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分量不轻的人物出了本书,研究以为本来就分量很大的人物——金庸,并且冠上了不读金庸就等于不懂一半中国文学、摧垮铁石心肠泪腺、揭秘等一系列名头,最后的评价直接把金先生抬高到了曹雪芹之后小说家第一人的高度。
一时间江湖上不光是论剑了,直接就论口水了,金庸到底是不是这个第一呢?本来作家出书研究作家,这是文化界读书界的事儿,一下子就给捯饬到娱乐圈了。证明这场新闻,不过是几位熬不住寂寞的人士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自己练猴戏呢,可是有这必要吗?
爱屋及乌,无限制地欣赏一个人的话连他的缺点也会变成优点。人家就是评价金庸是古往今来第一人也没关系,因为完全是站在金庸的光辉里,连太阳也会黯然失色,而且宪法也规定了言论自由。同样的,就是有人骂金庸是古今中外第一号的文坛三户也无所谓,这也是言论自由。
那么,问题出在哪呢?就是作为公众人物在都占有公共资源和传播渠道的情况下应该如何保持公正,而不至于误导公众。
无限制地拔高或者贬低某个人物,在我们这个传统惯性依然强大的文化里面,要么是个人崇拜的狂热要么是积毁销骨的惨烈,很容易为本来就混乱的价值观撒上一把盐。评价金庸,我觉得目前最中肯的态度来自于学者傅国涌,他的《金庸传》既有对一个成功精英的仰视也有对其劣根性的剖析,在一个满是赞誉之词的丛林里,也开辟出了“金庸首先是一个人,有优点又有缺点”的新路子。而华商报新闻中提到的这本新书,完全是换了一个角度重新进行仰视,而且唯恐仰视得不够郑重,还给金庸搬了个小板凳。批评一方的态度继续放大,那风采完全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枚搞文学的青皮斗士。
既然主旨上没有什么新意,立论也有问题,这种书还拿出来推广,除了撇不清炒作的嫌疑,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这书不出也罢不看也罢。批评的声音也完全是为了这种无限制的拔高而产生的,那不理睬也就行了。
至于公众人物如何保持公正的态度,我相信这些人物久经江湖心里肯定有数,不过落实到现实,就是讷于言而有讷于行了。个中真味是什么?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没有话题就没有闪光灯就没有公共生存机会,只能娱乐至死地胡乱折腾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么弄下去,不光折腾的对象受累,自己也未必能讨巧。金庸说自己的书能被看五百年后的人喜欢就是经典了。如果继续这样的捧杀和棒杀下去,我看五十年估计也撑不到,不过,那个时候他本人是看不到了。
话又说回来,这次难办的还有金庸老先生,一大把年纪,把自己混到了各大媒体的娱乐版面也不容易了。本来就是个话题不断的大人物,在内地又重新被推上了神坛,以后想下来估计都不好办。不过按照他的一贯风格,这神坛能接到玉皇大帝的凌霄宝殿的台阶就最好不过了。
降龙木(娱评人、书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