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传奇》剧照
一、故事梗概
上海,风云际会的城市,人来人往的码头。
这里曾经遍布革命者、资本家、工人,政客、军人、艺术家、黑帮,这里也曾经发生过革命、战争,暗杀、爱情……
1949年,大量的上海人去了香港和台湾。
在上海,台北,香港找寻上海记忆,十八个人的亲身经历,像长篇小说的十八个章节,为我们讲述了从1930年代到2010年的上海故事。
贾樟柯
二、导演的话
在我用电影同步观察中国变革10多年后,我越来越对历史感兴趣了。因为我发现,几乎所有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都可以在历史深处找到形成它的原因。
于是我带着摄影机来到了上海,并追随着上海人离散的轨迹去了台湾和香港。几乎所有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人物,都和上海发生过关系。发生在上海的那些影响中国的事件,又给这座城市的人带来了生离死别的命运变迁。
在上海,在这座城市的背景上,书写着复杂的历史词汇:19世纪的“殖民”20世纪的“革命”,1949年的“解放”,1966年的“文革”,1978年的“改革”,1990年的“浦东开放”。
但我关心的是在这些抽象的词汇背后,那些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细节。
当我面对我的人物,听他们不动声色地讲述惊心动魄的往事时,我突然发现我的摄影机捕捉到了,始终闪烁在这些讲述者目光中的自由梦。
三、片中人物(按出场序)
杨小佛(杨杏佛 之子)
杨小佛,1919年出生,杨杏佛之子。1933年在上海随父亲乘车外出时,15岁的他,亲眼目睹自己的父亲被四支手枪同时射杀在车内。
1943年,杨小佛于上海复旦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毕业。1945年12月进民国政府交通部上海航政局工作。
1949年后,杨小佛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等职务。
相关人物:杨杏佛
杨杏佛(1893年~1933年6月18日)。
生于江西清江,经济管理学家,中国人权运动先驱。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1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他到南京任总统秘书处收发组组长。孙中山辞职后,他赴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学习,后转入哈佛大学学习,获商学博士学位。
1924年赴广州任孙中山秘书。孙中山去世后,于1925年3月任孙中山治丧筹备处总干事。1928年4月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1932年12月,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筹备委员会总干事兼执委,因参与民主运动,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与民主人士,遭执政的蒋介石政府不满。1933年6月18日,杨杏佛与其子杨小佛驾车外出,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枪杀于上海亚尔培路。
张原孙(张逸云 之孙)
张原孙,1930年出生于上海,“味精大王”张逸云的孙子。
相关人物:张逸云
张逸云(1871年~1933年),浙江镇海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举人。早年继承其家族在上海的酱园业,1923年与精于调味品研究的吴蕴初合作,创办天厨味精厂,生产“佛手牌”味精,产品远销国内外,打破日本“味之素”味精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为摆脱原料从国外进口被动局面,又与吴氏合办天原化工厂、天利氮气厂等企业,组成“天”字号化工企业集团。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战,他出银10万元捐献战斗机、教练机各一架,支援抗战。
张逸云所创办的“天厨味精”,曾参展1926年费城世博会,获“甲等大奖”证书。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再获甲等荣誉奖。
杜美如(杜月笙 之女)
杜美如,1930年生于上海,杜月笙长女。1949年随父亲举家迁居香港,1954年迁居台湾,1969年移居约旦,现在安曼经营中式餐厅。
相关人物:杜月笙
杜月笙(1888年~1951年),出生于上海市浦东高桥,近代上海黑社会组织“青帮”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为“上海三大亨”。
1925年与黄金荣、张啸林等合伙开设“三鑫公司”运销鸦片,给法租界当局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任法租界商会总联合会主席兼纳税华人会监察。
1927年国民党“四一二”政变后,被蒋介石委任为陆海空军总司令部顾问、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行政院参议。
1929年,任中汇银行董事长。1933年,与国民党军统特务组织负责人戴笠组织大运公司。1934年后,任上海市地方协会会长。
抗战时,任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主席团成员兼筹募委员会主任。上海沦陷时迁居香港,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和赈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迁居重庆,成立恒社总社。抗战期间,参与组织国民党敌后抗日工作。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后被选为上海参议会议长,并在工商、金融、交通、文化、教育、新闻等行业有60多个董事长、理事长、常务董事、理事和校董等职衔。1948年8月,当选为上海市工业会理事长。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移居香港。
王佩民(王孝和 之女)
王佩民,1948年出生于上海,中共地下党员王孝和的第二个女儿。王佩民曾任《上海年鉴》编辑部编辑,她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收集所有和父亲有关的资料。
相关人物:王孝和
王孝和(1924年~1948年),生于上海工人家庭。1938年考入上海励志英文专科学校,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1月进入美商上海电力公司。1946年1月,上海电力公司发生大罢工,王孝和积极组织工人罢工运动,当选为上海电力公司工会常务理事。1948年4月21日,被国民党军警逮捕。1948年9月30日上午,在上海提篮桥监狱刑场被枪杀,时年24岁。
王童(王仲廉 之子)
王童,王仲廉之子,生于 1942年,台湾著名电影导演,1949年随家人由上海转移到台湾。著名作品有《看海的日子》、《稻草人》、《香蕉天堂》、《无言的山丘》、《红柿子》等。
相关人物:王仲廉
王仲廉(1903年~1991年),安徽萧县人。1924年春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八十五军军长,1939年7月授陆军中将。后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苏鲁边第二挺进军总指挥,江苏省保安处长,安徽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江苏省政府委员兼徐州行署主任,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1946年任整编第二十六军军长,第四兵团总司令。1947年冬,国共战争,因与解放军作战失利被国民党逮捕扣押,保释后闲居。1949年到台湾,退役后撰写回忆录,著有《征尘回忆》等。
张心漪(曾国藩 之 曾外孙女;聂缉椝 之 外孙女; 张其锽 之女)
张心漪,1916年生于上海。著名翻译家、作家。台湾前财政部长费骅的夫人。1935年入燕京大学,后转入上海沪江大学学习,1939年获文学学士学位。抗战胜利后投身新闻业,曾创办《新闻天地》周刊及《春秋》杂志,历任云南《平民日报》社长,曼谷《民主日报》董事长,香港《中南日报》董事长。著有《北洋军阀史话》,译有《林肯外传》、《菩提树》、《妙爸爸》等。
相关人物: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太平天国运动时,他因势在家乡组织民团“湘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他近20年都在与太平军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并主张“中体西用”,将中西文化相结合。他也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的首领,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
相关人物:聂缉椝
聂缉椝,(1855年~1911年),湖南衡山人,清末官僚资本家,曾国藩女婿。1884年(光绪十年)任上海制造局总办。1890年升任上海道台,参与筹办官商合办企业华新纺织新局。
相关人物:张其锽
张其锽,(1877年~1927年),广西永福县人,清光绪30年(1904年)进士。
1920年代,中国军阀混战阶段,他曾任直系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1926年 10月,北伐军攻下武汉,吴佩孚主力被歼,张其锽随吴溃退郑州。1927年7月2日,张其锽随吴佩孚逃到新野县属灰店,被当地红枪队打死。
费明仪(费穆 之女)
费明仪,香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著名导演演费穆的女儿,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的侄女。1949年随家人由上海迁移到香港,1950年开始学习声乐,后赴法国深造。1960年返回香港后,多次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并从事声乐教学工作。
相关人物:费穆
费穆,(1906年~1951年),生于上海,中国电影导演。主要作品有《城市之夜》、《人生》、《香雪海》、《天伦》、《狼山喋血记》、《孔夫子》等。
1947年,他执导了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戏曲片《生死恨》,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
1948年,他执导的《小城之春》,被认为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评论界通过该片重新发现了导演费穆的艺术成就。《小城之春》被认为是“中国电影艺术的里程碑”,“是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美学上的最高峰”。费穆也被认为把中国传统美学和现代电影语言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1949年5月他由上海移居香港,1951年病逝于香港。
韦然(上官云珠 之子)
韦然,1951年出生于上海,是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与第三任丈夫程述尧之子。曾经学过油画,曾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辑,负责上海地区业务。
相关人物:上官云珠
上官云珠,(1920年~1968年),生于江苏江阴,中国著名女演员。
1937年,为避战乱而到上海。1940年考入上海华光戏剧学校学习话剧,后入新华影业公司演员训练班学习。1941年开始演艺生涯,首演话剧《雷雨》获得成功,后进入电影行业,她主演的电影有:《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丽人行》、《乌鸦与麻雀》、《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
1952年,在全国第一届优秀电影评比中,《乌鸦与麻雀》获金质奖,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迫害,于1968年11月23日凌晨3时跳楼自杀。
朱黔生(安东尼奥尼1972年作品《中国》上海陪同人员)
朱黔生,1942年出生于贵州,上海电视台新闻部记者,于1988获上海市十佳记者称号。他是1972年安东尼奥尼拍摄记录片《中国》时的上海陪同人员。
相关人物:安东尼奥尼
安东尼奥尼,(1912年~2007年),意大利电影导演,是四十年代兴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主要作品有:《奇遇》、《夜》、《蚀》、《红色沙漠》、《放大》、《扎布里斯基角》、《职业:记者》、《云上的日子》等。
1972年,安东尼奥尼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邀请,前往中国拍摄纪录片《中国》(Chung Kuo - Cina),但是该片却被当时的“四人帮”以“反华”与“反共”为理由严厉谴责,并发动全国批判运动。
陈丹青
陈丹青,1953年出生于上海。画家,作家。“文革”期间离开上海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并自习绘画。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文革后首届研究生班,1980年,陈丹青以油画《西藏组画》成名,成为中国油画界的巅峰人物。
1982年,陈丹青以自由画家身份移居纽约,2000年回国。
李家同
李家同,1939年生于上海,1961年自台湾大学电机工程学系毕业。1963年自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取得电机系硕士,1967年于该校取得电机及计算器系博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代校长、静宜大学以及暨南国际大学校长、暨大资讯工程学系及资讯管理学系教授。2009年任台湾政府资政。目前在台湾清华大学担任教职。
侯孝贤
侯孝贤,1947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县,1948年全家搬到台湾。台湾电影新浪潮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作品有:《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南国,再见南国》、《咖啡时光》、《红气球》等。
1998年,他将上海作家韩邦庆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进行改编,拍摄成电影《海上花》,讲述清末上海英租界华洋杂居后,在一所高级妓院里,深受礼教束缚的男人和妓院里的女孩子相互追逐的爱情故事。
黄宝妹
黄宝妹,1931出生于上海,上海国棉十七厂工人,曾先后7 次被评为上海市、纺织工业部和全国劳模;3次出席国际会议;8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的接见。1958年,谢晋拍摄了以她为中心人物的记录电影《黄宝妹》,当时她37岁。
韦伟
韦伟,1918年出生于广东中山,中国电影经典作品《小城之春》中周玉纹的扮演者。
她在上海成长读书,1941年登上上海的戏剧舞台。1947年从影,主演处女作《夜店》。1948年拍摄《小城之春》,同年移居香港。
1951年后在香港主演了《江湖儿女》、《一年之计》、《妹妹曲》、《少奶奶之谜》等影片。
1960年息影。
潘迪华
潘迪华,1931年出生于上海,女歌星,演员。1949年随母亲由上海移居香港。
潘迪华60年代起步于夜总会,却是香港第一位签约英国EMI的歌手。
她在王家卫的电影里,常扮演上海女人。她因《阿飞正传》赢得了第36届亚太影展最佳女配角奖。她演出的影片还包括《花样年华》、《海上花》等。
杨怀定
杨怀定,1950年出生于上海,外号“杨百万”。原为上海铁合金厂职工,1988年从事国库券买卖赚取其人生第一桶金,随后成为上海第一批证券投资大户,股票市场上炽手可热的风云人物。
他的故事被包括美国《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在内的世界各地媒体广为报道。
韩寒
韩寒,1982年出生于上海,著名作家、赛车手。
1998年他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999年开始写作小说《三重门》,至今销售量已逾190多万册。中学主动退学,成为职业赛车手。获2007年度中国汽车场地锦标赛个人总冠军,2009年度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N组总冠军。
他的博客是目前点击量第一的中文博客,他在博客上发表大量文章,参与社会现象与时政消息的评论,成为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
2010年,获美国《时代周刊》“2010年度最具影响力100名人物”艺术类第24名。
四、主演
赵涛
出生于山西,中国著名女演员。1998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曾多次在国内舞蹈比赛中获奖。2000年起开始与贾樟柯导演合作,主演其五部电影。2007年担任纪录片《无用》(导演贾樟柯)监制。
主演作品:
2010年 《万层浪》 导演:艾萨克•朱利安
2008年 《二十四城记》 导演:贾樟柯
2008年 《川流不息》 导演:彭韬
2006年 《三峡好人》 导演:贾樟柯
2004年 《世界》 导演:贾樟柯
2002年 《任逍遥》 导演:贾樟柯
2000年 《站台》 导演:贾樟柯
五、主创简历
导演:贾樟柯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2006年执导的故事片《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主要作品:
2008年 《二十四城记》
第6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片
2007年 《无用》(纪录片)
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2006年 《三峡好人》
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2006年 《东》(纪录片)
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
2004年 《世界》
第6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片
2002年 《任逍遥》
第5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片
2001年 《公共场所》(纪录片)
第13届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影片
2000年 《站台》
第5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片,最佳亚洲电影奖
1998年 《小武》
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沃尔夫冈斯道奖
摄影指导:余力为
1966年生于香港,1994年毕业于比利时国立高等舞台艺术学院(INSAS)电影摄影专业,1996年开始摄影及导演工作,现活跃于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电影制作中。
摄影作品:
2008年 《二十四城记》 导演:贾樟柯
2007年 《无用》 导演:贾樟柯
2006年 《落叶归根》 导演:张扬
2006年 《三峡好人》 导演:贾樟柯
2008年 洛杉矶影评人奖最佳摄影奖
2006年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导演:许鞍华
2004年 《世界》 导演:贾樟柯
第 6届西班牙巴马斯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
2001年 《任逍遥》 导演:贾樟柯
2000年 《站台》 导演:贾樟柯
2000年 《花样年华》(第二组摄影) 导演:王家卫
1998年 《千言万语》 导演:许鞍华
1997年 《小武》 导演:贾樟柯
导演作品:
2008年 《荡寇》
2003年 《明日天涯》
1999年 《天上人间》
1996年 《美丽的魂魄》
录音指导:张阳
1972年出生于北京,1991年,组建“清醒乐队”,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1997年,进入北京电视台工作。
主要作品:
2008年 《二十四城记》 导演:贾樟柯
2007年 《无用》 导演:贾樟柯
2006年 《三峡好人》 导演:贾樟柯
2006年 《东》 导演:贾樟柯
2004年 《世界》 导演:贾樟柯
2003年 《制服》 导演:刁亦男
2003年 《惊蛰》 导演:王全安
2003年 《明日天涯》 导演:余力为
2002年 《像鸡毛一样飞》 导演:孟京辉
2001年 《任逍遥》 导演:贾樟柯
2000年 《站台》 导演:贾樟柯
1998年 《月蚀》 导演:王全安
1996年 《美丽的魂魄》 导演:余力为
作曲:林强
林强,本名林志峰,歌手/演员/音乐创作人,1964年出生于台湾彰化。曾参加侯孝贤电影《好男好女》,《戏梦人生》,《南国再见,南国》的演出。从事电影音乐创作多年,曾三次获台湾电影金马奖。
主要电影音乐作品:
2008年 《二十四城记》 导演:贾樟柯
2007年 《无用》 导演:贾樟柯
2006年 《东》 导演:贾樟柯
2006年 《三峡好人》 导演:贾樟柯
2006年 《一年之初》 导演:郑有杰
第43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
2004年 《世界》 导演:贾樟柯
2001年 《千禧曼波》 导演:侯孝贤
第38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
1996年 《再见南国,再见》 导演:侯孝贤
片中歌曲《自我毁灭》获第33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电影歌曲奖
剪辑:张佳
曾于北京先力影视有限公司后期制作部担任剪辑,2004年开始为独立剪辑师。
主要作品有:
2010年 《杜拉拉升职记》 导演:徐静蕾
2009年 《两天两夜》 导演:朗晨
2008年 《过界》 导演:袁卫东
2008年 《代课教师》 导演:赵斐
2007年 《无用》 导演:贾樟柯
2006年 《东》 导演:贾樟柯
2006年 《梦想照进现实》 导演:徐静蕾
顾问:林旭东
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电影史及纪录片创作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1999年担任第6届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委,2003年担任香港国际电影节评委。2006年担任釜山电影节电影夏令营剪接课程指导老师。
顾问:陈丹青(见片中人物介绍)
六,片中摘引电影介绍
《战上海》/ 导演:王冰 / 1959年
该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描述了1949年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包围上海后,如何与30万国民党军队作战,完成解放上海,并保全城市的任务。
《海上传奇》节选该片片段,呈现出这场战争胜利一方的说法。
《红柿子》/ 导演:王童 / 1996年
该片由台湾“中央电影股份公司”拍摄,以一位乐观、开朗的外婆为中心人物,讲述她随将军女婿从大陆撤退到台湾后的生活。
在物质缺乏的年代,外婆总能将11个外孙教养好、安顿好,还能让大伙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个家庭里的爸爸忙着在阳明山兵棋推演准备反攻大陆,妈妈忙着张罗生计,外婆是孩子们童年成长中的最佳玩伴。而外婆总会想起河南老家院子里那棵逃难离家时正结满果实的大红柿子树。
该片是台湾导演王童的自传体电影,表现其家庭由上海迁往台湾的过程及其后的生活境况。
《海上传奇》采访了导演王童。
《海上花》/ 导演:侯孝贤 / 1998年
该片改编自上海作家韩邦庆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讲述清末上海英租界华洋杂居后,在一所高级妓院里,深受礼教束缚的男人和妓院里的女孩子相互追逐的爱情故事。
贾樟柯导演认为《海上花》是最准确表现出晚清上海租界气氛的电影。
《海上传奇》采访了导演侯孝贤。
《黄宝妹》/ 导演:谢晋 / 1958年
该片由中国著名导演谢晋拍摄于“大跃进”运动中。
描写了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国棉十七厂纺织女工黄宝妹废寝忘食投入工作,坚持学习先进技术,并不吝传授经验给其他同事的故事,影片主人公也由黄宝妹本人扮演。
2009年,《海上传奇》再次采访了黄宝妹。
《舞台姐妹》/ 导演:谢晋 / 1964年
该片讲述了三,四十年代上海一对越剧女演员悲欢离合的故事,她俩从浙江的古戏台走到大上海舞台,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各自发生了转变。姐姐春花洁身自好,妹妹月红却抵挡不了浮华世界的诱惑。解放后,二人又重新合好,开始了新的舞台生涯。
《海上传奇》采访了《舞台姐妹》中的人物商水花扮演者上官云珠的儿子韦然。
《中国》/ 导演:安东尼奥尼 / 1972年
1972年,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受中国政府的邀请,前往中国拍摄纪录片《中国》(Chung Kuo - Cina)。
这部拍摄于中国文革时期的纪录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演在北京对一些场景的捕捉。
第二部分是导演被安排去河南林县参观红旗渠、集体农庄,然后去古城苏州和南京,但他却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随意观察的中国人的面孔上。
第三部分是导演对上海的短暂观察,从街景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从新建的居民楼到殖民地时期的滚地龙,从茶馆到大工厂,从外滩到黄浦江上的船户,相对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上海民众的生活。
但是该片却被当时的“四人帮”以“反华”与“反共”为理由严厉谴责,并发动全国批判运动。
《海上传奇》采访了1972年安东尼奥尼拍摄记录片《中国》时的上海陪同人员朱黔生,并回到安东尼奥尼拍摄过的上海豫园湖心亭茶馆再次拍摄。
《阿飞正传》/ 导演:王家卫 / 1990年
在香港,上海移民旭仔从未见过生母,自小由养母养大。长大后他成了反叛青年,渴望高飞,却只做着风流浪子,对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女人都冷酷无情。他与卖汽水的苏丽珍同居后,因她要求结婚,二人分手。
旭仔因养母拒告生身母所在,故意与她作对,获知生母在菲律宾,前往寻根,却遭拒绝,并不与其见面。
一直暗恋苏丽珍的警察目睹了苏丽珍与旭仔的决裂后,决定改行去跑船。在菲律宾,他又见到了旭仔,此时的旭仔已在一场殴斗中身负重伤。警察守着旭仔死在一列返乡的火车上。
《海上传奇》采访了《阿飞正传》中旭仔养母的扮演者潘迪华。
七﹑国际评论
加拿大《环球邮报》:离散与回忆
贾樟柯是国际影评人在过去十年极为推祟的导演,他的成就备受肯定。这些年来,他那些忧郁的电影,像《站台》、《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让他被誉为中国电影的领导人物,他的作品中均有他强烈的个人风格:用充满诗意的手法去记述现代城市中的个人的历史。
贾樟柯的最新电影《海上传奇》,讲的是上海,或者更宏观地讲,是在描写聚散离合与心灵创伤。1949年,很多上海人迁移到香港及台湾,离乡背井却躲过了“文化大革命”。
《海上传奇》围绕着18个人物的故事,偶然穿插他们家族历史中忧伤的事件。贯穿整部电影的是女演员赵涛的脚步,她行走在城市中,有时甚至走在历史性的场景中。这是一个一直流浪的灵魂回到了当代的上海,她沿着黄埔江边走,唤醒着这个城市曾经经历的所有记忆。
英国电影四台(Film 4):进一步提升贾樟柯的卓越成就
本届戛纳最精彩的电影无疑是中国导演贾樟柯的《海上传奇》,电影题材依然是这位导演所偏愛描述的逐渐消失的中国。(这里指的是上海从四十年代到现今的情況。)
跟他之前的《二十四城记》一样,《海上传奇》也是由访问长期经历变迁的人们的纪实片段所组成的。但这次他还加入了新元素,《海上传奇》结合有关上海的其他导演拍摄的电影片段,这些影片在《海上传奇》中象河流一样交汇了。
很难理解这部电影为何会不在正式竞赛单元,《海上传奇》仍然进一步地提升了贾樟柯在过去十年的卓越成就,他是当今世界最出色的电影人之一。
美国《国际银幕》:一封写给上海的情书
即使你对上海毫无了解也完全可以欣赏《海上传奇》,但如果对上海有一些了解的话,会帮助你更加理解这部影片。贾樟柯以充满感情的方式,通过十八个人物生动的私人证言,讲述了从1930年到1949年,文化大革命,一直到当前的上海记忆,《海上传奇》为上海这个城市的历史、建筑以及它的电影传统书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情书。
美国《SLANT》杂志:更有资格在正式竞赛单元中占领一席之地
贾樟柯本次入围“一种关注”的《海上传奇》是部带有小说色彩的纪录片,讲述了现代中国的故事。《二十四城记》从个人的角度看高楼骤起的城市及其中居民的生活,而《海上传奇》的视角更加开阔,站在当代,回望上海历史。该片结合了对市民的访谈、演员的演绎,还穿插了不同电影人拍摄的当今上海风貌,以及演员赵涛游走在城市之中的画面。电影自始至终都充满美感,导演的剪辑充满灵性,有着令人舒服的内在韵律。
影片的结构并不是简单直接、易于捉摸的,在主题和编排方式上都颇为多样化。这方面看来,本片更像是一部贾式的“论文电影”,一部从多方面对过去与现在的关系作出评注的作品。影片中运用的手法繁多,涵盖回忆、政治辩证法、讲故事、表演及借用其他电影。在访谈中,受访者谈论他们祖上的故事和家族的历史。历史镜头及文献记录与这些故事相伴出现,相佐的还有同一地点在今天的现实面貌,这些镜头的加入,使受访者的叙述又有了不一样的味道。随后,贾樟柯又将视线转向电影业,访问了一些导演(如《红柿子》的导演王童及《海上花》的导演侯孝贤),以及数位曾演出上海题材电影的演员。贾在本片中借用了这些电影的片段,将电影表现手法与历史、政治,甚至个人对城市的看法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作为一部大型的理性制作,感情成分在《海上传奇》被导演克制。《海上传奇》富于美感又引人深思,是深具实验意义的纪录片,比起我们已经看到的其他影片,它更有资格在正式竞赛单元中占领一席之地。
米歇尔-傅东(法国著名影评家,前《电影手册》主编):
贾樟柯的《海上传奇》是今年戛纳最好的中国电影之一,这部非凡的作品用若干个人的私密记忆勾画出上海的 (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的)历史,从中国电影中摘取的片段像是魔法道具,把过去变成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