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戏曲

戏曲艺术家于魁智上任国家京剧院副院长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0年07月21日10:18

  年初,“全国第一票房老生”于魁智走马上任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兼艺术指导,然而到昨天为止,位于国家京剧院六层的副院长办公室,他来了还不足10次,电脑没开过,电话也没用过。不过这并非是因为他演出任务繁重常年不在剧院,而是每一次他都直奔七楼排练场,同自己的伙伴们在一起研磨唱腔和表演。“我深知给我这样的职位是大家对我的信任,但我是个演员,排练场才是我最该去的地方,而且我还没到坐办公室的年龄。”虽然进剧院已近30年,但于魁智却依然保持着刚毕业时的那份清醒与谦和。

  ■我是工人的儿子

  如果不努力一切都改变不了

  与很多京剧演员都出自梨园世家不同的是,来自沈阳的于魁智是地地道道的工人的儿子。“我和李胜素,一个是工人的孩子,一个是农民的孩子,直到现在,李胜素的父母还在家里种地。小时候我住在沈阳的工人区,那时出门都睁不开眼睛,因为工厂的粉尘污染很厉害。我爸爸是八级钳工,我是闻着机油味,听着机器的轰鸣声长大的。我们都没有任何基础和背景,如果自己不努力,所有的一切都改变不了。”于是,于魁智抓住了到戏曲学院插班的机会,毕业时,他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已能唱三十多出戏,这个数字远远高于其他同学。“当年我们毕业时一车三十几个人来到剧院,现在舞台上剩不了几个了。我承认我是时代的受益者和幸运儿,但其实机遇对于每个人又都是一样的,就看你怎么把握,我坚信演员一定要出人头地。记得最早我参加青京赛是每隔一年参加一次,因为我需要时间准备和打磨,一个演员需要经历梳理、批判和提高的过程,绝不能盲目自信和清高。”

  ■春晚演出哪怕只有半分钟

  我也要为京剧抢占这个份额

  从年少成名到1978年成为中国戏曲学院插班生,直至1982年毕业进入中国京剧院至今,于魁智从最初几届青京赛崭露头角,之后获得了作为一个京剧演员所能得到的所有奖项。如今,他更是在中国演艺名人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中,以戏剧演员公众形象第一名问鼎“华鼎奖”,对于这个完全由老百姓口碑决定的奖项,于魁智坦言自己压力很大。而他的压力除了自己所承载的公众形象外,还有身上肩负的责任。“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要参加春晚,唱那半分钟几句话,我不为经济利益,也不为出名,因为我完全能吃饱饭,即使走在希腊的街头,也有人能叫出我的名字。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向观众展现我们新一代京剧人的风貌,哪怕只有半分钟,也要抢占这个份额,有我们的一席之地。”对于副院长这个头衔,虽然剧院尽量为其减少事务性工作,但于魁智同样不敢懈怠,“我希望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和社会资源为剧院多做一些事,而且作为艺术指导,我将对剧院艺术发展的方向和风格做整体的把握。”

  ■我相信新的流派会诞生

  但我没那么高的奢望

  如今才49岁的于魁智已经是当今京剧界不折不扣的领军人物,然而对于屡次被提及的“于派”一说,于魁智仿效李少春先生自称“京派”戏言自己是“没派”。

  从在沈阳学杨(宝森)派,到戏曲学院学余(叔岩)派,分配到剧院后又学李(少春)派,于魁智兼收各流派之优长,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演唱风格。然而对于流派问题,于魁智称自己并不奢求,“流派要待后人去评说。但无论什么派,首先要让观众觉得好听好看。我相信新的流派一定会诞生,但我没那么高的奢望,只是想追求自己鲜明的特色和表演风格。”正是因为深感京剧理论掌握的局限对自己的制约,于魁智在毕业16年后选择回到学校继续读研。“我越来越感到自己对于剧本的理解和导演阐述领会上的不足,研究生班的学习让我能够在更高的角度分析和理解人物。而且由于以前我们的教学方法就是口传心授,很多演员都不识谱,但是现在我一年要接触几十首京歌,不识谱是不行的。”(记者郭佳)

  

(责任编辑:炊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