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本土原创音乐剧异军突起,各路群雄逐鹿,音乐剧市场硝烟四起。接下来让我们来回顾和盘点一下近些年出现的本土原创音乐剧。
1、 东施效颦派
此类型特指某些钱包太鼓但专业性匮乏的演出商做出的戏。音乐剧这种娱乐感官的舞台形式一旦被塞入太多复杂的思想道义,自然也就变了味。更何况,有这精力还不如好好把故事捋捋。
特征:大手笔大制作,然而恢弘壮观的场面与大气磅礴的音乐都无法掩盖其内核的苍白乏力。
代表剧目:《蝶》
三宝作曲、关山编剧的原创音乐剧《蝶》07年于北京首演,第一轮在保利剧场演出10场,最低票价180元,最高票价1200元,平均票价500元,彩排当天80%票已售罄。想必是广告宣传铺天盖之威力,是报刊与地铁大张旗鼓的结果,是“梁祝”新编的号召力。演出节目单有广告曰:4000万鸿篇巨制 九月北京破茧成蝶。所有这些,都加强了这部大投入、大制作、大场面音乐剧的诱惑力。
《蝶》的舞台是钢铁的舞台,齿轮、叶片,都是绞杀花儿与蝴蝶的硬物质。音乐响起,类似脚步的节奏,是捉拿蝴蝶消灭鲜花的旋律。大幕拉开,象征工业社会的机械装置被搬上舞台;举着火把的蝶人一拥而出,开场曲阴暗恐怖。
这一切似乎都与美好的“梁祝”爱情相去甚远。原来,《蝶》的故事是新编的“梁祝”,是梁祝爱情不成殉情而死的故事。剧中祝英台他爹,蝶人王国的首领制造阴谋毒死浪花儿、嫁祸梁山伯,梁成替罪羊、被捕上刑场、英台来殉葬。梁祝爱情的缠绵转变为流浪诗人与蝶人公主的一见倾心。《蝶》的主题看起来似乎更接近《罗密欧与朱丽叶》:年轻人相爱,老家伙阻扰,恋人成为牺牲品的悲剧主题。经典套经典,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东西,主题还算明确。
可接下来,剧情就开始洒狗血,浪花儿死两次、小女孩牺牲的情节——编剧导演意图赚取观众眼泪的心情急迫到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地步。结果眼泪没流出来,观众却出戏了。随后,故事一路小跑,跌跌撞撞,又匆忙引入了新情节。戏才刚过半,观众已经疲倦了。
其实,《蝶》这部戏还算是可圈可点之作,浪漫歌剧的音乐风格,精美的场面充满流动感,大制作也很见气魄。同另一部大制作的《金沙》相比,《蝶》增加了人物与故事,但创作者对于创意的处理显然过于随意,因此落下了“故事不成立”的大忌。“格局大,野心大,但后继乏力”这也几乎成了本土大制作音乐剧的通病。(傅显州)
点评:学人家玩大的?不如先把创作思路理理清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