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团五-病毒营销与票房成绩之关联
潜在风险:预期高票房遭遇票房意外?
在宣传网站最初的页面上,这只旋转的陀螺和诡异的机械性配乐,让人寒毛倒立 |
从《黑暗骑士》的成功已经可以看出,诺兰是个病毒营销的绝对高手——或者这样说,他的幕后宣传团队几年来一直把“推销”当作了艺术,于是票房飚高也自在情理之中。《黑暗骑士》当年的互联网宣传堪称密集,之后推出的小丑“口红套装”海报则几乎把蝙蝠侠的风头全部抢掉。这就表明,电影的宣传必须有一个“点”支撑才行——它并非是司空见惯的男主角,有故事的大配角同样可以吊起观众胃口。
《盗梦空间》的推广模式,基本沿袭了前者的一切成功招式,甚至,本片的宣传环节开展得更早。假如我们的记忆没有被偷走的话,制片方早在电影问世前一年,就推出了www.mind-crime.com 、www.pasivdevice.org 之类的网站,在最初的页面上,那只旋转的陀螺和诡异的机械性配乐,可谓让人寒毛倒立。
之后,“重力变化”后的水杯进入影迷视线,开始让人了解到电影空间与时间的交错,再后来,则问世了那本名为《梦境分享:战术雇佣程序手册(Dream-Share: Tactical Employment Procedures Manual)》的“盗梦机”说明书,里面居然容纳了专家/操作师、环境构造、“梦境”与“醒着世界”的关联等7个章节的内容,篇幅达到了24页。最可气的是,这本手册里只留下了少量的图片,大部分文字都被黑色颜料涂抹地一干二净,仿佛唐僧被妖怪整残的“真经”一样,令人发指。
从形式上看,《盗梦空间》的营销手段显然是处于高端的,但它最终的效果却不得而知,因为根据外媒的统计,两大病毒网站的点击率并不如预期那样理想,与希斯-莱杰那年引发的全民热情不同,这次的支持者多半局限于诺兰的粉丝,所以票房风险显而易见。
附录:克里斯托夫-诺兰导演作品票房成绩统计
2008年《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 成本:1.85亿美元 本土票房:5.33亿美元
2006年《致命魔术》The Prestige 成本:4000万美元 本土票房:5308万美元
2005年《开战时刻》Batman Begins 成本:1.5亿美元 本土票房:2.05亿美元
2002年《失眠症》Insomnia 成本:4600万美元 本土票房:6.73亿美元
2001年《记忆碎片》Memento 成本:900万美元 本土票房:2554万美元
1999年《跟踪》Following 成本:6000美元 本土票房:48482美元
2010年票房跌惨的商业大片
《狼人》The Wolfman 成本:1.5亿美元 票房:6197万美元
《波斯王子》Prince of Persia: The Sands of Time 成本:2亿美元 票房:8769万美元
《约拿-海克斯》Jonah Hex 成本:4700万美元 票房:981万美元
《罗宾汉》Robin Hood 成本:2亿美元 票房:1亿美元
[上一页] [1] [2] [3] [4] [5] |
|