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娱评 > 大腕专栏

《让子弹飞》和姜文的形而上学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郎启波
2010年12月13日09:01

  作为演员和作为导演的姜文(在线看影视作品)都足够优秀。从1993年开始改编并执导《阳光灿烂的日子》伊始,姜文便开始将通过自己可以控制的电影语言,去表达一种独立的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到《鬼子来了》的时候,姜文采用的是反传统文化和视觉及饭传统思维的方式去讲述了抗日战争中的普通百姓的剪影;再到《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姜文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套比较成熟的电影语言,包括对于画面以及电影节奏的把控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从姜文缓慢的创作速度来看,他对于自己导演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十分严谨的,他也一直在中国电影缺少真正先锋的时候抗起了先锋的旗帜。而这样明显带有个人烙印的电影和其中尝试表达的个人哲学也让他在面对市场的时候,常常显得无能为力。也就是说,姜文的电影也许经受得住较长时间的考验,但却很难被普通的但又是电影票房主要贡献者的大众所接受。

  需要特别阐明一点的是,本文这是在观看《让子弹飞》前的观察和想象的文章。待影片正式公映之后,我将另外行文评价电影同时进行以自我检验。姜文拥有极高的艺术天赋与造诣,对于这一点,我也深不疑。最近在互联网新兴媒介微博上,先行观影后的各路人马里,如明星、名流、名人、文人影评人、意见领袖们……总之,即便平时很少对电影评头论足的人士们,都在极尽可能地去说明《让子弹飞》是多么的伟大。这种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氛围给人的整个感觉如同一次业界数十年来难遇的集体狂欢。与此同时,不少媒体记者也在及时传递着自己观影后的快感,不知不觉间,这部电影已经被罩上了一道伟大到没有再大一些的词语可以形容的光环。

  这或许是一个好的迹象和信号,但也可能暗示了另外一种可能的存在。好的是,这部电影可能真正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并获得较好的票房回报,但不好的是,近乎完美的赞美大词语们很可能“捧杀”了这部电影。在这里,我同时想指出的一点是,尽管姜文一直在用自己的电影表达某种独立观点和思想,但他的表达其实也并没有真正超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也就是说,他的思想和思维模式的营养依然是来自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尽管有尝试去做反叛和批判,但使用的还是传统文化训练出来的逻辑,而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如果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去形容的话就比较好理解了,譬如艾青是用诗歌表达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姜文表达同样的爱时,他可能选择的语言就会变成“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时至今日,姜文以往有限的导演作品仍然为影迷们所津津乐道。事实上,姜文这些作品确实也是中国电影里的佼佼者,是好电影的评价亦无需争议,但好电影并不意味有好的市场业绩这也是现实情况,对于大众而言,他们并不愿意在花钱看电影的时候去接受形而上学的教育,因为大多数时候电影的功能还是作为消遣和打磨闲暇时光的视听产品。从这个角度而言,姜文作品的属性是影迷电影,是文艺电影,更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商业电影。

  姜文也因此注定是孤独的。他的性格和履历,都注定他是一个在自我认定的艺术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人,而这条路也注定是一条不归路。即便他尝试妥协,但内心深处的骄傲却也会让他在不知不觉中继续维护自己的精神核心。在最近频繁的曝光与接受采访中,姜文强调,自己要拍摄的是一部主流电影,同时也是一部有营养的电影。说这些话时的姜文会突然让人有一种陌生感,姜文的内心当然比谁都清楚什么是主流和非主流,强调主流一词时候的姜文只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他是违心的;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他真的变了,变得要去迎合万恶的金钱与市场。

  姜文会真正改变自己的艺术追求?不可能。如果他真变了,那将是很悲哀的一件事。那么,《让子弹飞》与姜文的形而上学,两者究竟孰会占据上风?而市场又将会给姜文多少机会?

  郎启波(制作人/影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

  

(责任编辑:孙吉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