、神话人物,有人说他是江湖骗子、盲目的游泳者。当被问及他对自己的作品作何解释时,他说:“事实上,我真的不明白我自己的东西”,“我的作品对我来说是一个玄秘”。在柏林剧团《莱昂瑟与莱娜》(Leonce and Lena)的场刊(2003年)中,罗伯特·威尔逊写道:“如果事前已经清楚地知道要做什么,那么不做也罢。对某件事过于深信不疑,有时是很危险的。”我想,将威尔逊比作一个舞台的游泳者是合适的,但至少在《三毛钱歌剧》中,他不是盲目的。

  在第三十九届(2011年)香港艺术节上,由他和安—克里斯汀·罗曼(Ann-Christin Rommen)联合执导、柏林剧团演出的《三毛钱歌剧》,在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演出四场,剧场里经久不息的掌声,不仅仅是出于礼貌的表示,也充分地说明观众的认同与激赏。

  《三毛钱歌剧》改编自约翰·盖伊(John Gay)的《乞丐歌剧》,是布莱希特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1928年在柏林船坞剧院首演,此后长演不衰。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后现代主义弑父一代的戏剧家们,一再指责布氏戏剧中的“社会性观照”与“情节主线”的结构模式,然而无法阻止布氏戏剧不断地被搬上各国舞台。在经历了银行高管的群体性诈骗和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观众在全剧末尾,听到出自一个强盗之口的辩词:“抢劫一个银行怎能同开办一个银行相比?杀害一个人怎能同雇佣一个人相比!”观众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不能不佩服布莱希特的先见之明与博见精识。今天的戏剧,不一定非承担启蒙的重负不可,但像布莱希特关于“强盗本来是公民”一类的人文关怀,仍不失启蒙与启悟的意义。

  在舞台演出中,全剧构图明晰,色彩单纯,对纯然抽象的几何图形的偏好,对包豪斯(Bauhaus)式简洁与功能性的倚重,处处不减威尔逊的个人色彩。由于采用布莱希特的文本,更由于有一位德国导演、两位戏剧文学顾问、一支出色的小型乐队和柏林剧团一众演技精湛的演员的通力合作,演出明显地带着表现主义戏剧那种刻意为之的形式美感与审美距离,也不难从表演者的身姿、手势、表情中窥见卡巴莱(Caburt)歌舞秀的痕迹。奇妙的是,所有这一切,均被威尔逊纳入说书人的叙述、幕前戏、情节主线的戏剧扮演、作为间离层面的歌唱等等的严整结构之中。

  全剧设色大胆,对比鲜明。除珀莉小姐同尖刀麦基在马厩姑且成婚时身披白色婚纱外,其余角色的服饰均为灰、黑的冷调西服。主要人物脸部扑粉,近似歌舞伎演员水白粉敷脸的白面,在幽暗的灯光下显得异常耀眼,与几成剪影的群体角色构成层次分明的对比。

  全剧行将结束时,尖刀麦基脖子套着绞索站在行刑架下,扮演丐帮帮主的约根·霍兹(Jurjen Holtz)恢复演员身份,直面观众说道:“尊敬的观众,我们准备就绪,尖刀麦基就要被绞死……但为了不让你们以为,我们同意这一规则,我们设想了另一种结局。”此时,从前台左侧快步走出一位“信使”,身披一袭极为怪异的、后摆逶迤拖地的红色长袍,其艳异张致,夸诞而虚妄。随着警察局长宣布:“女王在她的加冕典礼之际,命令释放麦基上尉”,并赠送他一座城堡和一万镑终身年金。在一片欢呼声中,一整幅猩红、奢华的古典式的丝绒大幕倏然从天而降。布莱希特在关于《〈三毛钱歌剧〉的排练说明》中写道:“如果骑马使者不以某种方式出现在舞台上,资产阶级文学就会降低为单纯描绘社会状态的水平”,故意作假的、可笑的结尾,一举两得,既是对警匪一家的资产阶级社会秩序的批判,也是对矫情造作的资产阶级传统歌剧的嘲讽。

  全剧表演最出色的,不是扮演尖刀麦基或珀莉小姐的明星,而是扮演丐帮帮主皮丘姆、年近八旬的老演员约根·霍兹。皮丘姆统治着一个庞大的乞丐王国,将贫穷当作商品出售。他老成闲肆,身段柔软,在与警察局长布朗斗法时,语调平缓,不动声色,其威胁来自轻描淡写的话语后面利害关系的暗示上。在收取穷乞丐费尔希(乔治·齐万诺格鲁扮演)行乞许可的定金时,皮丘姆∕约根·霍兹、费尔希∕乔治·齐万诺格鲁一同僵立在舞台左侧,前者伸出胳臂,手心向上,后者伸出胳臂,手心向下,音响效果长时间传出金属钱币掉落钱罐时哗哗啦啦的撞击声,两人身体不断抖动……此刻,演员表演完全背弃了现实主义的似真性,两位人物的特定关系,从具体场景中剥离出来获得了独立的意义,成为一种表现性的舞台意象,一种剥削者与被剥削者漫画化的常规图式。演员在角色与角色的扮演之间灵动转换,在规定情境的真实体验与夸张、变形的肢体形态之间巧妙地滑动,使表演的间离,在强烈的主观性表现与细致的内心体验之间,获得微妙的平衡。

  《三毛钱歌剧》以上一世纪二十年代的伦敦为背景,其人物不是盗贼、警察,就是妓女、乞丐。这是一个由金钱主宰一切,现实生活的一切方面——婚姻、友谊、肉体、灵魂——均可标价出售的社会,一个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罪恶并把公民变成罪犯的罪恶渊薮。与波特莱尔从虚幻的浮美国度夺路而逃、从病态中挤出美的“恶之花”不同,布莱希特将丑表现为丑、将恶表现为恶,只不过他认为小恶是大恶所致,并以此控诉逼良为娼、诱善作恶的社会。威尔逊将粗鄙表现为粗鄙,只不过他给粗鄙披上一件考究而怪异的外衣,让人认识到在雅致、光鲜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真实的平庸与粗鄙的世界,使资本罪恶这个陈旧命题,重新搅扰着深陷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当代观众。(文/林克欢)

(责任编辑:炊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